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柏乡」之《柏乡县洪洞移民之我见(二)》

柏乡发布 2月6日

柏乡县有关移民问题的民间说法

柏乡县民间,相当一部分人家口传是“山西洪洞县移民”、是“永乐二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迁来的,“弟兄三个”分居三地的说法颇多。但细究从洪洞县或山西何村何庄迁来,大多不知道。少数能说出村庄的,也基本上和洪洞县现在的村名对不上号。那么,只能从家谱、碑石中寻找具体的证据了。经过几年的寻找搜集,结果有否定“洪洞县移民”说法的,也有肯定的。今将家谱、碑石的实例罗列于下,以便分析讨论。

1、肯定洪洞县移民的实例

中疃崔姓,祖坟中有崔祖公配王氏之墓碑记:公永乐七年从山西红同县大槐树堤村迁来。立碑时间是康熙25或35年。这是在柏乡县范围内,笔者发现时间最早的关于“洪洞县移民”的实物证据。 但1997年元月(农历腊月十五)三门长者崔廷刚、长春、鸣山、廷书、玉祺等人续修崔氏三门的家谱案,自始祖崔玉(配武、杨氏)起,仅排出了13世。是时间有误,还是世系缺失,只能问问崔氏的祖先了。

孙上京张姓祖碑记载:“始祖本山西红洞县人,移民而后迁入柏乡县赵村社四里张家庄村”。此碑系徙居北滑村的武举村议张振甲,于光绪二十九(1903)年清明为始祖张玉林及董氏所立。据口传徙居北滑村的张振甲科举考中武举人后,到张家庄(今孙上京村)抄续家谱,出资为始祖立碑,以示认祖归宗。此碑现存放在孙上京天棚屋前。

北大江马氏家谱序载:始祖自山西洪同县迁居柏乡城西北大江。修谱人是始祖马世忠的十八世孙马焕章作序;时间是在光绪二十一年岁次乙未秋九月上浣。谱记:始祖马世忠,明时自山西平阳府洪同县迁居柏邑城西北大江村,配石氏,生五子。

常乐村《邢氏家谱》。本记载来自《柏乡县地名志·常乐》:据该村邢氏家谱记载,邢谷容于明成祖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北天傅氏家谱载:北天傅氏家族系明朝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来,传始祖父是一商贾,迁来不久就外出经商,一去未归。故仅有始祖母之记载。本谱修编时间是2008年。

2、否定“洪洞县移民”的实例

市中李氏。民间传说,市中村的李姓与北江、临洺关的李姓为同宗,系三兄弟一同由山西洪洞县迁徙而来。为找依据李英武和李运甫在村南老坟(市中李姓均认此老坟。据传八个小老坟儿系从此迁出)找到元代石碑一通,为元至大三年(1310)白阳魏姓所立。证实当时村名叫侍中村,李姓为本地居民,非洪洞移民。汉光武帝登基处出土宋天禧二年(1018年)的石幢上有“侍中村李从”的字样。以上两通碑刻可以证明,市中村在宋代和元代村名叫侍中村,村中有李姓繁衍。北江李姓修谱,据回忆遗失之旧谱有李姓系山西洪洞县移民的记载,并有具体村名曰黑泥村。为寻觅祖源,李姓集资去山西两次寻找,经查无果。

东小京郝氏。郝氏族人口传,郝氏弟兄三人由山西洪洞县迁出,本支始祖原为铁匠,“文革”前祖宗使用的打铁砧子尚存,本族有明代成化年间石碑。经详细查阅《建贞节门碑记》可知,该碑系成化二年(1466年)岁次丙戌季春月郝福全立,虽然五百多年,字迹仍然清楚。内容是记述了郝得能妻霍氏的事迹。碑文首句就是“柏乡县为赵郡之属邑 郝氏为柏乡之旧家”。本碑的立碑时间距离洪洞移民的永乐二年仅仅52年,也就是说碑主出生的时间是在永乐二年前23年。故东小京村郝氏系洪洞移民之说不能成立。

