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种地半生,垃圾堆中一本旧书曝光身份,97岁被中央授最高荣誉

上世纪60年代,丹东有一家东风造纸厂。附近一些生产队为增加集体收益,便安排村民到纸厂里搬运旧书和报纸。那个年代书是传播资讯的主要渠道,认识字的人大多靠看书打发时间,了解外部信息。

常有一些工人从纸厂的旧书里面挑一些品相较好的出来看。一天山城村一个叫张德胜的十多岁小伙,跟着在纸厂打工的父亲想去捡本书看看。他对军事书籍比较感兴趣,在纸厂一堆垃圾中找到一本叫《战斗在朝鲜》的书。

书中主要讲述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些战斗故事。张德胜坐在一旁痴迷地看着,突然他看到一篇名为《奋战在危急情况下的副排长孙景坤》,不禁吃了一惊。村里的二大爷不也叫孙景坤吗?而且文章配的一张黑白相片也与他极为相似。

山城村的孙景坤在家中排行第二,当过生产队长,村里年轻人都尊称他为“二大爷”。张德胜心想,看上去老实巴交,又很少说话的二大爷难道还是上过战场的战斗英雄?他好奇地跑到孙景坤家去核对。

当时正好是中午,孙景坤吃完饭坐在炕上。张德胜急匆匆地跑进他家,大声叫道:“二大爷,这个孙景坤是不是你?”孙景坤不认识几个字,他回答说:“同名同姓的人那么多,你念念看写的什么。”

张德胜一字一句地念着那篇文章,当读到“支全胜”这个名字时,孙景坤冷冷地冒出一句:“是我,支全胜副连长炸断了腿,现在不知道咋样了。”

此后张德胜在村里逢人便说:“二大爷不是普通人,他是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大英雄。”村民们知道了都跑到孙景坤家里打听他的战斗故事,但孙景坤总是以“没啥好说的”推脱。过了那股新鲜劲,大家也就渐渐地淡忘了此事。

1990年,丹东电视台一位叫沈丹果的记者到山城村采访大棚蔬菜的新闻,引来不少人围观。不知道是谁说了句:“我们村有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战斗英雄,你去采访一下他。”

沈丹果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个不错的新闻素材,因为前不久一位叫李玉安的抗美援朝老兵的故事刚刚被挖出来,引起很大轰动。村民们口中的这位战斗英雄会不是个“李玉安”式的人物呢?

沈丹果找到孙景坤,软磨硬泡了半天,已经66岁的孙景坤才从箱底里拿出一个小布包递给沈丹果。沈打开一看,只见里面全是军功章。随后,孙景坤还讲了一些自己的经历。随着记者的报道,孙景坤的名字渐渐被更多人知道。

前不久,中央授予29人“七一勋章”,孙景坤便是其中之一。中央原本邀请他到人民大会堂参加颁发勋章仪式,但他因身体原因未能出席。“七一勋章”是党内最高荣誉,也是中央在百年党庆之际首次颁发,意义非凡。

看到这里很多人不禁要问,孙景坤到底立过什么战功,能获得如此高的荣誉?既然他战功赫赫为何会当了农民,默默无闻数十年?今天这篇文章就来分享一下孙景坤的故事。

孙景坤于1924年出生于丹东山城村一个贫农家庭,没有念书的机会,从小就给地主家干活,受尽了欺压。抗战胜利后,八路军进入东北,在丹东搞土改,分给农民土地,受到当地群众极大欢迎。

内战爆发后,丹东曾被敌军攻占,地主武装又纷纷回到当地,抢回土地,对民众进行报复。但1947年6月,丹东再次解放,老百姓再次获得土地。

这几次“变天”,使大家明白,共产党才会替穷苦百姓做主。担任农会副主席的孙景坤自然比普通人更明白这个道理,他于1948年1月报名参加了解放军。

那时他结婚才不到一周,妻子问他为何要离开这个刚建立的家?孙景坤说:“打不赢仗,咱们都没好日子过,土地还要被抢回去。”

经过短暂的训练孙景坤被分配到第3纵队第8师(后改编为第40军119师)担任机枪手,参加了四平战役。机枪是当时压制敌军火力的主要武器,但也是敌军的重点“照顾”对象。

青年时期的孙景坤

孙景坤天生是块打仗的材料,子弹呼呼地从头上飞过,他却没有丝毫畏惧,仍然不停地向敌人扫射。战后一摸,背后的军装都被子弹刮破了几个口子。在参战的半个月内,他就换了4件棉衣。尽管如此危险,他却越战越勇,在接下来的辽沈战役获得了一次三等功。

孙景坤参加过的战役,多到他自己也数不过来了。他所在的40军是解放军王牌,军长韩先楚更是“战神”级别的将领。40军有“旋风部队”的美称,解放战争中他们从东北打到海南岛。

细数一下孙景坤参加过的战役全是在历史上知名的重大战役:锦州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衡宝战役、海南岛战役……

