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解药 | 拿“神药”阿司匹林预防脑卒中,你经过风险评估了吗?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建于1936年,为中国人自己创建的第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综合实力雄厚,尤在心脏、肝癌等疾病诊疗方面处于国内国际领先地位。药剂科团队在吕迁洲主任带领下,秉承“以病人为中心” 的中山精神,近年来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并从院内拓展到了新媒体、电视、广播、社区和医联体医院。

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近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是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

众所周知,阿司匹林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甚至有人称其为高性价比的“神药”。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使用阿司匹林预防脑卒中其实需要经过风险评估。

根据《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9》,医生评估阿司匹林治疗获益和风险的权衡,主要取决于出血风险和心脑血管病发病风险两方面。

出血风险评估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阿司匹林也不例外。小剂量(75~100mg/天)的阿司匹林具有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确实可用于预防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堵塞的发生。但是这也会增加出血风险,若出血发生在胃肠道和脑等重要部位,更是性命攸关。因此,未经评估,贸然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往往得不偿失。

对于高龄(年龄>70 岁)、有消化道溃疡或出血病史、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肝病、慢性肾脏病、同时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皮质激素类或联合使用其他抗栓药物(如氯吡格雷、华法林、利伐沙班或达比加群)等人群,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尤其需要谨慎考虑。

心脑血管风险评估

根据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预测研究,对于10年内心脑血管病发生风险> 10%且出血风险低的人群,推荐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天)预防首次脑卒中的发生。

目前我国最新的心脑血管风险评估工具是China-PAR模型,使用者只需填写个人信息和检查结果,就可进行心脑血管病风险评估。下图为依据此模型建立的某心血管风险评估APP界面。

经过风险评估后,这些注意事项要牢记

服药间隔

阿司匹林口服吸收后,血浆半衰期为15~20分钟,但其抗血小板作用可维持7~10天(即血小板的整个生命周期),因此每日服用一次小剂量阿司匹林即可。如要进行拔牙、手术等有创操作,需要咨询医生提前停药。

服药时间

目前临床常用的阿司匹林为肠溶剂型,可保护其不在胃内溶解,到达小肠再缓慢释放吸收。空腹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可缩短胃内滞留时间,有利于药物在小肠的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减少不良反应。因此,阿司匹林宜空腹服用。

另外,由于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是持续的,所以可在一天中的任何时段服用。建议患者在每天同一时间规律服用。

漏服怎么办

阿司匹林漏服一次对抗血栓的影响不大(体内仅15%的血小板具有活性),下次服药前也无需加倍,常规剂量服用即可,加倍服用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出血监测

用药期间患者应注意观察出血迹象,例如血红蛋白持续下降、大便有隐血、皮肤无诱因发生淤青、牙龈出血等。若出现大面积皮肤瘀斑、血尿、黑便、严重头痛或胃痛、一侧肢体无力等现象,应及时就诊。

对于心脑血管风险高危人群,可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预防首次脑卒中的发生,但同时应充分评估用药风险,权衡利弊,进行个体化选择。服药之后应定期随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关注药娃的小伙伴都在看

1.揭开“药品效期”的神秘面纱

2.科学补锌,才能“锌”想事成
3.麻醉药VS麻醉药品,一字之差,大大不同,你了解吗?
4.放过“抗生素”吧,别再做“极端用药”星人了!
5.关于阿莫西林,这些内容你可能还不知道!
6.胃病兴风作浪,别慌......“拉唑军团”带你乘风破浪!
7.此“酒”非彼酒, “鸡尾酒”治疗艾滋病,快来瞧瞧吧~
8.号称“把糖尿干净”的新型降糖药 ——SGLT-2抑制剂为啥这么大口气?

终于等到你……

“点赞”回归,和“在看”共享半壁江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