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画 | 经典图解
中国画历史渊源,历代都留下大量经典作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同样涌现了一大批与过往不一样,拥有崭新面貌的、有朝气的、有激情的艺术家,创作了很多有深刻思想和艺术高度的新中国画作品。这些作品,经过时间的沉淀与时光的考验,成为中国画新的经典。这些诞生在激情燃烧岁月中的经典画作,是现实主义同浪漫主义的结合,掀起了“新中国画”创作的高潮。
叶浅予 《北平解放》
叶浅予 《北平解放》 197cm×130cm 1959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举行了解放军进驻北平仪式。整个场面万众欢腾、气势宏大:英勇豪迈的解放军步兵、骑兵、炮兵等兵种步列整齐地通过北京前门向各个主要街道开进;城楼上挤满了举着红色旗帜、条幅和毛泽东像的人群,正在欢迎人民解放军的到来;工人、学生队伍举着党旗、标语,喊着口号;汽车上,解放军乐队敲着锣鼓吹响了号子;农民们扭起了秧歌……汇成了欢乐的海洋。
这一场景被叶浅予在为中国历史博物馆所作的历史画《北平解放》中得以生动再现。画家在借鉴年画风格的基础上,以工笔重彩勾线平涂的手法,吸收年画中鲜艳的红色贯穿在复杂的画面中,营造出了一种热烈隆重的气氛。
“S”形构图增强了画面的纵深感,并容纳进北平各处最富有代表性的建筑,包括天坛祈年殿、前门城楼、长安街牌楼等。画面背景的表现,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尤其是云气的描绘,明显带有敦煌壁画的风格特征。该作不仅在表现内容上能与时代同步,在表现形式上也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唐勇力 《新中国诞生》
唐勇力 《新中国诞生》 203cm×816cm 2009年 中国美术馆藏
本着尊重历史的第一原则,该作发挥了工笔人物画笔墨和色彩的优长,融合了西画的素描写实造型,同时吸收了敦煌壁画的装饰元素,做旧的线条肌理与清新的色彩渲染表现了特定的时代氛围。
横幅大画面一字排开正面直立的人物群像,展示了泱泱大国的气度。这件作品带有更多的视觉审美特征,是庄严而绚丽、厚重而辉煌的历史画卷,是从当下视角对于历史回顾的想象与创造。唐勇力的这件国画作品《开国大典》带有当代性的人文审美经验,他在工笔重彩人物画的写生程度、众多的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整体画面视觉形式的追求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黄胄 《载歌行(赶集图)》
黄胄 《载歌行(赶集图)》141cm×363cm 1959年 北京画院藏
韩书力 《高原祥云——和平解放西藏》
韩书力 《高原祥云——和平解放西藏》 396cm×264cm 2009年 中国美术馆藏
1951年,解放军各路进藏部队一路翻越终年积雪的大山,跨越湍急的河流,于10月胜利进驻拉萨,西藏和平解放。韩书力的这件作品用哈达组成的祥云作为背景,以进藏解放军队伍为主线,与欢迎的藏族群众相呼应,展现了一个丰富而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画面。该作的构图具有鲜明的藏族绘画特征,画面上半部分采用了西藏壁画的造型,逐步过渡到下半部分进驻队伍与欢迎人群。画家利用西藏传统绘画语言和一些典型艺术元素,将两个空间、两种风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强化了西藏题材的视觉印象。为了反映西藏人民的精神面貌,画家采用相对单纯的色调来控制画面,最大化地表达着历史的真实和感情的真挚。
齐白石 《百花与和平鸽》
齐白石 《百花与和平鸽》 1952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际舞台上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两个阵营严峻对立,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新中国外交的中心任务是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1952年10月2日,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百花与和平鸽》是齐白石专门为这次会议创作的一幅作品。在这幅作品中,齐白石用鸽子和百花营造了一个和平、宁静、安详的画境,表达了一个中国老人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动乱颠沛生活之后,对于人类和平的呼唤。作品构图饱满、色彩丰富、笔墨老辣。尤其画面中几只鸽子各具神态,也成为整幅画面的点睛之笔。同时,画面中鲜艳的百花和茂盛的树木,表征着新中国的繁荣富强。
