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圣陆羽:苕溪之滨写《茶经》

陆羽,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人,号“茶山御史”  。唐代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水逶迤而清深,山连属而秀拔的苕溪,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从天目山等山脉潺潺而下,流经浙江东北部平原注入太湖。因流域内沿河各地盛长芦苇,进入秋天,芦花飘散水上如飞雪,引人注目,当地居民称芦花为“苕”,故名苕溪。同时,在溪两岸构成一幅芦花成行飞扬,青山翠峰相映,秀丽胜景如画的流动长卷。美山好水吸引名人雅士而至,茶圣陆羽便在这片山水间,写出了传世佳作《茶经》。
在茶园茵茵的余杭区径山古道旁,与江南第一漂——双溪竹海漂流隔溪相望的地方,有一个秀美的风景区。景区内有一口水井,是以茶圣陆羽来命名的。
据《新唐书》等古籍记载:公元733年,陆羽出生在唐时的复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儿时的他因长相丑陋、说话结巴而被家人遗弃。一个深秋的清晨,竟陵龙盖寺的智积禅师路过西郊一座小石桥,忽闻桥下群雁哀鸣之声,走近一看,只见一群大雁正用翅膀护卫着一个男婴,男婴让严霜冻得瑟瑟发抖,智积把他抱回寺中收养。这座石桥后来就被人们称为“古雁桥”,附近的街道称“雁叫街”,遗迹犹在。
智积禅师是唐朝著名高僧,而附近的寺西村里那时正卜居着一位饱学儒士李公。李公曾为幕府官吏,动乱时弃职,在景色秀丽的龙盖山麓开学馆教授村童,与智积禅师感情深厚。智积禅师就请李公夫妇哺育拾得的弃婴,当时,李氏夫妇的女儿李季兰刚满周岁,就依着季兰的名字取名季疵,视作亲生一般。季兰季疵同一张桌子吃饭,同一块草甸上玩耍,一晃长到七八岁光景,李公夫妇年事渐高,思乡之情日笃,一家人千里迢迢返回了故乡湖州。
季疵回到龙盖寺,在智积禅师身边煮茶奉水。智积禅师有意栽培他,煞费苦心地为他占卦取名,以《易》占得“渐”卦,卦辞上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意思是鸿雁飞于天空,羽翼翩翩,雁阵齐整,四方皆为通途。于是定姓为“陆”,取名“羽”字,以鸿渐为字。智积禅师还煮得一手好茶,让陆羽自幼学得了艺茶之术。
12岁那年,陆羽终于离开了龙盖寺。此后,陆羽在当地的戏班子里当过丑角演员,兼做编剧和作曲;受谪守竟陵的名臣李齐物赏识,去火门山邹老夫子门下受业7年,直到19岁那年才学成下山。从火门山(天门山)上下来之后,陆羽便心无旁骛,立志于对茶事的研究考察工作。全唐诗里收录了他著名的《六羡歌》:“不羡黄金盏,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安史之乱”后,陆羽一路考察茶事,辗转来到江南的舒州(今安庆境内)、湖州,当时年仅24四岁,从此定居于此,起早贪黑,跋山涉水,以茶民为友,以茶叶为伴。唐宝应二年(763)春,陆羽第二次来径山考察茶事,在苕溪的支流双溪将军山下,见岩脚有一池清泉,遂在此结茅,植茶挹泉烹茶,并写成了绝代经典《茶经》三卷之初稿。
陆羽所著的《茶经》,分三卷共7000多字,10章内容分为:一之源,概述中国茶的主要产地及土壤、气候等生长环境和茶的性能、功用;二之具,讲当时制作、加工茶叶的工具;三之造,讲茶的制作过程;四之器,讲煮茶、饮茶器皿;五之煮,讲煮茶的过程、技艺;六之饮,讲饮茶的方法、茶品鉴赏;七之事,讲中国饮茶的历史;八之出,详细记载了当时的产茶盛地,并品评其高下,记载了全国四十余州产茶情形,对于自己不甚明了的十一个州的产茶之地亦如实注出;九之略,是讲饮茶器具何种情况应十分完备,何种情况省略何种:野外采薪煮茶,火炉、交床等不必讲究;临泉汲水可省去若干盛水之具。但在正式茶宴上,“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缺一则茶废矣。”
最后,陆羽还主张要把以上各项内容用图绘成画幅,张陈于座隅,茶人们喝着茶,看着图,品茶之味,明茶之理,神爽目悦,这与端来一瓢一碗,几口灌下,那意境自然大不相同。
陆羽的《茶经》,是划时代的茶学、农学和茶文化精辟的著作,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佳作,并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术,有力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因此,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当然,话又说回来,这部《茶经》不完全是陆羽的专利,也是古代茶人勤奋读书、刻苦学习、 潜心求索、百折不挠精神的结晶,陆羽只是他们的记录者、总结者和代言人。
回眸千年前茶圣陆羽隐居苕溪,结庐避世,汲泉煮茗,吃茶著经,傍依着绵延青色茶山和一泓清泉,将生活过成了一幅古墨山水画。如今,苕溪之滨的陆羽泉风景区内非常雅致,凉亭、楼阁、清池、石桥,竹林小径清幽,粉墙黛瓦古朴,移步异景,置身其中更能感受到茶文化的独特韵味。品一杯陆羽泉水滋润的绿茶,寻一份双溪漂流的生活雅兴,也许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有滋味。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