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八讲 少阳篇

入门·经典·临床

《伤寒论》第八讲 少阳篇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模式均离不开“读经典、做临床”的范式。欲想通往中医殿堂之门,欢迎来到“入门·经典·临床”栏目,精诚大医漫漫长路,有我们陪您一路同行。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廖伟龙大夫的 《伤寒论》讲座第八讲-少阳篇(共十讲)希望对你有的学习有所帮助。

《伤寒论》第八讲-少阳篇

根据2018年3月21日讲课录音整理(廖渔)

主持人好,同学们好,大家好。

今天我们讲《伤寒论》第八讲,少阳病篇。

我认为,从《伤寒论》全书来说,少阳病篇是写少阳病篇的作者脑子最清醒、写得最清楚、最好的一个章节,是病机和症状联系最紧密的章节。为什么这么说?大家可以翻开《伤寒论》看看,《伤寒论》太阳篇占了一半的篇幅,但也是最混乱的一个章节,和“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无关的方剂占到一半。阳明病篇病机理论和方剂不符;太阴病篇虽然有两个方子,却不如说没有给出方剂,因为那两个方子根本不是治疗太阴病的;少阴病差强人意,但麻黄附子细辛汤放错了地方。厥阴让人感觉(里面)不是一个性质的病,里面的方剂都无法用它们的理论串联起来解释。而少阳病篇不同,我们看下,少阳病的方剂都离不开柴胡汤,除小柴胡汤是正方外,其他五方都和柴胡汤病机的里外虚实相联,这就让我们在理论上非常好解释。而全篇最为重要的一句话,也是《伤寒论》全书画龙点睛、所有方剂用法指导思想的一句话:“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就隐藏在少阳篇里面。所以少阳病篇可以说是《伤寒论》最重要的一篇,和太阳病篇一样重要。按临床方剂实用程度来说,太阳少阳第一,少阴厥阴次之,太阴阳明又次之。

今天我们讲少阳病篇有三大内容要讲,一是小柴胡汤及其变化方。二是“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用法和根据。三是小柴胡汤的副作用。

下面我们讲小柴胡汤及其变化方。

少阳病在传统的《伤寒论》解读里面是属于半表半里证,意思是介于表证和里证之间。小柴胡汤作为少阳病的正方,也就是和解首方。我的观点在前面已经说过,我不认为《伤寒论》有理论体系,所以说谈什么和解方剂、半表半里,这些争议性的东西就没意思了。不过小柴胡汤作为中性质的方剂是肯定的,半表半里的说法似乎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换一下,说是“非表非里”方剂可能用词更为准确。不要小看这一字之差哦,你如果仔细想想就会明白我的意思了;“半表半里”是给小柴胡汤定位了,是里和表之间的意思,而“非表非里”则是用排除法,没给小柴胡汤定位,意思就范围更为广泛,而且也更符合小柴胡汤的真实性。

我们来看看,少阳病第一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这个是少阳病的总纲,这个我们没意见。我们注意到这几个症状都是头面部症状,五官的自觉性症状,不是客观体征,是病人自诉的症状。再往后面看:“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都是少阳病症状。经统计少阳病症状有15个,主要症状有四到七个,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这个问题不大,四个七个无争论意义。少阳症状在临床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而且具有引申性;比如说“胸胁苦满”就不一定只是“苦满”,在临床常常“胸胁胀痛”也是小柴胡汤证。我们仔细看看这几大症状,不管是四个也好七个也好,似乎是没有一个是确切的、客观症状,都是病人的自我感觉症状。纲领性症状是“口苦,咽干,目眩”,是自我感觉吧?“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呢也是自我感觉。“往来寒热”一症有许多学者认为是疟疾的往来寒热,我不认为是这样。如果说小柴胡汤是古人用于治疗疟疾,必定会有更加详细的描述。这个往来寒热只是病人感觉到一会冷一会热,相当于更年期综合征症状。“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就更加是两个病人的自觉症状了,胸前胸胁有不适感,甚至可能有轻微疼痛,不想吃东西。“心烦喜呕”呢,心烦好理解,喜呕,并不是呕,是想呕而又没有呕的意思。在其他条文中呕就是呕,吐就是吐,哕就是哕,三者很清楚。汉字中有声有物谓之呕,无声有物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哕,很清楚。呕加上喜字意思又不一样了,喜是喜欢,是形容词,你喜欢那个姑娘,表示心里感觉喜欢。喜呕也就是感觉到心里想呕,未必呕了。所以从整个少阳病小柴胡汤症状描述分析看,是精神方面的疾病,焦虑,主诉症状多。那么什么疾病可以导致精神类症状呢?一个是病人生病时间长了,经久不愈。另一个是容易诱发精神疾病的某些状况,如行经期,惊吓,刺激等。伤寒五六日这里已经表明疾病时间较长;古人用指时间时常用虚指,五六日并非真的就五六日,而是表示有些日子了。

