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名画欣赏|华岳松云图、听泉图等10幅国画作品赏析
第一幅:华岳松云图
傅抱石画华山已然脱离对华山自然形态的对景描摹,也不同于古人囿于“南北宗”的程式窠臼,而是直抒胸臆,以大笔横扫千军之势描绘出华山之沉雄与阔大。此画虽不及《待细把江山图画》完整、深入,但笔势更加奔放自由,笔简意赅,恣意纵横,把华山高耸入云的态势刻画得入木三分。近景松林下的点景人物可谓画龙点睛,寥寥数笔即把画而烘染出一派道骨仙风。
第二幅:待细把江山图画
傅抱石的《待细把江山图画》为其描绘华山题材的最经典作品。此画作于1961年4月,为傅抱石率江苏写生团完成著名的“二万三千里写生”归来后在南京的创作。傅抱石画华山不同于明代王履作《华山图》时遍游山前山后的那种仰观俯察、细致入微,而是抓住华山最能打动画家心灵的特定情景,经过自己精心剪裁、反复加工,以开张的笔墨、生辣的皴法和沉厚的渲染表现出华山山势崔嵬、云气弥漫的氛围和意境。
第三幅:金刚坡一景
四川特殊的地貌气候为傅抱石画风的形成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和启迪,而金刚坡时期的生活对傅抱石来说则有决定性意义的影响。此画生动地描绘出巴山蜀水的那种潮润和蕴藉,在葱郁繁茂的山间蜿蜒着湿漉漉的石阶,负重的蹒跚行者、在路旁简陋舍休憩的客人与忙碌的伙计……整个场景都赋予了浓浓的“川味儿”,饱含画家对那段生活真切的体验和对劳动者充满深怙的感受。
第四幅:听泉图
傅抱石的《听泉图》取法古人的意境,却能形成自己的图式。前有巨石大树,浓墨重笔,铿锵有力,摄人心魄;后而散锋横扫,率意洒脱,略施淡彩,把远山飞泉描绘得飘渺轻扬;画到水榭凉棚下人物处,精谨入微,神态毕现,与下方点点流泉形成呼应。纵观全画,前后对比,上下呼应,起承转合,浑然天成。
第五幅:山居图
民国时期的傅抱石笔墨,虽未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圆熟精纯,但更显得质朴高华,难能可贵。这幅《山居图》虽属小品类,但笔性率意,墨法恣肆,设色沉穆,绝无任务下创作的那神审慎拘谨,反而让自我情感喷薄而出,一派“解衣磅礴”的天机流淌,纵情洒脱。
第六幅:毛泽东清平乐词意
1950年的傅抱石怀着喜悦和期待的心情而对着新社会的开始。艺术上的日臻成熟与政治热情的自觉生发推动傅抱石以毛泽东诗词作为画题进行创作。这幅《毛泽东清平乐词意》只是傅抱石创作毛泽东诗意画初时的尝试与探索,还没有十分的成熟。但不同于一般画家插图式的就诗作画,傅抱石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努力把握诗与画的内在关联,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营造出与原诗相契合的情境,做到诗与画的相得益彰。
第七幅:虎跑深秋
傅抱石的写生既不同于西画即时对景描摹,也不是借用中国传统程式契合自然观感。此幅《虎跑深秋》充分印证了这一点:如同拉近镜头一般,既看不见树顶,也不见树根,只有一团团繁茂的树冠充斥整个画面。看似杂乱的线条、点厾中透出远处的山形和庙宇,在色墨交融的整体中还有点点人群和层层台阶,增强了画面内容的可读性。
第八幅:抢渡大渡河
傅抱石的《抢渡大渡河》可以说是以中国画的形式创作革命题材的经典范例。无论反映题材原意的叙事性、历史性、再现性,还是画面本身的艺术性、创新性及艺术语言的表现力,都无可挑剔。中国画的元素在此画中保留得完整而协调:雄阔沉穆的笔墨,古雅醇和的设色,无不彰显出画家深厚的传统修养和技巧。而或明或暗的湍流以层层皴染表现出有如摄影般的空间感,这种画水的处理方式有西画因素却含而不露、内敛有度,令人叫绝。
第九幅:潇潇暮雨
傅抱石在代表作《潇潇暮雨》中用疾速飞动的笔触创造出风起云涌、地动山摇、恣意苍莽的气氛。在狂风暴雨般的落笔之后,他又能恰到好处地细心整饰画中点景人物、楼阁建筑之类局部细节。粗看莽莽苍苍,细观却又精致入微,满纸皆烟雨,笔墨无迹寻,可称绝品。
第十幅:深山隐士图
《深山隐士图》充分展示傅抱石独具个性的山石皴法,看似不加修饰的横涂纵抹,笔锋游走在水墨淋漓的轨迹中,有时还会浮现有些邋遢的水渍墨点。这种看似不经意的描绘包孕了画家的精心经营与深厚功力。山中的瀑布仅仅是几条空白,细微处略微勾勒以示形态、流向,实际上为山体透气、活眼。前面几块浓墨黑石上几条横竖墨线表现出浓郁沉厚的松林,林下草棚水榭里两位高士对坐,似畅谈,又似密诏,寥寥数笔却让画面呈现出道骨仙风、流水清音的超然意境,令人心驰祌往、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