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知识《唱念》能用北京话吗?

李少春、高玉倩、刘长瑜等《红灯记》

本文想就一些人指责“京剧的唱念听不懂,”主张把京剧的唱念改成“京字京音”的问题,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其实,京剧唱念改用“京音”之说,早在1956年前后就有不少人“喊”过好大一阵子。余叔岩弟子李少春,也曾在报刊上发表过多篇文章,呼吁京剧用“京音”。李少春先生是京剧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这几篇文章发表之后,对京剧界(以及对社会上)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紧跟着在1958年,李少春先生排演的现代戏《白毛女》、《林海雪原》里,却成功地使用了传统的“韵白”。直至今日,“李神仙”(京剧界中青年对李少春的尊称)的杨白劳,仍被后人效仿和传颂。李少春先生排演的《响马传》、《穆桂英挂帅))(饰寇准)、《赤壁之战))(饰鲁肃)、《战渭南))(饰韩遂)等剧目,均未见使用“京音”。李少春先生为了京剧艺术的发展,确实进行过大胆的探索和改革。他五十年代初录制过一盘《卖马》唱片,想在京剧语音上作些改革的尝试如“店主东”的“主”,“大街之上”的“街等均改为京音读法。这种语音上个别字音的变动,充其量也只不过是取消一些“上口字”。李少春先生的“朱出书如”和“街解鞋”以及“约岳学药”、“六肉绿”等系统的上口字,都在唱念中有些变动。实际上,这种语音的变动,是治标不治本的改革。因为京剧形成后,“方音”和“古音”进入京剧中,都是有系统的。京剧的“上口字”和“不上口字”也是按音韵系统来分别的。只抽出几个字音作一些变动,反而使系统很强的京剧语音,自己乱了套路。

有人认为,京剧中的上口字音,北方人听不懂。其实京剧“朱出书如”等上口字,不单安徽、湖北有此音,陕西、甘肃、河北等不少地区也有此音。“街解鞋”等上口字,广东、四川、陕西、甘肃、河南、河北等不少地区都有。看来,“听不懂”之果,并非来自“南方人”或“北方人”之因。

周信芳《扫松下书》

京剧,不是北京的地方戏。京剧的唱念,是随京剧艺术的形成而存在于京剧艺术中的;京剧的语音,是随京剧唱念艺术的融进,而被吸收、固定、规范到京剧声乐系统中来的。京剧所以不同于其它戏曲艺术,因京剧有自身的艺术特色、艺术规范、艺术系统和艺术方法。就我国众多的地方戏剧种而言,它们能独立存在的基本条件,就是各自的地方色彩。令观众最直接感觉到的地方色彩,就是唱念中所用的方音。由于语音的系统性,决定了方音之间的不同“味道”。不同的方音,必产生不同的声腔。如若叫全国三百种地方戏,一律使用统一的语音(如普通话)唱念。必将出现“三百个剧种归一统”的局面。假如真出现全国仅一种戏曲艺术形式的时候,还会有人争论“听不懂”的问题。任何艺术都是既有人欣赏又有人指责。欣赏者未必承认你,指责者未必反对你。见仁见智,褒贬不一。艺术家当如之何呢?我忘了是哪位科学家说的一句话,值得艺术家们借鉴,他说:“科学家要严肃自己的科研事业,切不可轻易推翻自己的科研成果。”这句话是百分之百的科学,无一丝一毫“狂傲自大”或“不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之意。

大家都公认京剧是融汇了“徽汉昆秦”等古老剧种而形成的一种独立的戏曲形式,但京剧不是“徽剧+汉剧+昆曲+秦腔=京剧”简单的公式含义。就京剧的语音而言,它的“上口字”、“不上口字”、“尖团字”及“四声”的调类与调值,都分别同皖南、鄂东、汉口、苏州(或昆山)、陕甘、北京等方音有对应关系,但只能是影响或借鉴的关系。京剧语音不隶属任何方言音系(也不隶属任何古音系统)。京剧语音是自我规范、自成系统的汉语语音分支。京剧语音的规范化、系统化,不是从一开始就形成了的,它是经几代艺术家的努力才得以实现的,“它是若干时代的产物,在这些时代中,它形成起来、丰富起来、发展起来、精炼起来'(见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京剧语音系统的形成,“不是经过消灭现存的语言和创造新的语言,而是经过新质的要素的逐渐积累,也就是经过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来实现的”(同前注)。

