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1910走来 · 滇越铁路110年记(九)联大篇
不忘来时之路,不惧未来征途
滇越铁路——纵贯中国云南南部和越南北部,北起中国云南昆明,南至越南海防。于1903年10月动工修建,至1910年3月31日全线通车运营,距今已110周年。
我们收集了大量图片和史料,力图记录滇越铁路国内段的方方面面。本周我们推出《从公元1910走来》系列图文第九篇,敬请关注。
滇南涌动的文化洪流
滇越铁路上的文化洪流,出现在1938年2至3月间。
1937年12月13日,南京被日军攻陷,武汉告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师生在长沙组成临时大学。
彼时国难当头,为保存学术界星星火种,临时大学常委会经反复研究权衡,决定迁往云南省省会昆明。一则昆明地处西南,距前线较远;二则滇越铁路可通海外,采购书籍设备较为方便。
迁校路线亦分为水、陆两条线,前者经粤汉路到广州香港,再乘船到越南海防,由滇越铁路经河口口岸进入昆明;后者则由湘西经贵州直赴昆明。
大队师生尚未离开长沙时,昆明办事处已开始工作。在云南省和昆明市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先后租得昆明多地以用作工学院、理学院、总办公处校舍,而文、法、商学院校址则选在小城蒙自。
沿滇越铁路而来的联大师生、家属及其他学校学术机关的迁徙人员,总计不下5000人。
这路人马中名师荟萃、精英众多,有北大校长蒋梦麟,语言学家赵元任,国学大师陈寅恪,诗人闻一多、冰心,数学家陈省生、华罗庚,物理学家周培元,生物学家沈同,经济学家陈岱孙等一大批社会精英贤达。
1938年6月8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铜质关防到校,并于7月1日正式启用。原“临大”木质关防随之销毁,西南联大名称中不再出现“临时”二字。这也表明抗战的长期性。但谁也不曾想到,西南联大在昆明维持时间达8年之久。
联大师生的到来,客观上为启迪民智起到了积极作用。一些爱好诗歌的学生在蒙自成立了南湖诗社;一批北大学生在课余创办了平民夜校;清华大学学子与越侨合办中越双文的石印小报,每周一期,宣传战局形势、隐喻反法思想。
联大学生还针对当地居民不重视卫生、苍蝇极多的情况,通过上街宣传、购买苍蝇拍等方式,开展社会灭蝇活动,收效显著。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学生常有流动,有人一腔热血要上前线,有人追求真理欲赴延安。
冯友兰教授引用《左传》里的话寄语青年:“不有居者,谁守社稷?不有行者,谁扞牧圉?”意思是无论奔赴国难或在校读书都是神圣的职责,可无论做什么都要做好,中国才有希望。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80多年时光过去了,蒙自南湖岸边,联大女生借居的“听风楼”仍然矗立,闻一多、朱自清等人散步的小径也已成为游人休闲的去处,陈寅恪《寒柳堂记▪蒙自南湖》七律原件静静地存放于蒙自市博物馆中,记叙着昔日的回忆。
2000年后,蒙自市与西南联大有关的房舍大多开放,默默向游人述说着关于这座城市的历史。
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融媒体中心
策划:赵熠 刘昊亮
图文:刘昊亮 王莉
编辑:赵熠 杨紫轩
审核: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