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初悟

除认准各脏器本脉而外,明辨阴阳虚实、明辨气血盈亏,为辅。

这里先谈各脏器本脉。自左手寸关尺开始,其本脉分别对应: 心脉洪大,肝脉弦长,肾脉濡弱;再看右手脉寸关尺部位,分对肺脾命门,其本脉分别为:肺脉生涩,脾脉和缓,命门也可看作肾脉、本濡弱。

那么,两手整体的脉象感觉,以和缓为正常。这也很好理解,人体以脾胃消化食物为一切营养来源,故此倘若双手脉皆和缓,这样身体濡养无碍,则主生。

如此,倘或右手弦,怎解?

弦表示肝脉主导了右手脉,同时肝主木,而木克脾土,脾刚好又处于右手脉,这说明肝木旺盛盖过脾土,这样病人通常伴有脾虚之证,且这往往是主要矛盾。

此时,倘若病人没有明显的脾虚之证,也不能在用药中忽略实脾的必要性。

(言及此处,虽然小生有时想要避免运用五行理论去解释问题,可目前却并没有更好的描述体系,故而姑且用之。)

再者,如何准确判断阴阳虚实?

结合前文中提到过李士懋先生的总结,我们判断虚实的标准,是脉沉取是否有力: 有力则实,否则为虚。

如此,再结合此人脉象分辨阴阳,则可明辨其证到底是阳虚、阴虚、阳盛还是阴盛。

比如,一人左关沉取有力,且脉偏洪。洪为阳,沉取有力为实脉。结合这两点信息,可以说明这个人肝有实热。那么取方时,则需考虑龙胆泻肝丸之类的方子。

还是这个例子,假如此时左关沉取无力,其他不变,又作何解?沉取无力为虚脉,洪为阳,此时说明肝阳虚吗?并非如此。虚则说明其脉象所表现的阴阳,相对于它的那一面虚弱无力,不可守住另一方。所以,此时说明其阴不能守阳,即可以判断此人肝阴虚。那么取方时,则需考虑以滋肝阴的经方为框架进行搭配。

另外,如何从脉象判断气血盈亏?有虚证时,如何判断到底是气虚呢还是血虚呢?

以小生诊脉的体悟,血分虚实可从脉管中的血流量判断。简而言之,搭脉时脉宽则血足、窄则血少。另一方面,气分虚实可从脉管自尺到寸的推动感判断。这种推动感强烈、有力,则气足;否则,气虚。

这样,我们既已能够认准本脉,并且明辨阴阳虚实、气血盈亏,那么取方时大方向便不会有错。然而,接下来要想把药用对、用好、用妙,还得继续考虑药物所走经络、剂量、搭配等等问题,这些还得容小生继续学习总结体悟。

(0)

相关推荐

  • 望闻问切系列第7篇:现代科学语言解读脉法的基本原理

    后三期发文预告:病脉所揭示的疾病现象和身体的状态(1).(2).(3). 发文规则:周一.周三.周五更新.点击关注@三甲医院中医袁大夫查看更多文章. 望闻问切系列文章收录于书籍<深入浅出方解伤寒 ...

  • 中医脉博之源及形神特色

    中医脉象,是气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神志等理论总结表达. 一,中医对脉博的认识: 1.与肺宗气注心脉紧密联系. 肺朝百脉,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 心脉节律属性紧密联系. 与心肺关系,心肺之气的 ...

  • 诊脉,当以“虚实”和“胃气”为本

    诊脉,当以"虚实"和"胃气"为本 2021-08-21 00:12·高飞医生 所谓诊脉,其实诊的就是人体气血的盛衰和邪正相持的程度.俗话说:"有诸中必 ...

  • 脉诊初窥1

    脉诊一直被认为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存在.中医的脉象有28种脉理,这样学起来很多人还没入门,就被淘汰了. 一直想把自己怎么入脉诊之门告诉大家,但是又舍不得:毕竟真传就是一句话,这么轻飘飘的就说了,第一 ...

  • 脉诊初窥2

    关于脉诊,私信小编的粉丝很多,就不一一回复了,今天小编画了个图,给大家解惑. 看完这个图,很多朋友应该可以达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 图片源于网络 如果你有一定的中医底蕴,看完我上面那张图,脉诊就该上一 ...

  • 脉诊简悟:写给初学中医的亲们,望有所裨益(现代理论解释脉象)

    把脉乃中医四诊之一,在中医辩证诊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谓:切而知之谓之巧.把脉的确是个技术活,非下一番苦功不可,但凡事都有窍门,下面我就结合我的亲身体会谈谈我的脉诊简悟. 这是早年上大学放假在家是 ...

  • 赵绍琴临证50年才悟透的脉诊心法

    仰望岐黄    中医   性命  心灵 关注并在公众号首页回复关键字: 回复"入群":加入中医养生微信群 回复"切脉":比现场魔术更装B,3分钟教会你老中医切脉 ...

  • 临床之初,辨证未精,脉诊未达。遇咳嗽患者...

    临床之初,辨证未精,脉诊未达.遇咳嗽患者,习他医经验,喜用麻杏石甘汤,多有治验,小获薄名,喜不自胜,以为治咳法宝. 逢咳便用麻杏石甘汤,后有老妇告知,药后咳减,但汗出体虚,时觉心悸.尤其是虚咳.久咳之 ...

  • 赵绍琴:潜心研讨五十年悟到的脉诊经验

    先父在1930年讲诊脉时说:诊脉不是只诊出一个脉,从一个脉就定病.诊脉必须诊出脉的病位,脉的虚实.寒热.表里.气血,再辨明病证是有余还是不足,先治何病,后调何疾,这全在脉中诊出. 譬如表有病不论风寒风 ...

  • 脉诊发展的演变过程

    脉诊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经过历代送家的潜心研究,井从临床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从而形成了较系统的理论. 系统论述切脉法的文字记载,首见于<内经>.所举脉象达21种之多,尚有许多专论脉理 ...

  • 中医脉诊口诀

    中医脉诊口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