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有什么功勋,排在第三大将

————下面是文字版————

在十位大将中,粟裕以无敌的战功高居第一,徐海东因5000块大洋立下大功排在第二,那么,黄克诚为什么能力压陈赓、张云逸、罗瑞卿等人排在第三呢?

毛主席曾经说谭政大将是我军政工的代表,其实,黄克诚同样也是政工的代表,尤其是他超前的战略眼光,很少有人能比得上。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黄克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卓越贡献。

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为了能顺利改编成八路军,维护来之不易的抗日统一战线,做出了很多重大的让步,比如放弃了我军战无不胜的法宝:政委制度。

不过,很快一些弊端就出现了,由于国共两军在许多战场上协同配合作战,来往密切,国民党部队的许多歪风邪气就不可避免地被我军接触到,给八路军将士们造成了腐蚀。

这绝不是杞人忧天,在抗战初期,八路军中确实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有个别干部羡慕国民党军官,讲究起了吃穿,有的还印起了“少将”的名片,耀武扬威,最严重的莫过于八路军115师参谋长周昆,受国民党糖衣炮弹的诱惑,竟然私携巨款潜逃,给我军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黄克诚当时正担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对这些问题看得很清楚,就郑重向中央军委写信,提出要立即恢复我军的政委制度,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重视。

很快,政委制度就在八路军中重新设立起来,黄克诚也被任命为115师344旅政委,与旅长徐海东率领344旅转战晋冀豫,创建了太行山南段根据地。

随着战事的深入,华北重镇太原、郑州、济南相继失陷,平汉、津浦、陇海、石德四大铁路之间的广大地区成为真空地带,中央命令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组织力量,建立抗日根据地。

1940年4月,黄克诚率领第二纵队主力,进军冀鲁豫边区,与冀鲁豫支队会师合编,成立冀鲁豫军区,黄克诚兼任军区司令。

我党历来有着高超的战略全局规划,八路军在华北的拓展,新四军在华东地区的拓展,越来越有实现南北沟通的必要,而此时苏中也面临国民党韩德勤部队的进逼,素有战略眼光的黄克诚便请示中央,愿带队南下支援,得到了中央的批准。

1940年8月,黄克诚率部进入皖东北,组建起了八路军第五纵队,并很快与新四军会师。

这也是红军长征之后,我军南北两支部队的首次会师,历史意义非常重大,不仅开辟了苏北根据地,而且也打通了华北与华中根据地的连通。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后,新四军重建,黄克诚被任命为新四军第3师师长兼政委,还担任苏北军区司令兼政委。

进入1945年后,日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失利,侵华日军也不得不做出预防美军在华登陆的作战方案,抽调江苏阜宁等地日军到长江沿岸布防,以加强长江下游的防务,留下的真空地带就由伪军填补。黄克诚抓住二者交接的空档,集中兵力发起了阜宁战役,使苏北和苏中、淮南、淮北解放区连成了一片。

在黄克诚率八路军南下创建抗日根据地的5年时间里,与日伪军及国民党顽军进行了5000多次战斗,歼敌6万多人,开辟了包括4万平方公里土地和800多万人口的解放区,为全国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更值得历史铭记的是,黄克诚在抗战即将胜利之际,再次高瞻远瞩地意识到,在未来的战略格局中,东北必将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地区,谁抢先占领东北,谁就拥有极大的战略主动,因此黄克诚再一次电请中央,尽快着手东北的布局。

黄克诚的建议与毛主席不谋而合,中央很快就做出了进军东北的战略部署,从全国各地抽调精兵强将,北上东北。

1945年9月底,黄克诚率领新四军第3师轻装上阵,急赴东北,成为我军最早抵达东北的部队,也成为日后第四野战军的主力之一,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好了,欢迎点赞、关注历史客栈,王美丽每天都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