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论撷英】1922 高语罕《国文作法 》
著者
高语罕(1888—1948),安徽寿县人。“五四”前后中国文化名人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不可忽视的人物。著有《白话书信》《国文作法》《现代的公民》《现代情书》《康德的辩证法》等,其中《白话书信》再版39次之多,发行10万余册,成为风靡一时的畅销读物。
目录
自序
第一编 通论
第一章 国文作法的意义
第二章 作文的初步
第一节 选题
第二节 确定观点
第三节 取材
第四节 布局与起草
第五节 修饰与朗读
第三章 文字的要素
第一节 事实
第二节 思想
第三节 语言
第四节 读者
第四章 文字的戒律
第一节 虚伪
第二节 夸大
第三节 古典
第四节 模仿
第五节 轻薄
第五章 文字的美质
第一节 漂亮
第二节 动力
第三节 譬喻
第四节 重点
第五节 统一
第六节 联络
第六章 文字的精神
第一节 丰富的情感
第二节 民众的立场
第三节 深刻的观察
第四节 气势的着重
第七章 文字的构造
第一节 字的构造
第二节 句的构造
第三节 段的构造
第四节 篇的构造
第二编 文体
第一章 叙述文
第一节 历史的叙述文
第二节 虚构的叙述文
第二章 叙述文的作法
第一节 历史叙述文的作法
第二节 虚构叙述文的作法
第三章 描写文
第一节 描写文的目的及分类
第二节 科学的描写文
第三节 科学描写文的两大要素
第四节 艺术的描写文
第五节 艺术描写文的两大要素
第六节 个人风仪及其特质的描写文
第四章 解说文
第一节 解说文的目的和类别
第二节 解说文的要素
第五章 论辩文
第一节 论辩文的目的和类别
第二节 辩证的名学
第三节 辩论的方法
第四节 辩论文
第五节 统一
第六节 联络
第七节 重点
附录
书信的写法
标点符号
fenglong88按:
高语罕先生一度因政治上的原因,在语文教育教学领域被迫隐身,所以它在国文作法上的观点也被后人忽略。从这本《国文作法》来看,高先生不仅涉及作文的初步作法、构成的各种要素、文字的组织构成等角度讲解了作文是如何形成的,而且在作文的态度上提出了“虚伪”“夸大”“古典”“模仿”“轻薄”五大注意戒律,依然值得我们在研究作文中值得认真体会。
【摘录】
国文作法的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有文字?自然是济语言之穷,而代语言以传“久”“远”的了。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国文?自然是因为一国有一国的风俗习惯,民族特性,特殊历史,不能不由一国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字的功用在哪里?就是发表思想传达情感。人类不能无情感,无思想,所以不能这样发表思想传达情感的工具。语言和文字的区别是什么?就是:
(1)用一种有系统,有组织的声音,发表思想传达情感的,就是语言。
(2)把这种语言,笔之于书,则为文字。
所以照文明的进化史看起来,文字的关系较之语言更为重要。因此我们不能不研究文字,尤不能不研究中国文字;我们不能不作文,尤不能不作中国的文字。曾国藩说:“……至作文则所以沦此心之灵机也。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如泉在地,不凿汲则不得甘醴;如玉在璞,不切磋则不成令器。今古名人,虽韩欧之文章,范韩之事业,程朱之道术,断无久不作文之理。……(《曾文正公全集·复邓寅皆书》美人奈尔(Robert Wilson Neal)说:“要成功的,就应当思想,而要思想的人,就应当把他心里的思想弄清楚。要把自己的思想弄清楚,就应该把他正确的组成言辞——文字。要使用文字正确,就应该明了言辞的意义——单词,由单词组成语句,再由语句组成更大的语群;文章哪,演说哪,书籍哪。要这样地做,就要实地操练言辞的用法;而做文的时候,又要十分小心和明白地去用言辞。所以要用思想的人,必须完全在作文上练习。……(Thought Building Composition)
照上面两个人的说法看来,我们可得着下面三个结论:
(1)要学习国文,就要常常做文。
(2)要训练思想,也要常常做文。
(3)要做个成功者,也要常常做文。
那么,做文为什么要有做法呢?古人不是说“文成法立”么?原来文字只是笔之于书的语言;语言只是人类顺应生活的自然结果,本无成法可言;语言既是无成法可言,文字的组织,又哪有成法呢?不过语言是随时生灭,效力不能及于久远;文字则不然:由时间言之,可传之千百世;由空间言之,可以传之千万里。唯其如是,他的组织自然要精密完整。虽说文字重在创造;然而把古今文家的作品的组织,方法,抽绎或练习国文的一种参考,也未始没有相当的功用。不过我们要晓得:
作文法与文法不同,文法是研究或说明品词(Part of Speech)分类,关系,用法和他的位置;作文法是示人以文字(句的,段的,和篇的)构造的方法。
作文法与修辞学不同。修辞学的目的在把一句或一字在不失原意的范围内,修饰到精彩动人的地步;作文法的目的是由字而句,由句而段,由段而篇,构成一篇事实确凿意义完整的文字。
作文法与文字学不同,文字学的目的在说明古今文字形体音义的起源和变迁;作文法的目的在于以古今文学作品说明文字构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