好了,我们已经知道小柴胡汤能治疗的大致范围,知道它能对至少十几个症状有效,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有一句话:“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似乎这是一个神方,是个包治百病的神方。实际上不是这样,小柴胡汤是一个很难掌握的方剂,尤其是在单独使用小柴胡汤时,和桂枝汤麻黄汤四逆汤炙甘草汤等比较,小柴胡汤是最难使用的方剂。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将它和桂枝汤麻黄汤四逆汤对比分析一下,然后得出结论。

桂枝汤麻黄汤四逆汤在临床中,只要见到有其主要症状就可以使用,如恶风寒有汗无汗、脉微细但欲寐等,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非常精准,症状少而精。但小柴胡汤不行,如临床见到“口苦,咽干,目眩”并非就一定是小柴胡汤的证。比如说外感风热中的合并有“口苦,咽干,目眩”者,是不适合只用小柴胡汤的。再如痰扰胆郁的心烦失眠、头目昏眩、口苦咽干也不适合只用小柴胡汤,而是温胆汤。既然这样,小柴胡汤不是没有特定症状吗?确实如此!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有一个病人就诊时主诉就是“口苦,咽干,目眩也”,你会怎么辨证?这个病人的体质大概会是什么样?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什么病?熬夜上火了?失业失恋精神焦虑?都有可能,现代医学的高血压糖尿病也常见。说到这里想起另外个问题;前次的课我讲到中医要向西医学习,有同学说是不是要中医西化?在这里我是要求大家在掌握中医知识的同时,尽量多学点现代医学知识的,要用现代思维去思考中医;学习现代医学不是只简单的掌握技术而已,而是学习它的思想方法。对那些现在自己标榜是纯正中医、是真正的中医的人,我是一向嗤之以鼻的。要么你就是个哗众取宠的,要么你就是学习能力有问题。“纯正的、真正的”中医本身就是个伪命题,“纯正的、真正的”不代表优秀的先进的;你是纯中医难道别人就是假冒伪劣的?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不接受新的、先进的文化进行自身改良,它是必然要消亡的。从历史上看,曾经有很多东西比如说物种、文化文明消亡了,可以说所有消亡的原因都是不能自我更新自我进化。中医如果说有一天消亡了也必然是这个原因。二十一世纪了,不了解现代医学、不了解中医自身的缺陷和它的思想方式,你怎么当医生?特别是有些人在这个问题上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进行道德绑架,是无知又无耻。人类现代文明无论是精神文明或者物质文明都是挡不住的;如果你真心想拒绝现代文明那也行,你回家把你家所有的东西都要扔了,就剩下一个碗,瓷器的祖传的,china,专产瓷器。我们学习现代医学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让西医取代中医,而是为了中医进步。中医西医都是为人类服务的科学而已,不存在某些人认为的二者间的抗衡。明白没有?所以是Bias and ignorance;偏见和无知是很可怕的。面对今天中医日渐式微的形势,应该多做自我反省,而不是怨天尤人。

好了我们继续讲,在太阳篇、阳明篇、少阴篇和厥阴篇中,所有的主方所针对的症状没有超过五个的,唯独小柴胡汤加起来有十五个之多,症状多还不算,更过分的是还说“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十五个症状“但见一证便是”可能吗?认真想想仲景这种写法非常可疑。我们临床按“但见一证便是”方法使用小柴胡汤效果又如何呢?也确实有效。那么什么情况下有效什么情况下效果不好,有规律可循吗?

