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纸媒(3)纸媒是新闻的一种仪式?
2016年的最后一天,《贵州商报》宣布暂定休刊半年,原因是改革转型调整。在过去不到20年里,“您想知道的就是我要报道的”是她的办报理念,她的转型也会和《京华时报》等纸媒一样?
最近,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文谈融合,首提“构筑媒体新版图”,像 《京华时报》那样将“白纸黑字”变为“白屏黑字”是大势所趋。有所不同的是,财政供养的纸媒保留纸质毫无压力。
还有一个佐证是,很多纸媒的公众号,阅读量还不错,很容易收获10万+。而某些机关单位创办的公众号反而只是一种仪式——阅读量甚至只有几十个。
《贵州商报》退市的第二天,《天山时报》勇敢创刊。都说纸媒式微,她却选择在新年的第一天进入纸媒市场。她是新疆、兵团最年轻的报纸,也是中国最年的报纸。
《天山时报》创刊号八连版珍藏刊
《天山时报》的创刊词充满了“勇敢”,但并不代表整个纸媒应该为此奔走相告、欢欣鼓舞。因为,半市场化或市场化的都市纸媒,与财政供养的机关报没有可比性、没有探讨的价值。
一把椅,一杯茶,一张报,竟成了一份情怀。白纸黑字,镌刻时光。
如今,当我们在铺盖窝里读世界时,手机的寿命在缩短,纸质的东西似乎已经慢慢远离,空间变得简单、空旷。
但,生活因此似乎缺少什么,比如,有阳光、沙滩或草地,再来一杯咖啡或茶,那就正好缺一份报纸或杂志。
几年前,有个网友向我兜售了一个华文刊物投稿软件,就是可以群发邮件,那些我曾经仰望的、天南海北的刊物竟然都用了我的稿件。
于我而言,这是硕果仅存的浪漫情怀。
我会经常受到稿费单,却很少收到纸媒样刊。每一份(本)刊物,我都会视若珍宝地收藏,并对这些纸媒向作者寄送样刊肃然起敬。
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投稿,每次收到样刊都会躲到一边高兴很久。如果再加上获奖证书,就会给人生的履历添加一点什么——这些,足以在人生低潮期作为一种仪式来安慰,精神上得到一种物质上的、具有实体的鼓励。
每天早上,在报社门口赠阅点,看到人们取走报纸,看到人们边走边看,脚步很慢,就觉得城市的慢生活真的需要纸媒。
阅读,没有纸质的东西,的确没有仪式感。正如婚姻,孩子都结婚了,如果还没有举行婚礼,那年的婚就结得稀里糊涂。
有个朋友的作品经常在公众号上出现,但她老想着能够上纸媒,这甚至成为了一个梦想。因为她需要一种仪式,正如作家需要出书来证明自己是一个作家——据说加入省市作协需要至少出一本书,加入中国作协需要至少出十本书。
连媒体编辑记者似乎都有一种顽固的感觉,你的名字没有在纸媒上出现,好像还不算真正的媒体人,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