【275】“我的父亲母亲”全国散文、诗歌有奖征文大赛杨克旺作品
父 亲
杨克旺(云南)
父亲走了,似沉睡中,悄然地离去,无声地留下一片愁云,留下一片让新人惋惜,让儿女思念,让子孙痛苦的天地。
父亲享年73岁,艰辛的一生,磨练了他坚强的意志、健康的体魄和博大的胸怀。
记得十五年前,我瞒着在政府工作的父亲报名参了军,当时正值中越边境战火纷飞,而我入伍的部队正好就在中越边境。当一纸入伍通知书飞到父亲手中时,他没有责备我,反而慈祥地说:儿,去吧!军营也是学校。话没说完,两行热泪涌到了腮边。从我记事的那时起,第一次看到父亲流眼泪,当我踏上征程时,父亲又组织全家老小到当时大理县人民政府招待所欢送,客车起程了,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蹒跚的步履,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新兵入伍两个月后,部队就上了前线,半年多我不敢给父亲写信,而父亲却给我写二十多封,当通信员把从部队驻地转到前线包装得整整齐齐的二十多封父亲亲笔写的信交到我手中时,我不顾作战的劳累,一口气把父亲的信看完,望着父亲千般叮嘱,万般思念的话语,我心里愧疚之余,激动得彻夜难眠,心里比喝了蜜还甜。
父亲深知部队“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及自古“忠”“孝”两难全的道理,部队多次参战,每当我取得了成绩立了功,入了党,父亲总是写信鼓励我,鞭策我。在部队服役近十五年,我从边疆调回大理,又从大理调到边关,多少次我闹思想情绪,想早日转业地方,回到孤苦伶仃的父亲身边,替父亲松松肩,可每次父亲都拦着我、哄着我、说服我,不让我转业,服从部队大局。其实父亲何尝不希望儿子回到他身边享受天伦之乐呢?可父亲这样做,想到的是我的工作,想到的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多次在信中“骗”我,总说家里比以往好多了。
父亲有文化,他常常讲一些人因没文化吃尽了苦头等事例来诱导教育我们兄弟姐妹,要好好读书,做一个有文化、诚实的人。父亲一生清廉正直,与人友善,且虚心好学,尽忠职守,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对我等都有影响,以至使我在部队走上了写作之路,父亲经常喜欢读书看报,每每看见报刊杂志上有我写的文章,他都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等我探亲到家,交与我的同时,常教我一些文章写作的构思技巧,为我成功的写作之路,甘当铺路石。
自从母亲去世后,父亲就承担起家里既当爹又做妈的职责,仅靠几十元的工资维持着家庭生活,父亲与我们相依为命,含辛茹苦,悉心照顾和慈爱教诲,颇受邻里称赞。兄弟姐妹也深知父亲的苦心,从不让父亲担心,相继各自也走上了工作岗位,而父亲依旧眷恋着家乡这片土地,退休回到了家乡大理。前年中秋节前夕,父亲得了脑溢血引起半身不遂,父亲叫家人瞒着远在河口当兵的我,直到病情恶化,家里才背着父亲不得已发了电报。经过多方抢救治疗,父亲病情稳定后,又劝我早日回部队去,有政府对父亲的关怀,有兄嫂的照顾,不要掂念,也不要影响工作。
在我即将转业,回到父亲身边共享天伦之乐,父亲却走了。从父亲悉心照顾和慈爱教诲中,我终于读懂了“尽忠职守”四个字,没有尽过一天孝道的我也读懂了深深刻在他那慈祥的脸庞上的期待,凝望着渐次消隐的灵魂,我愧疚着久久独思,终于将最后一行眼泪掷给了这苍洱大地的忧郁,用自己对事业的执着,工作的赤诚,来告慰九泉之下的父亲。
【作者简介】杨克旺,云南大理人,男,白族,中共党员,1963年出生,家住农村,根连黑土,脚踩农庄,幼学识字 ,少年鸭帮,学业平微,十载寒窗,弃笔从戎,参战老山,火线入党,调回分区,立业成家,辛勤工作,又调边防,闲谈风月,忙写文章,九五转业,从教地方,爱岗敬业,笔耕未辍,几百文章,见诸报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