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安:采茶扑蝶①

  • 当你们都以为我要写练习曲的时候,我就偏偏写个别的东西,哈哈!有朋友留言让我写一些艺考的曲子,所以…今天写写刘福安的《采茶扑蝶》。

  • 封面图好看不?像不像回到了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的年代!

先说说题目中的“采茶扑蝶”。其实这并不是作曲家刘福安的原创作品,而是来自福建的民间歌舞采茶灯,刘福安只是把这个采茶灯中的音乐,改编成了钢琴独奏而已。

我们先听听歌曲版本的《采茶扑蝶》:

我知道很多人都不爱听这种老古董,其实这种老掉牙的电声打击乐我也受不了,大家感觉一下,感觉一下…

采茶是流行在南方的一种民间歌舞,包括了江西、浙江、福建西部、广东北部…等地方,最开始是妹纸们上山采茶时唱的茶歌。

大概采茶都是女的多,劳动时除了聊聊村里的八卦或者隔壁的欧巴外,也没什么好说的了,所以边采边唱歌呗…唱着唱着,慢慢就衍变成了歌舞的形式,称为茶灯,也叫采茶灯

比如江西那首很著名的民歌《斑鸠调》,其实就是采茶灯。

  • 为什么是妹纸们采茶?

    这个曲子的官方英文翻译就是Tea-picking girls Catching Butterflies——采茶妹纸捉蝴蝶,您换成采茶汉子捉蝴蝶,想象一下那画面…那个,sorry,让我先去吐一会儿…

  • 可能还有人会问:为什么是南方啊?那北方有没有采茶灯呢?

    呃…您老人家在北方种茶叶?

这段《采茶扑蝶》最原始的音乐,据说来自福建龙岩市新罗区苏坂乡美山村。

1952 年,福建省文化局在当地一次慰问演出时,将其改为采茶扑蝶,之后一直保留了这一名称。1953 年,《采茶扑蝶》代表中国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并获得银奖。

所以1956年,刘福安把这个音乐改编成了钢琴独奏的版本。

这便是作品的由来了。

花这么多笔墨来说作品的来历,是希望大家记住:它的根源是一个歌舞作品,在演奏时,请时刻记住那个字,保持着跳舞的节奏与状态。

OK,开始说作品,先丢音频:

演奏者:吴乐懿

我们看看作品的引子,开始4小节:

  • m.s.是意大利语mano sinistra的缩写,左手的意思,这个应该都知道吧?

第一个问题来了:这个引子是什么东东呢?

来来来,我们先把引子的音高去掉,只剩下节奏,一起打一下这个节拍:

  • “咚”要念第四声才有感觉!

怎样?爽不咯!是不是瞬间就有一股“我的老家,就住在这个屯儿呀”的味道?一股乡村民乐队的气息扑面而来!

什么?你真的念出声了啊?!

哇哈哈哈哈哈哈哈…

真没有耍你的意思,说乡村民乐队是没错的,因为引子这里本来就是模仿中国民间打击乐的演奏:鼓、锣、钹…

引子的这个节奏非常具有民间打击乐的味道,十分具有冲击力,有种来势汹汹的感觉,描绘了歌舞演出的开场,各种打击乐敲锣打鼓,热火朝天!

为了刻画打击乐那种铿锵不协和的声音,作者甚至还用到了三全音(si-fa)。虽然乐谱上标的是mp,但我的个人意见是,力度上稍微强烈一些其实也是可以的。

关于这里的踏板,我觉得有两种处理方式:

一是完全不踩,干脆利落,突显出打击乐的节奏;

二是在第一个音上轻踩一下马上放开,让低音多一些弹性。

两种都可以,但不能一直踩着不放,全浑浊了!

接着往下主题呈现:

或者这样说,作品可以分为采茶扑蝶两部分,而第5小节开始,就是其中采茶的段落,旋律为民族调式里面的羽调式(E羽)。

  • 说句题外话:如果把这个旋律放慢一些,节奏自由一些,其实是很有客家山歌的味道的。

右手的分句很好解决,先唱一下原歌曲:

百花开来好春光,

采茶姑娘满山岗。

手提篮儿来采茶,

片片采来片片香。

采呀,采呀,

片片茶叶片片香。

……

一般这种根据歌曲而改编的作品,没有什么特殊情况的话,音乐的分句都可以按照原来歌词的分句来处理。

这里的关键是左手部分,一直持续着的切分,就是歌舞中伴奏的节奏模式。再重复一遍:

  • 作品的根源是一个歌舞作品,在演奏时,请时刻记住那个舞字,保持着跳舞的节奏与状态。

这个字,就体现在左手的节奏模式上。所以演奏时,一定要把舞蹈的切分节奏体现出来!

第19小节的stacc.,是意大利语staccato的缩写,断奏的意思。再看第23-28小节的左手,这些全是打击乐里鼓点的节奏:

哒,哒哒,哒哒,哒哒,哒空哒空哒空哒哒!

怎么样,这锣鼓敲得很有意思吧!

剩下的下次再写,文章最后,说说演奏者吴乐懿先生,她是已故上海音乐学院的钢琴教授,年轻时真是美得不可方物。这是唱片的封面图,那种江南女子的温婉气质,简直美死人:

吴乐懿这个版本是我听过的两个演奏中最好的…呃,另一个是我自己弹的…

好吧,不开玩笑了,还有一个钢琴家江天演奏的版本,下一篇放江天的演奏。

  • PS:很多人都说我排版太难看了,我不会啊,谁教教我!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