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观点:一线教师应具有怎样的选题思路?
(一)
我们先看两个对话案例(特别申明:本文所选案例只作为学术研讨内容,如果给本人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案例1:
师:胡主任您好!我们德育副校长执教音乐学科,她今年计划开展一课题研究,题目想了两个,想麻烦您指导一下,可不可以,哪一个更好:1.小学音乐课堂个性化评价的实践研究;2.如何通过评价策略提高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参与度。谢谢!
我:你的提问方式不对啊?
师:您的意思是?是不是我表述的意思不对?
我:基于问题的研究,问题呢?
师:如何通过评价策略提高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参与度?这算不算问题?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施学生个性化评价?这样算不算问题呢?
我:这是疑问句,问题是已经发生的事实。
师:如何通过实施评价策略改善学生音乐课参与度不高的情况。
我:写一段200字。
师:好的,谢谢!
师:胡主任好!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会有以下几个问题 :
1.教师评价语言及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使得学生对音乐课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 。
2.音乐课评价具有个性化,有些孩子与生俱来就是五音不全,如何通过评价让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对音乐有兴趣?
3.音乐教师对学生进步不能强化,不会持续发展的进行评价,故无法调动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及持久性。
我:自己的问题。
师:算是一个共有的问题,一是自己课堂中有,二是在日常听课的过程中,以及交流中,发现其他老师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我:再具体化一点。
师:胡主任好,在平时上课和听评课过程中,我发现:
1.教师评价语言的匮乏,经常用“你真棒”来夸奖学生,这样的评价不是不可以,但是不具有针对性,比如学生模唱的音准很好,教师其实可以具体的对音高概念进行夸赞,让学生知道自己好在哪里,从而更有自信的去演唱。所以要加强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外,还要培训教师评价语言的丰富性,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及学生参与度。
2.评价方式的单一性,比如期末测评,大多数教师都是让孩子站起来唱一首歌,演奏一首乐曲,然后进行评价,打个成绩。这样的测评方式会让孩子紧张、不安,而且也没有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因此枯燥的测评方式让学生不愿意参与到音乐活动中。
我:基本上可以了。
师:好的,真是非常感谢您!!
案例2:
师:胡主任,您好,今年我校的XX市专项课题是关于劳动教育方面的,但是我们对劳动教育不是那么了解,想请您指导一下,也不知道写的合适不?课题名称: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关爱精神和责任意识的实践研究。
我:关爱精神和责任意识是目的,题目中不用体现出来。我们老师的研究,是基于问题的研究,那么这个问题是真实发生的,已经存在的,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想象的,不是空泛的,更不是假设的。建议结合你们学校的学生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炼课题,成为你们课题研究的起点。
师:我们就是觉得现在的学生即使做劳动教育,也是功利性太强,其实劳动教育的本质是希望学生从劳动中服务自我、关爱他人,最后到有责任意识于社会。但是这个意思不知道怎么在题目里表示出来?
我:你的想法是对的,但如果从课题研究方面来说,还是建议结合初中生的劳动教育不足,真正做一些研究工作。研究深入了,劳动教育扎实了,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师:学校也开设了一些劳动教育课,但是做的过程中发现必须用检查扣分,量化考核等多种手段,学生不领情,似乎也偏离了劳动教育的本质。
我:这就是问题啊?检查扣分和量化考核是一种培养学生的劳动教育方式,我们应该还有更多的方式啊?这就是你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研究的课题。
师:是的,我们商量后,把这个归结为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关爱精神和责任意识的培养不足。那就是说,应该用评价引领过程?
我:基于你们学校问题的研究。
师:也就是说,我们真正研究的应该是课程和评价的设置,最后培养关爱精神和责任意识是要达到的目的?我们的课题名称是否可以这样确定:初中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及评价的实践研究。
我:可以。目的在题目中不用体现出来,可以在研究目标中体现出来。题目要体现问题性,而不是目的性。
师:您一点拨,我们有拨云见日的感觉。
……
(二)
上述两则对话案例,是我最近与两名一线教师的部分对话内容。显然,这两段对话内容都是有关课题选题思路的讨论过程。
案例1中,该教师直接就两个课题题目“1.小学音乐课堂个性化评价的实践研究;2.如何通过评价策略提高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参与度”咨询可不可以或者哪一个更好?显然,该教师的选题起点是从课题题目开始的,这说明了该教师的选题思路不够清晰。因此,我的答复是:“你的提问方式不对啊?”,然后继续提示该教师说:“基于问题的研究,问题呢?”该教师回答其问题是:“如何通过评价策略提高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参与度?这算不算问题?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施学生个性化评价?这样算不算问题呢?”不难看出,该教师的这个答复内容显然是一个疑问句,而不是具体的问题,因为问题是已经发生的事实,是制约或影响该教师的真实问题。然后,该教师在我的提示下不断具体化其遇到的实际问题,直到满意为止(具体内容见对话)。
案例2中,该教师首先提出的课题名称是:“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关爱精神和责任意识的实践研究”,但我们发现其选题起点是“目的”,即学生关爱精神和责任意识的培养。显然,该教师的课题首先聚焦的是研究目标,因此其“目的”就直接在课题名称中体现了出来。事实上,研究目标是预期的课题研究结果,显然是不能作为该课题研究起点的。因此,我们建议该教师结合本校学生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作为该研究课题的起点,然后再提炼一项研究课题。最后,该教师根据进一步提示确立的课题是:初中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及评价的实践研究。