亚明 《争分夺秒》
亚明 《争分夺秒》76cm×58cm 1960年
20世纪60年代,反映新中国建设风貌是当时中国画表现的重要主题。该作表现的是夜间从事工业生产建设的一个瞬间,在整体上采取了传统的“近景、中景、远景”式构图,以左右两个巨大的生产平台为主体,占据画面前景部分。画面后方塔吊的塔身与动臂形成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垂直线,间或点点灯火,与近景形成对比,打破了巨大的黑色墨块的沉闷,形成了画面独特的节奏感与视觉冲击力。作者借用山水画的创作方法,将巨大的机械当作山石来勾勒,用笔考究,虚实结合。在宣纸上用类似泼墨的办法刻画出大型机械的厚重感,不失中国画的特殊韵味。这幅工业题材的国画作品生动描绘出工人奋战拼搏的紧张而热烈的场面。可以说,这幅作品是对如何用中国画语言表现现代工业建设的一个很好的回答,是有效融汇中西绘画、创造新中国画的优秀作品。
李琦 《主席走遍全国》
李琦 《主席走遍全国》197cm×117cm1960年
“1958年5月25日, 是我一生中最幸福最激动的日子,十三陵水库工地上的人们像滚水般地欢腾, 我们敬爱的领袖毛主席来了!他和我们一起参加劳动。毛主席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人山人海,山坡上、大坝上,掌声欢呼声响彻山谷,真是地动山摇的景象!”这是李琦当年在十三陵水库工地上劳动时,见到毛泽东主席时的心情写照。平易近人的毛主席,既是伟大的领袖,又是劳动者,这种印象深深地刻在李琦的心中,终于在两年后,毛泽东手拿草帽,身穿白布衬衣、灰布裤的伟人形象在他的脑海里构成了画面的内容。在画面构图上,作者省去了田野、厂房等一切的背景,运用了中国戏曲中含蓄的表现手法,以无当有,给观众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想象毛主席不仅仅是在农民群众中,也可能是在工人群众中,主席的足迹踏遍全国。
贺天健 《九月桐江桕子红》
贺天健 《九月桐江桕子红》109cm×106cm 955年中国美术馆藏
《九月桐江桕子红》是贺天健1955年仲秋自沪上前往浙江桐江游览时所作,此幅作品以漫山红叶为衬托,描绘千山竞秀、百舸争流的壮丽景色。画面以俯视取势,总揽全局,通过对近景、中景的细致刻画,营造妙趣横生的艺术之境,同时,该作品更加重视山川内在神韵的表达,使传统技法与现实生活的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因而,在构图以及皴法、点法、染法上,都能师古出新,赋予作品鲜明的时代特色。
于非闇 《玉兰黄鹂》
于非闇 《玉兰黄鹂》103cm×76cm 1956年中国美术馆藏
该作是于非闇晚年的代表作。玉兰在北方绽放在早春时节,有玉树临风之姿。仓庚即黄鹂,《诗经》里有句曰:“仓庚于飞,熠耀其羽。”画家便以此为艺术形象并用石青为底色来烘托玉兰和黄鹂。这鲜明清丽的色彩,寓意着蓝天映照下的中国大地一派晴空万里、鸟语花香的大好春光。
方增先 《粒粒皆辛苦》
方增先 《粒粒皆辛苦》105.6cm×65.2cm 1955年 中国美术馆藏
1955年3月《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人人都要节约粮食》的社论,全国上下提倡节约粮食。同年,方增先经过北方农村见到农民在地里拾麦穗的景象,印象深刻,这个构思最后创作为《粒粒皆辛苦》。该作讲究水墨晕染的效果,对人物形体、结构和外轮廓的描绘均吸收了素描的因素,以农民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细节为题材,又运用妇孺皆知的诗句“粒粒皆辛苦”来点明主题,因内容通俗易懂、形式大胆创新,所以作品一经发表就立即获得人们的喜爱,被认为是主题性现代人物画的典范之作。
中央美术学院附中集体创作 《当代英雄》
中央美术学院附中集体创作 《当代英雄》104.5cm×344.5cm 1960年中国美术馆藏
在新中国美术发展史上,人民和劳模形象的塑造一直是最重要的主题。1960年,由卢沉主笔,中央美术学院附中的15名教师根据油画家孙滋溪的草图,绘制了卷本工笔重彩国画《当代英雄》。画面的中央是毛泽东主席,各行业的劳模代表佩戴红花在领袖身旁一字排开,缓步进入人民大会堂。人们很容易就能理解,这些在各行各业挥洒汗水的普通劳动人民,就像领袖一样,也能成为被人们铭记的英雄。这种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思想,不仅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成为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更值得今天的我们去铭记与继承。在当下经济、科技、文化都极大发展的中国,这样的画面仍然激励着炎黄子孙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继续奋斗!
