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千峰翠色——越窑青瓷
【前言】:
浙江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之一和青瓷的主要产地。自东汉成熟瓷器创烧后,出现了越窑、南宋官窑和龙泉窑等著名窑口,而越窑青瓷因其“类玉似冰”的质感,不仅成为当时执青瓷生产之牛耳的名窑,更被列为诸窑之魁。
越瓷的拍卖行情十分看好。2005年3月30日在纽约佳士得,一件直径13.4cm的宋代越窑刻花合,以158.7840万元人民币成交;2006年5月20日在中拍国际,一件口径16cm宋代越窑秘色刻童子纹碗以286万元人民币成交;2006年6月30日在上海正德,三件(分别高为25.3cm、22.2cm、30cm)一组三国越窑青瓷杂耍乐器俑,以154万元人民币成交。
永恒的千峰翠色——越窑青瓷
■ 雨露
越窑青瓷是中国古陶瓷的鼻祖,有“中国母亲瓷”之称。越瓷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色青翠莹润,光彩照人。在中国瓷器史上,越窑青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东晋的青瓷造型偏重经济实用;南朝器型则演变得挺拔修长、瘦俏轻盈。【鸡首壶】是六朝青瓷的代表造型之一。一般为深盘口,细颈,鼓腹,平底。关于鸡首壶的用途,根据史料记载,用其盛茶的可能性最大。【青瓷虎子】是越窑青瓷的另一种代表造型。如出土于浙江的青瓷【提梁虎子】整器呈卧虎形,“虎头上仰,口鼻张扬,虎牙外露,环眼暴珠,双耳挺竖,须毛刚劲,面有斑纹,短颈缩项。”虎子的历史从考古资料看,可上溯到战国和汉代。其用途有两说,既可当便溺之用,又可作盛水之用的清水器。
唐早期,越窑青瓷以瘦高立型器为主,到了唐晚期便出现【荷叶式、花口式的盘和碗】,可以说,越窑古瓷的装饰艺术在晚唐五代得到高速发展。因追求一种“冰肌玉骨”的艺术效果,所以唐早期器物极少装饰,仅以釉面取胜。晚唐的越窑青瓷线条纤细流畅,纹饰生动活泼,不仅釉面精致无比,其造型也典雅优美,惟妙惟肖,式样繁多,使单调的釉面平添几分诱人的魅力。也是今日了解当时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文体生活等很大的帮助。
越窑器物多里外施釉,釉层均匀,釉色多呈青绿或青黄色,釉面浑厚滋润,如冰似玉,难怪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来赞美越窑青瓷的釉色。晚唐五代时期的“秘色瓷”,可谓将越窑青瓷葱翠的釉色之美发挥到了极致。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越窑青釉八棱瓶】就是极具代表的越窑上品。
【“秘色瓷”VS“青瓷”】
青瓷泛指釉是青的,而不管胎是什么颜色。宋以前的瓷,一般都叫青瓷。直到唐五代时,朝廷命令越窑烧造之器庶民不得使用,“秘色瓷”便由此出现,这也使越窑成为唐代名窑。而事实上,真正的秘色越器瓷只烧造了一批就停止了,之后还是一直烧造青瓷。准确的说,青瓷—说的范畴大一些,而“秘色瓷”也绝对是陶瓷史上的精品。
——胎釉
辨识越窑青瓷,可从胎釉的变化入手。总体而言,越窑青瓷的胎色呈灰白色。初唐,越窑虽然在窑炉结构上获得改善,但烧造中一部分还原焰较好的器物呈青色外,很大一部分呈色为青中泛黄或米黄色;中唐时的匣烧使呈色多为青色;晚唐由于大量使用“贡窑”匣烧,制品呈以青翠为多,釉色“似冰类玉”,晶莹滋润。从胎质看来,北宋仿品胎质过松,唐代仿品胎质过密。
——造型与纹饰
唐代越窑的造型,从总体上看廓线明快,秀雅端巧。以碗为例,其造型不但延用了玉璧底、大环底外,而且出现了端巧美观的花口。从底足的变化,发展到口沿的变化,使碗的造型轻巧端雅,线条流畅美观。
近年来,仿越窑的器物很多,常见有马,犀牛,骑马俑等,但做工粗劣没有神韵感。要识辫越窑器,需要多看书,多看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