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习练太极拳的原点

自己习武三十五年,从少林拳转入太极拳中来一晃也有二十多年了,这些年在太极拳里曲折前行,也就是在近五年八年才觉得稍微领会到了其中的一些奥妙。

太极拳究竟是什么?它与其它拳的本质不同在哪里?太极拳必须练到的有哪些东西?这些年来以上问题无数次催我反思。我想,习练太极拳,只有把理搞清楚才有可能练得明白,不走冤枉路,才会在较短的时间里步入太极拳的殿堂,享受太极拳给人生带来的源源不断的乐趣。

那么,太极拳的理又是什么呢?如何去学习,去悟透这个理?

答案就是一个:回到原点,回到《太极拳经》、《王宗岳太极拳论》等先贤经典拳论中去,从拳论字字句句中去吃透它,由招招势势的实践去揣摩它。

所谓“吃透”,并不是指擅背拳论,如果仅仅能够背述几句拳论,识字即可。“吃透者”对拳论的引用,不是背出来的,是“应感而发”,感觉应是此时此刻,只有引用某句拳论才可以说得清楚,非引不可,乃至好像不过大脑地脱口而出。我的开手师父李春元曾说过:“练拳要用心练,刻苦练,只有这样到你用的时候才能不过脑子,出拳一过脑子就慢了!”理解学习拳论也是应如此!学的功夫在平时,用的水平在当下。

宗师王宗岳以“太极”立论,阐释传统拳术攻防的理、法、术,所论述的传统拳学之宗旨适用于传统武术各拳种,并不独为太极拳门的专著,这一点必须要清楚。但“太极拳论”又的的确确是练习太极拳离不开的法宝,不由它入手练开去,一定会偏离太极拳的正道。学拳练拳要明内外家,又不要做刻意的区分,练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明白内家外家其实是一家。

在此,根据个人的练拳体会和理解,援引部分《王宗岳太极拳论》句子稍作解释,以抛砖引玉。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它直截了当告诉我们,这个拳的拳理就是太极!继而说太极是什么呢?它是从无极变化出来的,太极里面蕴含着阴阳,它可以生出阴阳来。告诉大家“太极”不动的时候是外面的人是不该知道里面的阴阳的,而我对自己的内部的阴阳却是了知的。“太极”一动的时候就分开阴阳了,是阴阳就有变化。所以练太极拳的人一定要没事就多看看太极图,看得多了,里面的奥妙自然就会多明白一些。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这一段是说,遇到力大势壮的要走化,不走化行吗?肯定不行!什么叫黏?对手一直不得劲,而我却很得劲,这就是黏。黏的状态,也未必一定是直接接触,比如说一个技艺高超的足球或篮球运动员拦截对手,使对手欲罢不能的状态也就是黏。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是说真正较技的时候,可别太自我,别人快你就得快,别人微动你也要微动,动作都是跟着对方走的,对方在先,我在后。我在后干什么呢?是在找其破绽!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是说太极拳的练功顺序,其实其它拳种也是这么练的。从啥也不会,首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把架势练熟,练熟了架子才能从里面一点点明白里面蕴含的劲法;真正懂了劲法,才可以一步步地走向虚无,身上才能逐渐有神灵感应的东西。而什么是懂劲呢?拳论中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练拳当中,最难的、最需要彻底练明白的就是“阴阳相济”!总之,功夫就是时间,没有时间和汗水,这一点是搞不明白的。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这是讲太极拳练拳的要领,要虚虚地把头领起来,就是老辈拳师常说的“头不能丢”;气沉丹田,拿住丹田去练拳是太极拳的根本所在,太极拳是以丹田为中心的武功修炼的方式,引化转换、开发呼放、击打跌拿,均在丹田转换一瞬间。立身中正是太极拳的主要身势。就像“陀螺劲”是摔跤的主要劲法一样,“顺劲”则是太极拳的主要劲法,“顺”的精彩,则有不战而败之奇效。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等这些话都是在讲“顺劲”。

“双重”是说阴阳变换不灵了,就像轴承里的钢珠坏了一个,运转时卡住的状态。

“舍已从人”还是说了一个“顺”字的理。

总之,要把太极拳练好,不下功夫连懂劲的层次也到不了;只下笨功夫,不动脑、不用心,则无法提高智慧的层次,智慧不够则无法捅破最后一层窗户纸。经典的老论,则是承载每一位太极拳练习者到达彼岸的船。

练太极拳切莫忘记读“老论”,“老论”是原点。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谓之差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作者简介:王瀚墨,自幼习武,始于弹腿门,终于筋经门,卅载次第渐修梅花螳螂、传统杨氏太极及程氏八卦等诸拳种。对中国传统武术的练习功法、技击、养生等方面有独到的研究和实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