有。经过观察和总结,得出如下规律:小柴胡汤在配合其他方剂作为次要方使用时,可以用“但见一证便是”法,而且会有良好效果。举例说:病人痛经,经量少。辨证后使用四物汤或温经汤,此时若并见有口苦咽干或胸胁不适的任何一个症状,加用小柴胡汤则效果显著,症状消除更快。再如风寒久咳病人,投三拗汤,如果病人诉有合并咳至胸痛,则配合加用小柴胡汤也有显著效果。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举少阳病篇章内的处方为例子也行。如柴胡桂枝汤证,“发热微恶寒,支节痛”的症状,实际上这个本为桂枝汤证,现在加有“微呕(和喜呕相近),心下支结”,“心下支结”和小柴胡汤的“胸胁苦满”相似,这个就是桂枝汤加小柴胡汤证了。但在书中列在少阳病篇,方剂名称又是柴胡桂枝汤,柴胡在前桂枝在后,误导大家;你仔细想想,是不是桂枝柴胡汤的名称更为恰当?把这放到太阳病篇去更好么;这个方剂的治疗主证是太阳证的“发热微恶寒,支节痛”,不要主次不分。再有柴胡加芒硝汤证,“日晡所发热”,一个明显的阳明证,承气汤证,因有“胁满而呕”而结合加上小柴胡汤使用。治疗主证也依然是阳明证的“日晡所发热”,次症是“胁满而呕”,“胁满而呕”相当于“胸胁苦满”吧?实际上这个就是承气汤加小柴胡汤,而不是柴胡汤加芒硝汤,这个方证应该放在阳明病篇中更恰当。在后世医家中,郑钦安先生的再传弟子唐步祺先生,以及经方大家江尔逊先生对小柴胡汤都有过专门文章论述,非常值得一读。建议大家有时间找到看看,这里我就不再多讲了。

前些年有个乡村医生弄了方剂叫全息汤出来,就是以小柴胡汤为主加到二十余味药,这里他是将小柴胡汤反客为主用了。围绕小柴胡为中心,你有外证就加外证药,有里虚证就加补益药。这是一种低水平的辨证,浪费药材,不主张学;而且从理论上引申开去,我搞个八十一百味药的方子出来,比你的方子治疗范围更广,是不是可以这样?这就和西医来了病人抗菌素激素维生素一起上一样,总有一样对上,这是不用动脑子的做法。但从他这个小柴胡汤的用法我们也可以看出,小柴胡汤的用途是非常广泛的,有点放之四海皆适合的感觉;从后世中医理论学说对少阳是枢纽的理解,小柴胡汤可进可退,可加中医治疗八法中的任意一法,也确是难能可贵了,其他没有任何一个方子可以做到这点。从《伤寒论》认证学说去理解,以方带症,十五个症状占了常见症状五分之一;我们临床常见症状不到一百个么,人类生病症状经统计总数在五百个左右,包括了很多微细的和重复的相似的症状,常见的症状并不多,只有不到一百个;不到一百个的它占了十五个,说明小柴胡汤无论从病机还是症状的角度来说,都是个适应证相当广泛的方剂。

在临床,如果说小柴胡汤以“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方式,用于治疗纲领性主症“口苦,咽干,目眩”会怎样呢?“口苦,咽干,目眩”这几个作为少阳病主要症状如果按辨证论治分析,是肝胆郁热,以热证为主。在其他篇幅中主方可以用于纲领性症状的任何一症,一般连加减都不用的,直接原方照搬就行;如桂枝汤可用于“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中的任一症状。而小柴胡汤明显不能用于“口苦,咽干,目眩”症中的“咽干”症,在后面可以看到有“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若渴者去半夏”就是明证;渴者要掉去半夏,“咽干”也是要去掉半夏滴。由此我们感觉到,结合《伤寒论》中“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再结合所列的多达十五症状思考,认为仲景是将小柴胡汤作为一个辅助方剂推出的。在临床大家也有体会,小柴胡汤可以说是一个百变方剂,可以结合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中任何一法使用。