京剧的语音和京剧的唱念十分融洽,京剧语音更同京剧艺术的表演风格统一和谐。这些,已经被一百多年的京剧发展史所证实了的事实,无需我再赘统一字。

语音的系统性,是由它的内部规律决定的。即便是极相似的两种方音,也只能是比较接近而已。因方音之间“声韵调”三大要素不同,配合关系不同,所以各属音系亦不同。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发现,方音之间“声韵调”相同,只是调值有些差异,于是说起话来各有各的乡音特色(俗话说“一地方的话一个味儿”)。如“方老太爷”四个字:

北京人念“方老太爷”四字,是北京“味儿”;汉口人念“方老太爷”(北京人听得像似“方涝台也”)四字,是汉口“味儿”;天津人念“方老太爷”(北京人听得像似“放老太椰”)四字,是天津“味儿”;成都人念“方老太爷”(北京人听得像似“方涝台夜”)四字,是成都“味儿”。这些不同的“味儿”,就是各方音内部规律带来的外部特色。

任何事物的特色遭到破坏,该事物存在的个性也就消失了。京剧的语音,是京剧唱念具有特色的组成部分;京剧的“上口字”、“尖团字”及“四声调值”是京剧语音具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即使在现代京剧的唱腔中,京剧语音的特色也未消失。有时,我们从表面上看,京剧的“上口字”、“尖团字”及“韵白”被取消了,京剧语音的传统特色该是消失了吧?不!京剧唱腔中永远会保留京剧语音最“敏感”的声调调值。如《红灯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鸿山设宴和我交朋友”;《智取威虎山》“穿林海跨雪原”,《杜鹃山》“家住安源”、“做马牛”、“英勇搏斗”、“不灭豺狼誓不休”等等。仅为举例。在现有的现代京剧所有剧目里,尚未发现一段以北京音系字音谱腔的例子。相对而言,《红灯记》“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这段唱腔,传统调值出现的最少,接近“京音”的成份最多。这段唱腔的设计者(刘吉典)大胆地把北京的单弦牌子曲带进京剧中来,他巧妙而别致地把北京曲艺“揉”进了京剧西皮流水和二六里。刘吉典先生设计这段唱腔的功劳,是值得称颂的。他不仅用“京音”谱腔,而且还在板式节奏的变化、腔体结构的调整、人物身份的形象、剧中情节的气氛等方面,都用这段唱腔给予贴切的尽情的展示。就是在这段脍炙人口的“京音”京剧唱腔里,也没有把京剧传统调值甩掉,如“虽说是亲眷又不相认,可他比亲眷还要亲。爹爹和奶奶齐声唤亲人”、“他们和爹爹都一样,都有一颗”中的“说又要和奶唤和有”八个字音腔位,不是“京音”。这段唱腔是按“京音”设计的,免不了仍留有不是“京音”的痕迹;这段唱腔是京剧西皮流水,可也免不了露出单弦的味道(最典型的是24/拍的“没有大事不登门”)。刘吉典先生是位京剧音乐的高手,他能用“京音”把传统字调调值裹过去,用京剧的旋律和板式把单弦牌子曲包起来。所以“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是一段成功的“京音”京剧唱腔。

现在我们要讨论的重点,不是京剧现代戏的唱念字音问题,应主要针对传统京剧及新编历史剧的语音系统间题。至于像李少春先生主张京剧用“京音”,而又在杨白劳、少剑波等现代人物的表演中用“韵白”,并获得成功。这只能视为京剧表演艺术中的“哥德巴赫猜想”,待出现京剧界的“陈景润”,再摘下明珠解此难题吧。