八里庄张氏,《柏乡县地名志》载:永乐二年张氏祖由山西洪洞县迁此。查张氏家谱案载:一世祖张公仕金为郑州节度使,二世祖全为柏乡县尹,五世居敬,生子二。今八里庄村张氏六门,分别为第八世六个传人之后,也就是说皆为张居敬之后裔。还有至元二年(1336年)张居敬为父亲张珪立“大元清河郡侯张公神道之碑”,今存柏乡县文保所。张氏家谱、柏乡县志记、元代碑石皆准确无误地告诉后人,张氏家族自金、元,经明、清至今,已传三十余代,与“洪洞移民”无干!可见1984年版《柏乡地名志》在编纂工作中确有疏忽之处。

赵家庄赵氏,《柏乡县地名志》载:赵氏祖于永乐二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2000年版《柏乡县志》赵家庄条款也说:赵氏祖于永乐二年(1404)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可是,民国29年版本《赵氏家乘》,2012年赵氏十九世孙赵喜禄、赵新贞重修的《赵氏家乘》却说:余始祖世居柏乡城北(村名佚考)。洪武初(公元1368年),二世祖至刚公于城西开地数千余亩,而赵家庄立焉。吾祖自明迄今六百四十余年,二十有六世。《赵氏家乘》否认了官修史书赵家庄赵氏系“山西洪洞县移民”的说法。

白阳村魏氏,《柏乡县地名志》:现在魏姓居众,系明永乐二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2000年版《柏乡县志》关于白阳魏氏的来历,仍然沿袭了《柏乡地名志》的说法。其实白阳村魏氏有两支,其中一支的《魏氏家谱》记载: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潞安府长子县柿枝村康庄里七甲迁于直隶赵州柏乡县白阳村居住。谱序说:魏氏之族谱,历代续修,故自明永乐二年,迄今六百余年,世系清晰,条理不紊。《魏氏家谱》中的记载与隆庆《赵州志》记载相吻合。另一支魏氏没有家谱,但有白阳魏姓于元至大三年曾为侍中村李家在祖坟立碑一事,不就是柏乡土著最好的证明吗?白阳两魏同姓不同宗,而且皆与洪洞移民无关。

东文安刘氏,《柏乡县地名志》载:明成祖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刘姓一户人家由山西潞安府迁此。

北马张氏第三世孺人侯氏墓志铭(嘉靖17年8月22日张文达刻立,乡进士褚宦撰文,乡进士李德阳书丹)载:孺人姓侯氏,其先潞之屯留人。永乐初,生齿未均,迁山(太行)之东,就开荒遗,曾祖父春,始入柏乡为编氓,居于城北之营儿里。营儿村民侯振西也说,从侯氏祖坟曾出土始祖侯春墓铭志,与孺人侯氏的墓志铭记载一样,均是侯氏系永乐年间自山西屯留县迁移来。

北马村张姓,张小选、张成法2015年元月所修张氏家谱载:张氏原籍安微风阳府五河县张家庄,距今已有陆佰余年。先谱有载,故不赘述。冯锺题盖、孔雍撰书的张腾高墓志铭:公讳云,字腾高 号恒积,族先凤阳五河张家庄。曾祖以儒业仕太原学校,授任满归,至栾城遇疾殁,葬郭南。遗祖讳福,流寓柏乡,遂籍居北马村。

龙华王氏,明嘉靖39年在家庙建《王氏历代宗祖图位》碑载:大金泰和元年十月吉日,为先祖王琛立红塚祖茔;大元延祐四年三月吉日,为高祖王进立德政之碑。现龙华王氏绝大多数为王进的直系子孙,且有八门之分,自金元以来就是本地土著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河北柏乡《历代碑铭拓录》(主编耿晓宁、副主编张少英赵献堂)一书,收录一块南黄泥村李氏明万历二十七年《明处士乐斋李公暨配马孺人合葬墓志铭》。该墓志系明代柏乡三位进士张主敬、吕兆熊、路一麟撰书。墓志载:李氏,其先上党人。自五世祖原,徙柏之黄泥村,遂为赵人焉。这方墓志铭的记载,也与《赵州志》记载吻合。