旋风从北刮到南,孙景坤总是冲锋在前,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却又幸运地活下来。他记得最惊险的一次是,一颗子弹从他头顶擦过,手一摸全是血。万一再偏一点,孙景坤的人生或许又会是另外一个结局。

都说伤疤是军人的最高荣誉,孙景坤在战斗岁月里留下20多处伤疤。在解放战争期间,他先后立下一次三等功和两次二等功。

海南战役胜利后,全国大多已经解放,孙景坤满怀憧憬终于可以回家和家人团聚了。但没过多久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人将战火烧到中国大门口,40军奉命调往广州休整,随后又开赴丹东。

孙景坤是丹东人,这对于他来说算是回家,但任务在身他却又不能回自己的家。连长对他说:“几年没回了,这么近要不你回去看看?”孙景坤一脸严肃地拒绝了:“要是我回去,别人也吵着回去,部队怎么带?”

就这样,孙景坤跟着部队进入朝鲜。在第二次战役中,孙景坤随部队跨过清川江追击敌军。在进攻龙水洞附近高地时,孙景坤冲得太猛,脚部中弹负伤,只能被送回丹东医院治疗。

这次孙景坤仍然没有回家,他时刻牵挂着前线的战友。在医院治疗了一个多月,伤还未痊愈,他便迫不及待地返回朝鲜寻找部队。那时正在进行第三次战役,志愿军大举向南推进解放了汉城,部队早已经不在原地。孙景坤乘坐的卡车,途中遭敌机轰炸,人员被冲散。

孙景坤与部队失去了联系,无奈之下只能再折返丹东。这一次他仍然没有回家,而是去找部队设置在丹东的后勤机关,最终与其他伤愈人员一起被送到前线部队。孙景坤三过家门而不入,是我军铁一般的纪律以及战士们一片赤诚的真实写照。

志愿军入朝

在朝鲜战场上,孙景坤记忆最深的一次战斗是161高地防御战。那次战斗异常惨烈,他90多岁时仍然能说出不少细节。

那是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战。当时美国国内正在进行换届选举,共和党候选人是二战时声望极高的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他承诺当选后尽快结束朝鲜战争,赢得了不少支持者。

执政的民主党总统杜鲁门为帮本党候选人扭转选战中劣势,急于在朝鲜打一个胜仗。于是“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悍然宣布正在进行的停战谈判无限期休会,随后又向志愿军上甘岭阵地发起大规模攻击。

志愿军不甘示弱,为粉碎敌人的进攻,发动全线反击。志愿军司令部命令每个军挑一两个目标进攻,慢慢挤占敌人的阵地。40军研究后决定:以118师354团和119师357团攻占敌161高地。那时孙景坤正是357团3营7连一名副排长。

161高地是坪村南山的主峰,位于临津江北岸,向我方防线突出,威胁到志愿军侧后方,志愿军早已经想拔掉他。但驻守这里的是美军的王牌部队陆战1师,而且他们占据高地一年多早已修筑了坚固的工事。

志愿军用挖屯兵洞的方法,提前安排兵力潜伏在阵地前,躲过了敌军炮火的拦截。自10月26日傍晚发起进攻,到27日1时已经攻占阵地。随后357团8连副连长支全胜带领一个排的兵力进入阵地防御,准备迎接敌军反击。

志愿军中流传着一句话“宁攻三座山头,不守一个钟头”。朝鲜战争上美军的炮火真可谓遮天蔽日,守阵地只有挨炸的份,难度远远大于攻阵地。但支全胜合理安排兵力,经受住了敌人多番轰炸,打退了敌人八九次进攻。

这时主阵地上只剩5个人了,支全胜鼓励大家:“即使只剩一人一枪也要战斗到底”。在又一次打退敌人进攻时,支全胜腿部也被子弹打穿,他简单包扎了一下又继续战斗。情况已经非常危急,支全胜怀里抱着一根爆破筒,做好了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准备。

而在这之前,营长已经叫来7连1排副排长孙景坤,让他带着担架班的战士将8箱手榴弹和2箱转盘枪子弹送上阵地。孙景坤一直在抢救伤员,已经忙得一天没吃饭,但接到任务他仍然坚定地回答:“保证完成任务!”

孙景坤带着9个人扛着弹药立即出发,他们饿得走路都有些踉跄。要想把子弹送上阵地并非易事,出入路线不仅有敌人炮火封锁,空中还有敌军飞机轰炸。孙景坤接近阵地时,空中出现4架敌机。

志愿军冲锋

孙景坤命令大家把弹药箱扛在头顶,迅速拉开距离。借着敌机贴近地面释放的大量烟雾,快速冲向高地,他们最终通过了敌军的封锁。支全胜一看有人增援,非常高兴地说:“你们来得太好了,马上投入战斗吧。”