最后,我们再做个简单的逻辑推理,少阳病十五个症状,却又说“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句看似矛盾的话,恰恰说明了小柴胡汤具备应用的广泛性,而缺乏其特殊性。

好了,我们讲第二个问题,《伤寒论》中“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用法和根据。

在前面我曾经讲过,“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是《伤寒论》中画龙点睛的一句话,是《伤寒论》方剂使用指导思想的总纲;《伤寒论》中所有方剂都是围绕这句话来立方、加减使用。虽然这句话也是《伤寒论》经方的应用方式,但我希望大家更多的将它理解为一种思维方式;所以不要纠缠于这句话在临床应用中的个别事例,比如说小柴胡汤对“咽干”一症就是必须区别对待,不能用于“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我的意思。如果弄清楚了经方和时方的关系,弄清楚了《伤寒论》和中医理论的关系,那么上面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请大家注意我的用词:“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在《伤寒论》中是一种思维方式。在我讲到这个观点时,很多人不能理解,他们反驳的论据基本上相同,都是用中医理论,这个论据本来就是否定的对象,你还用它来证明它自己,说明了思路是有问题的。这也让我想起戈培尔的一句话,大意是这样:简单的重复是最好的宣传。回想起自己四十多年前刚学习中医时,对中医理论的心理从怀疑到后来逐步接受过程,是能够理解大家的反应的;不过我相信具备一些逻辑思维的同学和朋友会更快理解我的思路。好了,这个问题就讲到这里,我们不再讨论。

第三个问题是小柴胡汤的副作用。

很多人认为中药没有副作用,这是个错误观点。大多数中药可以说都有副作用,在用中医理论辨证准确的情况下,其副作用大多数情况下也不会出现;另外就是在“有故无殒”的情况下一般也不会出现。而在辨证不准确、尤其是在阴阳大证(!)辨证不准确无误的情况下,副作用就很容易出现。我们知道,西药的副作用是个必须被动接受的过程,副作用的大小只是个耐受问题。比如说富马酸氯苯那敏用于抗过敏,你就必须接受它的嗜睡副作用。而中药的使用中则可以在辨证准确的情况下,不出现该药自身具有的副作用。《内经》中有句话十分经典的说出了其内在的根本原因: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我们也总是用这句话指导处方临床。

小柴胡汤作为临床常用方,而且性质温和,可以说大多数医生对它的副作用认识不足。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日本曾将小柴胡汤作为治疗肝病的常用的首选方,一刀切,来了肝病患者都是这个方子,一百多万人同时服用。结果吃死了十多个,说是诱发间质性肺炎导致的,对这个结论我有点怀疑。后来日本厚生省又一刀切,全部禁用。这当然也不对,事情没完全搞清楚就完了,是哪味药导致的也不知道。在我的临床经验中,可以确认是使用小柴胡汤出现副作用的至少有三例,这三例病人都是肝细胞出现损害。其中有两例病人是属于西医诊断为干燥综合征的病人,病人主诉都有“口苦,咽干,目眩”症状。所以在这里我要提醒临床医生,对于干燥综合征病人要谨慎使用小柴胡汤,虽然病人大多数都以“口苦,咽干”症状为主症。这类病人多是女性,年龄在五十左右,近几年确诊为这个病的病人是越来越多了,用炙甘草汤会有良好效果;这个病的炙甘草用量一般要达到45克才行。

那么小柴胡汤中又是哪一味药会引起肝细胞损害呢?开始我怀疑是半夏,于是将半夏去掉,换成石斛等药,依然有肝细胞损害;后来又偶然发现在四逆散的使用中也出现有肝细胞损害现象,四逆散和小柴胡汤共有的药是柴胡。最可怕的是病人在服药过程中并无不适,所以让医生容易忽略,等二三十剂中药服完病人已经出现肝损害,已经迟了。我一直认为“有故无殒”才是对中药副作用最好的理解,但现在有些动摇原先的看法。是什么药会引起呢?联想到前人所说的柴胡劫肝阴的说法,非常可能是柴胡引起的。希望以后有条件的医生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下观察研究,拿出数据。

最后,我们讲一下上一堂课出的思考题,在阳明病白虎汤证条文中有:"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请问:按八纲辨证论治此条证应该用什么方?