上述两类中小学一线教师的选题情形,是我们发现的比较常见现象,而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就是说,我们部分中小学一线教师还不太清晰课题选题的具体思路,这样就导致了部分一线教师在选题时如“盲人摸象”一样不知所措或迷失自我。于是在课题的选题过程中,就出现了部分一线教师到处打听或咨询课题,甚至于部分一线教师网络上“搜索”课题的“奇葩”现象。
(三)
那么,中小学一线教师应具有怎样的选题思路呢?在这里,我们应首先对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科研角色进行准确定位。在《中小学教师的科研在哪里?》一文中,我们的基本观点是这样的:“对于一线的中小学广大老师们来说,他们是一个特殊的教育群体,他们的教育教学和科研现状具体体现是:1.他们没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仪器可供使用;2.他们平时的事务性工作繁重,没有大量的空闲时间、空间和精力;3.他们的工作大多是实践性工作,面对的是学生、家长、老师甚至社区人员,他们的实践场所大多是教室、办公室、功能室、操场和实验室。4.他们对科研方法的认识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知;5.他们难以得到高层次科研人员的专业指导和引领;等等。显然,让这样的一个特殊教育群体——中小学教师去搞专家学者们的科研,其简直是无异于缘木求鱼,水中捞月,因此这样的科研注定是与广大的中小学教师无缘的……基于中小学教师这个特殊教育群体的工作和科研现状,我们认为中小学广大教师的科研就是基于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问题解决的研究。”
显然,中小学一线教师与专家学者们的科研是有着本质区别的。那么,我们一线教师不能也不必要像专家学者们一样做科研,我们更不能以专家学者们的科研方式来要求中小学一线教师开展科研工作。
在明确了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角色定位之后,我们再就上述两个案例进行分析。第一个案例,该教师的选题起点是课题题目,我们认为其选题思路不清晰。那么,一线教师选题起点在哪里呢?我们之前已经进行过一些相关讨论,在《问题与课题名称:孰先孰后?》(微信公众号“老胡聊科研”,2019.3.5)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就中小学教师而言,我们认为课题的起点就是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就是说问题是我们做课题研究最原始的诉求和需要,没有问题也就没有研究了……显然,课题名称不是想出来的,也不是讨论出来的,是从问题而来,即课题名称是从问题中提炼出来的。课题名称实际上就是我们将要研究的内容,是对课题问题的聚焦。没有具体的问题谈课题名称显然是不科学,也是不准确的。”显然,一线教师的选题思路应该是先有问题,才有课题名称。即问题是课题研究的起点,这也是一线教师选题的出发点和原点。第二个案例,该教师以“目的”即学生关爱精神和责任意识的培养作为选题起点,这样的选题思路显然也是不清晰的。我们在《基于目标的研究还是基于问题的研究》(微信公众号“老胡聊科研”,2019.11.4)一文中这样阐述:“课题问题和研究目标的关系是:1.二者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即问题是因,目标是果。2.问题是课题研究工作的起点和原点,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那么也就谈不上目标了。因此,我们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就是基于问题的研究,即基于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过程。显然,没有问题,也就谈不上研究了。”不言而喻,一线教师选题思路首先应聚焦问题,而不是目的(研究目标)。也就是说,问题是我们一线教师选题的起点,问题一旦解决了,那么研究目标往往也就达到了。
结束语
我们看一则寓言故事——《朝三暮四》: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只猴子。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橡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之间竟然能交流沟通了。
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又碰上粮食欠收,所以老人就想把每天的橡子由八颗改为七颗。
于是,一天,他和猴子们商量说:“现在粮食不够了,从今天开始,食物必须节约着吃。我每天早上分别给你们三颗橡子,晚上还是照常给四颗橡子,你们认为怎么样呢?”
猴子们听到老人的这番话,非常生气,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纷纷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窜来跳去,貌似是在用这种方式来表示对分配情况的强烈不满。
老人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这样吧,我每天早上分别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总该可以了吧?”
这群猴子们听了,觉得早上的橡子数量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比晚上的多,就换了另一番模样,纷纷高兴得在地上翻滚起来,认为自己取得了胜利。
寓言故事《朝三暮四》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老人给猴子吃的橡子总量没有变化,而只是早晚喂的数量改变了一下顺序,就轻易达到了猴子的满意。也就是说,我们只要改变一下工作思路,那么在工作或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同理,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也要改变以往的选题思路,即基于课题名称或者研究目标的选题,转变为基于我们一线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选题,这就找准了课题的选题方向。对于一线教师而言,选题思路明确了,那么选题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这也就迈开了课题研究工作的最重要一步。
最后,我们就以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吧:
“研究工作对教师来说,并不是什么神秘莫测和高不可攀的东西。不要一提研究就感到害怕。就其本来的基础来说,教师的劳动就是一种真正的创造性劳动,它是很接近于科学研究的。”他还说,教师“从事创造性的研究”是不同于科研院所专家学者们的研究行为,“这里谈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所指的那种科学研究工作。一个教师可能在创造性地进行工作,但他并不从事那种从研究事实中引出科学结论的意义上所说的研究。我们在这里所指的是研究一些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在教育科学上已获得解决,但是当一个创造性地工作的教师一旦成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中介人,这些问题就经常以新的方式出现在他的面前。”
(作者胡远明,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