孙景坤的任务只是送弹药,但看到又一波敌军向阵地发起进攻,他和战友们毅然加入战斗。他利用步枪和手榴弹不断攻击冲上来的敌人,陆续击毙21人。

他们从中午一直坚守到半夜,打退了敌人数次进攻。突然,一发炮弹将支全胜右腿炸断,部队失去了指挥。师、团两级指挥所只能命令部队撤出阵地。战友们是在敌军炮弹掀起的泥土中找到已经受伤昏迷的孙景坤,将他带下阵地。战后,孙景坤获一等功。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孙景坤跟随部队回国。当时大量军人复员,一时间难以全部安置,中央号召大家发挥奉献精神“从哪来,到哪去”。部队首长认为孙景坤是一位屡立战功的老兵,可以安排他在城市工作。

但孙景坤却推辞说:“自己没文化,不认识几个字,还是把工作机会让给别人吧!”一方面,他认为自己作为一名党员应该响应中央号召;另一方面,他参军数年没有回家,对父母和妻子多有亏欠,他想回家照顾家人。

就这样,孙景坤放弃了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担起了农民。在村支书那报道时,他也绝口未提在战场上立功的事情,而是把所有军功章包起来,藏到箱底。这是孙景坤人生下半场的开始。

由于上过战场,有坚强的意志,加上解放前又当过农会副主席,不久孙景坤便获得了村民们的信任,当上了生产队长。由于经历过长期的战争,当时新中国的生产条件极为落后,村民们连肚子都很难填饱。

孙景坤第一个目标就是带领大家解决温饱问题。山城村有一片上百亩的低洼地,由于常年积水无法种植粮食,被村民废弃。孙景坤决心改造这片土地,不过改造土地并没有那么容易,否则也轮不带孙景坤来带头。

他们面临着许多困难,当时生产队只有百来个劳动力和锄头、铁铲这样简陋的生产工具。孙景坤经常跑城里联系农业专家提意见,亲自带着村民搬开一块块大石头,挖沟、填土、修河坝。最终那一百多亩烂泥滩成了良田,解决了村民温饱问题。

孙景坤

但孙景坤并不满足于此。以前附近建硫磺厂,把村里的山熏得寸草不生。孙景坤看了特别心痛,硫磺厂停窑后,他带着村民拆除了废弃的窑,种上落叶松,村里渐渐又恢复了绿色。

为了增加村民的收入,他还带领大家种植经济作物,在山上种板栗、在地里种草莓。20多年间,村里种植了至少13万株板栗。这些经济植物为村集体带来了许多收入,也让村民们慢慢富起来,附近的姑娘都愿意嫁到山城村来。

孙景坤一心为村民服务,在带领大家致富过程中,他自己的日子却过得紧巴巴。因为家里没钱,7个儿女大多没有念书。即便这样,孙景坤对家人仍非常严苛,有好处总是让给别人。

山城村处于城乡结合,常有工厂来招工,而选人都最终要由孙景坤把关。一次,电信局到村里招收一批话务员,孙景坤的大女儿孙美丽也在名单上。她小时候因患病,身体留下残疾,不方便干农活,去当话务员正好解决出路问题。

但孙景坤却硬是把女儿的名字拿下来了,他说:“当领导不能光为自己着想,这样会让人家说闲话,机会还是先让给别人吧。”直到几十年后,提起此事,孙美丽还是止不住地哽咽。很长一段时间,她无法理解父亲的决定,埋怨父亲。

直到后来,父亲的事迹曝光,她才渐渐理解父亲。父亲活着,不仅代表自己,他还代表着那些牺牲的战友们的荣誉,他不允许自己让这些用鲜血换来的荣誉受到污染。他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宁愿放弃城里的工作机会,自然也不能让后人沾自己的“光”。

就这样,孙景坤的7个儿女中5个都是农民。只有大儿子孙富贵报名去参军,孙景坤不仅没拦着,而且还将自己珍藏的一条部队发的,织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字样的毛巾送给他,勉励他好好报效国家。

孙景坤的事迹被报道后,许多记者找上门来。有人问他立过赫赫战功,却当了这么多年农民,后悔吗?孙景坤说:“我们村里出去当兵的10多个人,只有3个人回来了,其中两人还留下残疾,我安然无恙地回来了,还有什么好后悔的呢?”

现在已经90多岁的孙景坤住在市光荣院里,搬进去的时候老人只有一个要求——带上那身挂满勋章的志愿军旧衣服,每天晚上只有看到它,孙景坤才能安心入眠。对于他来说,一日当兵,一辈子都是兵。

孙景坤的军装

孙景坤的人生分为两个部分:上半场抛头颅洒热血保家卫国,下半场隐姓埋名甘当无名英雄,默默地带领群众干事业。比起战争岁月那些显赫的战功,孙景坤在和平年代里的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同样值得歌颂。

我们生在一个浮躁的时代,人的欲望日益高涨,很少有人甘于平凡。我想孙景坤之所以能获得党内最高荣誉,更多的原因是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在平凡岗位上的坚守,悄无声息地为国家做贡献,履行了一个党员应尽的义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