我认为对这个条文的理解重点在“表有热”三字。“表有热”如果说是病机,从辨证逻辑说那这种病人根本不存在。如果说是病症,热是表象,以扶正祛邪疏风散表即可;轻者以后世时方参苏饮神术散,重者以经方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可也。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再出个思考题给大家:太阴病的正方应该是什么方剂最为合适?

我们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一,小柴胡汤更适合作为辅助方配合主方使用,它的多达十五个症状本身也说明了这点。

二,“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在《伤寒论》中是一种使用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三,小柴胡汤作为一个常用方,更容易出现副作用,不可大意。

好了,就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作者简介】

廖伟龙医生,笔名王不留行,江西龙南人氏。15岁学医,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师从其伯赣南名医廖家兴教授。从事临床四十余年,学贯中西,著有《新经方实验录》一书。

读经典 做明医

40位國醫大師推薦,

醫道傳承的正統經典,明醫成就的學醫教程。

《醫道傳承叢書》次第引導學生趣入傳統正宗中醫堂奧。

医道传承丛书

(0)

相关推荐

  • 柴胡系方剂(4)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最近有收到读者意见,希望经方用现代剂量,作者为保证中医经方原貌,同时也方便读者参考学习,现把现代剂量也加上.现代剂量参照<方剂学>(第十版).<胡希恕医学全集>. 为了方便对比 ...

  • 手足冰凉就一定是阳虚吗? | 周志远

    有许多患者咨询我时,谈到自己手足冰凉,说他们看过一些中医书籍,也看过电视上的养生专家们的讲座,知道手足凉是阳虚的表现,要用温补的药物或食物补补阳.结果有些患者就吃当归羊肉汤,吃附子.肉桂或干姜之类的有 ...

  • 白发伤寒论|第八讲(40.41)

    第八讲 讲述:白发渔礁 编辑:达生    标蓝:原文    标红:药证    标绿:知识点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

  • 《伤寒论》第九讲 太阴少阳篇

    入门·经典·临床 <伤寒论>第九讲 太阴少阴篇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 ...

  • 写作攻略第八讲:小学生读后感怎么写,附范文数篇!

    写作模版 读后感写作方法模板: 1.题目: 格式一般为<读 xxx 有感>(xxx 为书名),或者直接写'读后感'也可以. 2.第一段: 简述这本书的书名,作者等基本情况,再讲一下读了这本 ...

  • 郝万山讲伤寒论(八)

    第61讲少阴急下证.阴郁证.伤津动血证.少阴咽痛证(1) 关于少阴病的兼变证,我们上次课谈到了太少两感,也就是少阴兼有太阳病.所谓太少两感,是太阳和少阴同时感受外寒,它的临床证候有太阳病的发热,头疼, ...

  • 第68讲 外感温热篇 第十、八讲

    第68讲  外感温热篇  第十.八讲   第十条: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但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 ...

  • 郝万山讲《伤寒论》:少阴咽痛证 少阴病篇小结

    同学们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一次课的最后谈到了少阴咽痛证,少阴咽痛证的第一个证候是猪肤汤证,这个证候的基本成因和病机是由于一个慢性的下利,下利日久真阴耗伤,虚火循经上扰,因此出现了胸满,心烦,咽痛,用 ...

  • 白发伤寒论|第十八讲(99)

    " 余始亦疑其有错乱,乃探求三十年,而后悟其所以然之故,于是不类经而类方.盖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此从流溯源之法,病无遁形矣! " ...

  • 白发伤寒论|第二十八讲(137.138)

    第二十八讲 讲述:白发渔樵 编辑:达生    标蓝:原文    标红:药证    标绿:知识点 139.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五日复下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