主张京剧用“京音”的理由,多是“京剧听不懂”。毛泽东的诗词您看得懂吗?齐白石的国画您看得懂吗?怀素的狂草您看得懂吗?欣赏中国的传统艺术,必须具备一定的欣赏知识、欣赏水平。它不像听“通俗歌曲”那么直接。喝茶、饮酒、吸烟尚需先经过“苦、辣、呛”的磨炼,慢慢才能品出味道来,欣赏京剧艺术岂能要求“现成的”。

任何事物都要改革、发展。但如果是以破坏内部规律为代价的改革,无异于自行沉沦。

(0)

相关推荐

  • 李少春:京剧字韵不能逐步采用北京语音吗

    原文地址:[转载]李少春:京剧字韵不能逐步采用北京语音吗作者:梦笔山人   我在<京剧界应以实际行动来拥护汉语规范化>里举了一些京剧字韵上的例子,用来说明京剧唱念应该在可能范围内逐步地改用 ...

  • 京剧音配像《野猪林》李少春

    京剧音配像<野猪林>李少春

  • 《听雨轩谈戏·老生篇》朱云鹏 口述 何伯恭 整理

    (一) 徽班进京以后,吸收了北方的戏曲以及湖北的楚剧汉调加以融合,徽汉合流,逐渐形成为京剧.京剧的形成期大致在道(光).咸(丰)年间,而它的成熟期则在同(治).光(绪)年间.当时沈蓉圃画的同光十三绝就 ...

  • 孙家斌:京剧的唱念能用北京话吗?

    李少春.高玉倩.刘长瑜等<红灯记> 本文想就一些人指责"京剧的唱念听不懂,"主张把京剧的唱念改成"京字京音"的问题,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其实,京剧唱 ...

  • 将京剧的唱念全改成北京话,行吗?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黄蜚秋先生在<京剧唱念能改成北京音吗?>一文中,对京剧用京音唱念持否定的态度,其理由之一是唱不准,即唱倒字.他说:"全都改用北京话唱京剧,其难度更大.更难学 ...

  • 京剧《唱念之规》解析

    白病数字 唱病无情 讲念白和演唱易犯的两个毛病.即念白缺乏抑扬顿挫只一个节奏的数字和演唱只注重声音的响亮圆美而缺乏感情,听起来平淡无味儿. 声音要灌台 字音要吐真 理解词中意 阴阳顿挫准 快中需要慢 ...

  • 详细解读京剧的“唱念”靠口齿 “做打”重五法

    <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唱念"靠口齿:"做打"重五法(五法通称手眼身法步),戏曲表演艺术中,常把手眼身法步这五个字解释为& ...

  • 京剧的“唱念做打”是怎样“炼”出来的

    (摘自<盛世梨园>) "唱念做打"是京剧的四项基本功,也是京剧演员在舞台上刻画人物的基本手段,是每位京剧演员所必须掌握的.京剧这一行标准很高,民国时期的富连成.荣春社. ...

  • 戏迷必须知道的京剧知识(24)龙套的唱、念

    戏迷必须知道的京剧知识(一)京剧的行当 戏迷必须知道的京剧知识(二)老生 戏迷必须知道的京剧知识(三)并入老生行的末行 戏迷必须知道的京剧知识(四)红生 戏迷必须知道的京剧知识(五)小生 戏迷必须知道 ...

  • 【京剧知识】谈谈京剧唱念中的吐字、归韵、收音

    吐字.归韵.收音是戏曲.曲艺习用的术语,还有"出声.过声.收声"."出字.做腔.收韵"或"出声.度音.归韵"."出字.过韵.归音& ...

  • 详细解读京剧字音与北京话的区别

    (内容来自网络) 1.北京话的声母是g k h零.韵母是e的字,京剧的声母仍是g k h零,韵母分别是e和.. 京剧的韵母是e的字,为"不上口字",如"格隔革,克刻客,劾 ...

  • 姜妙香:谈谈京剧小生的唱念

    <断桥>梅兰芳饰白娘子,姜妙香饰许仙,梅葆玖饰青蛇 京剧小生的唱念,具有一些显著的特色: 唱时使小嗓,音色近似旦角,但唱法与劲头不同:念白(京白除外)大小嗓勾着用,高低音参差出现,与旦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