3、对柏乡县“洪洞移民”一事的分析在柏乡县的历史上,关于“洪洞移民”的传说很多,而且存在争论也不少,主要是其范围和人数是不是象传说中的那样广泛,现就以上的实例做一下简单的分析。

从以上肯定是“洪洞县移民”的5个实例看,他们尽管有碑刻,或有家谱,但家谱不能自圆其说,立碑的时间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都出现在清朝,且多在清末,距移民时的永乐二年过去了四五百年的时间,所以说传说的成分应该居多。而且,《明史》、《赵州志》、《河北简史》都找不到相应的佐证,来支持他们“洪洞移民”的观点。对于这几个实例,笔者也曾多方寻找过明朝的遗存,不管是家谱、墓碑、墓铭志,但最终都一无所获。

明代以前的本地家族,由于家谱丢失,根据传说,误认为本族是“洪洞移民”的例子有2个,即市中李氏和小京郝氏。市中村为修家谱,发现了祖坟中有元代的墓碑,根据祖坟中八个小老坟和各支墓地的实际,可以否定本村李姓系洪洞移民。东小京郝氏根据明代成化二年的祖碑,也否定了郝氏系洪洞移民的传说。

家谱有着明确记载,但又误传成“洪洞移民”的,有3个例子,即八里庄张氏、赵家庄赵氏和白阳魏氏。八里庄张氏家谱记载自金代始,经元、明、清至今三十余世,况且二世张全、五世张居敬均为柏乡历史名人,《柏乡县志》又有明确记载,完全能够否定张氏“永乐二年洪同移民”的传说。赵家庄《赵氏家乘》关于赵氏“洪武初”从“柏乡城北”迁来、白阳《魏氏家谱》关于白阳魏氏“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潞安府长子县柿枝村康庄里七甲,迁于直隶赵州柏乡县白阳村居住”的记载, 以及市中元代至大三年的石碑,均可否定白阳二魏是“洪洞移民”的传说。白阳魏氏家谱关于魏氏迁柏来的记载,柏乡县地名志西文安条款关于刘姓一户人家由山西潞安府迁此的记载,北马张氏第三世孺人侯氏墓誌铭关于孺人的祖父侯春潞之屯留人的铭文,南黄泥村李氏明万历二十七年墓志铭关于“李氏,其先上党人。自五世祖原,徙柏之黄泥村,遂为赵人焉”的记录,都与隆庆《赵州志》、《河北简史》的明初移民记载一致。北马《张氏家谱》关于张氏原籍“安微风阳府五河县张家庄”;龙华王氏老五门先迁王上京,到第七世的王俗保,于明弘治年间徙居正定县胡村,清末还出了“北洋三杰”之首的王士珍。这两个案例都充分说明,柏乡县的居民有迁入迁出,在各个时期都非个例,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民间还流传着一种很广的说法:洪洞县大槐树下设有移民机构,负责办理手续、发放路资。查看百度地图测距可知,潞州距离东北方向的柏乡约180km;潞州距离正西方向的洪洞县约140km;洪洞县大槐树距离东北方向的柏乡约300km。潞州向真定移民,或长子、屯留、襄坦、黎城向柏乡县移民,在明代的交通条件下,移民们步行跑到大槐树下办理迁出手续的可能性几乎是零。综上所述,明初对从山西向燕赵一带移民,规模较大者,皆为充实京师周围,在《明史成祖纪》中有明确的记载。其它规模较小者,国家档案未记,但地方志不可遗失,《赵州志》与柏乡移民自己的记录高度吻合就是有力的证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