李硕卿 《移山填谷》
李硕卿 《移山填谷》178cm×107.5cm1958年 中国美术馆藏
1958年,一幅反映鹰厦铁路建设场面的大幅山水画《移山填谷》,震撼了中国美术界。王朝闻曾称赞这幅作品实现了“中国画的新生”。李硕卿的绘画博采中西绘画的表现技法之长,用中国画的笔墨手法,表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鹰厦铁路建设的火热场面。无论是作者精妙的构思、意境和构图,还是娴熟的笔墨和技法,都渗透了他深厚的艺术造型能力和中国绘画精神的厚积薄发。在这幅作品之中,山体造型犀利精确,同时以萦绕的云烟衬托出大山的巍峨和建筑工人的艰辛。特别是画面中的工人置身云中,仿佛在腾云驾雾,表现出新中国建设一日千里的雄心壮志和工人们的拼搏精神。
吴湖帆 《庆祝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
吴湖帆 《庆祝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135cm×67cm 1965年上海中国画院藏
“因为这一刻,中国历史要分为两段来书写。”这句令人热血沸腾的话,指的是新中国在科技和国防上取得的最振奋人心的成就——1964年10月16日,在罗布泊上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无数科学家和无名英雄的努力之下,成功地升腾起一个巨大的火球,让“中国人挺直了腰杆子”。中华儿女每每想起这一刻,无不为之潸然且自豪之情油然而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鼓舞了全体国人,当然也包括在文艺战线上奋斗的画家。吴湖帆根据纪录片及当时拍摄的照片,酝酿数月,于1965年夏完成了《庆祝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以传统手法表现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这不仅对吴湖帆是首次,而且在近现代绘画史上实现了重大的突破。画面上,吴湖帆用没骨烘染法描绘了不断翻滚、徐徐上升的蘑菇云,让作品拥有一种超越了西方写实油画的巨大感染力。
文西 《祖孙四代》
文西 《祖孙四代》119cm×97.5cm 1962年 中国美术馆藏
一位生于江南的人在黄土高原度过了62年的人生时光。他就是黄土画派的创始人刘文西,一生把自己对艺术的追求寄予在了陕北深厚的黄土之中。刘文西于1962年创作的《祖孙四代》,正是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经典之作。画面中的祖孙四人,造型浑厚质朴,如同矗立在高原上的丰碑。笔墨用法也粗犷有力、不拘一格,展现出历经千年的黄土高原的时代变迁,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关于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幅作品不仅仅是刘文西个人艺术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更通过这种深刻的哲思,揭示出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立身之本——农业与耕种的重要性,让人不禁思考黄土高原和中华民族的沧桑岁月。
王玉珏 《山村医生》
王玉珏 《山村医生》84.5cm×61.5cm 1963年中国美术馆藏
山村的夜,披着白衣的女医生在灯下捻着棉签,为翌日医疗工作做准备。捻棉签这一细节的构思,表现了山村医生对农村医疗事业的关爱和敬业。简洁的线条勾勒出女医生俊美的形象,墙上草帽旁插着采摘来的一朵小山花含义隽永,点出了女医生“踏遍青山”的足印,其间还有平凡又令人钦佩的山村医生像山花一样美丽的寓意。20世纪60年代初,广州美术学院王玉珏的毕业创作《山村医生》一经问世,人们就为这幅既平凡又意味深长、画意无尽的作品所倾倒。《山村医生》以其清新明朗、生机勃勃的画意和生命力,在意境上、技法上摆脱了以往工笔画、仕女画的束缚,“笔墨当随时代”,工写结合,使这一郁勃向上的画面充满活力与时代气息。
赵志田 《大庆工人无冬天》
赵志田 《大庆工人无冬天》142cm×202.5cm 1973年中国美术馆藏
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中国石油工人,是为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奋发图强的无数工人中的一部分。赵志田的《大庆工人无冬天》正是一幅表现铁人王进喜带领大庆工人在严冬的暴风雪中忘我劳动场景的经典之作。作者利用虚实结合、黑白分明的基本调子强化了主人公不畏艰难的拼搏精神。画面中的暖色调,大多集中在了人物的面部,这样巧妙的处理,把石油工人们一颗颗赤诚的报国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欧洋 《新课堂》
欧洋 《新课堂》153cm×83cm 1973年广东美术馆藏
作品表现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门办学”、以田间地头为课堂的情景,凸显着农业发展和社会生活欣欣向荣的主题。作品刻画了一个沐浴在明媚春光中,手拿秧苗的小学生形象,寓意着对新的教育方式的赞美。画面整体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气息。女孩高举着一棵秧苗,强调着她成长在重实践的学习氛围和时代中,这种具有情节叙事的绘画手法和构图模式代表了那个年代的审美趣味与常用的表达方式。
李震坚 《在风浪里成长》
李震坚 《在风浪里成长》153cm×128.5cm 1972年浙江省博物馆藏
作品表现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门办学”、以田间地头为课堂的情景,凸显着农业发展和社会生活欣欣向荣的主题。作品刻画了一个沐浴在明媚春光中,手拿秧苗的小学生形象,寓意着对新的教育方式的赞美。画面整体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气息。女孩高举着一棵秧苗,强调着她成长在重实践的学习氛围和时代中,这种具有情节叙事的绘画手法和构图模式代表了那个年代的审美趣味与常用的表达方式。
周思聪 《人民和总理》
周思聪 《人民和总理》151cm×217cm 1979年 中国美术馆藏
“俺们舍不得总理走。他说‘重建家园后,再来看你们’。如今灾区变成了新村,俺们大伙等啊盼啊,就盼着那一天……”这段文字,出自周思聪《人民和总理》的题跋。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大地震,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慰问群众。周思聪用画笔记录下了周恩来总理离别灾区群众时的场景。画面中,周恩来总理亲切地握住一位大娘的双臂,眼神中充满了关切和不舍。围上来的群众眼含热泪望着周恩来总理,只为多看他一眼。这是何等动人的场面!画家传神的技法,将每个人的表情传达得入木三分。这幅作品完成于1979年,是新时期现实主义绘画的一幅里程碑式的作品。作品一经问世便感动了无数观众,让人们感受到了现实主义绘画的巨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