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明:一天吃100个鸡舌头是啥滋味?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思与远方
发布有思想 有情感 有启迪的文章
关注 《思与远方》
思与远方: 国家 社会 生活 责任
一天吃100个鸡舌头是啥滋味?
有 一首脍炙人口的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作者就是曾官居相位的唐代诗人李绅。其实他还有一首诗也颇为感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从这《悯农》两首诗的印象中,李绅肯定是个生活非常俭朴的清官,否则怎么能够写出这样的诗句呢?
然而,李绅步入仕途飞黄腾达之后,却再也没有了悯农之心,逐渐蜕变成了一个花天酒地、滥施淫威之人。这从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一首《赠李司空妓》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与写《悯农》时判若两人的李绅。刘禹锡在任苏州刺史期间,应邀参加扬州节度使李绅安排的宴会,他看到李绅家中私妓成群,其中一名歌妓色艺双绝。
刘禹锡 感慨颇多,写下了《赠李司空妓》: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诗的大意是:佳肴美酒,轻歌曼舞,李司空早习以为常,养尊处优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可我刘禹锡却肝肠寸断,于心不忍。更有甚者,随着官职的升高,李绅“渐次豪奢”,经常一餐的耗费多达几百贯,甚至上千贯(1两黄金相当于10贯),李绅爱吃鸡舌,有时一天耗费活鸡达百余只,院后宰杀的鸡竟堆积如山。
在李绅当淮南节度使时,对百姓疾苦极为漠视,“李绅以旧宰相镇一方,恣威权”,连狡吏奸豪都“潜形叠迹”,普通百姓“惧罹不测,渡江淮者众矣。”就是说在李绅治下的“汗滴禾下土”的百姓,终日惶惶不安,于是纷纷渡江淮而逃难。与李绅同一时代的韩愈、贾岛、刘禹锡、李贺等人无不对其嗤之以鼻。李绅死后,被定性为酷吏,受到了“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处罚。
从李坤的蜕变轨迹中,我们也应有触及心灵深处的自省和警示:无论是工作处事,还是从政为官,地位的变化蕴藏着最大的风险,待遇的趋优潜伏着最大的祸患,权力的升迁面临着最大的考验。但最值得深思的有几处,也是我们该扪心自问的。
“渡江淮者众”说明了什么?《悯农》是李绅在年轻时发出的感叹,如果他能在官职升迁过程中时时有此肺腑之言,一定不会出现刘禹锡诗中刻画的李绅形象。而发迹后的李绅热衷于拉帮结派,在近40年的“牛李党争”中攀结权势、攫取权力,并罗织罪名炮制“吴湘案”。随着职位的变迁、身份的变化,李绅体察百姓疾苦少了,对底层群众的感情淡了,甚至以高压手段欺凌官吏和百姓,完全走向了群众的对立面,失去了“人民至上”这个支撑他思想境界和价值高度的根本理念。
那么百姓“惧罹不测,渡江淮者众矣”则是自然的事了。事实证明,谁脱离人民群众,谁就会被历史踩在脚下。各级党员干部务必牢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谦虚学习群众之风,密切联系群众之风,真诚服务群众之风,切实把赢得和依靠群众的支持作为永远的努力方向,把争取和维护群众的利益作为永远的工作主题。
为什么李绅会“渐次豪奢”?从悯农之感叹到刘禹锡之感慨,从粒粒皆辛苦到食鸡舌3百,从忧患“农夫犹饿死”到逼迫“渡江淮者众”,李绅逐渐走向“渐次豪奢”的不归之路,在渐中滑坡了理想信仰,在渐中丧失了群众立场,在渐中褪变了政治本色。现实中,我们不少位高权重的官员东窗事发时在铁窗下发出的忏悔,不也都能看见李绅“渐次豪奢”的影子吗?
历史和现实反复印证,放松世界观的改造,偏移价值观的取向,“渐次豪奢”就会犹如邪恶之神施加的魔法,把一个个意志薄弱之辈拉下水。这告诫我们党员干部应时刻绷紧法规纪律之弦、时刻敲响廉洁自律的警钟,始终慎权、慎欲、慎微、慎独,保持清醒头脑,拒绝各种诱惑,在履职之时、工作之余、家庭之外、交往之间时时处处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筑牢思想防线。
李绅行为不检却一路升迁监督何在?尽管当时是一个强权凌弱的封建社会,令人咂舌地食用300个鸡舌也绝对是个新闻,却无人举报,也许也无人敢报吧。既使是曾当过监察御史的刘禹锡应邀参加豪宴吃请,也只是徒发感叹却没有弹劾,因为李绅见刘禹锡如此着迷家妓杜韦娘,便送给了他。李绅的上司对此则更难有耳闻了。尽管李绅最终被剥夺官爵,子孙也不得从政,但毕竟是退休死后的马后炮了。
从中可以看出权力一旦失察失管,就会成为害群之马,强有力的监督既是对官员负责也是对社稷和人民的负责。
这也启示我们,必须把“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用人育人,始终依靠制度的力量管权管人管事,紧紧依靠群众的力量治官查案纠风,真正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下,服务在为民处。
《思与远方》:灵魂的诗和远方
《思与远方》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