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四百年:众大臣拖字诀拖死桓温,桓冲顾全大局谢安崛起 2024-06-20 19:35:43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171篇宁康元年(公元373年)二月,桓温入朝晋见,司马曜让吏部尚书谢安、侍中王坦之到新亭迎接。对于桓温此番入朝的目的,朝野众说纷纭,有人说桓温要杀掉王坦之和谢安,晋室天下就要落入他手。王坦之曾亲手撕毁司马昱的禅位诏书,如果被桓温知道了,桓温一定不会放过他,忧惧之色溢于言表,谢安则神色不变,对他道:“晋朝国运存亡,取决于此行。”桓温抵达朝廷以后,百官夹道叩拜,桓温部署重兵守卫,会见朝廷百官时,有地位名望的人全都惊慌失色,王坦之更是汗流浃背,手版都拿倒了。谢安从容就座,坐定以后,对桓温道:“我听说诸侯有道,守卫四邻,明公哪里用得着在墙壁后面安置人呢?”桓温有些尴尬的笑道:“正是由于不能不这样做。”命令左右的人让他们撤走,与谢安笑谈良久。面见谢安和王坦之时,桓温让郗超藏在帐子中听他们谈话。风吹帐动,谢安发现了郗超,笑道:“郗生可谓入幕之宾矣。”谢安的从容自若给了桓温一定的迷惑性,以为朝廷有所准备,一时不敢动手。卢悚攻入宫廷虽是一场闹剧,民间却有传言桓温是幕后主使。为了撇清关系,桓温拘捕了尚书陆始,送交廷尉处置,罢免了桓秘的官职,还有很多人因此株连坐罪,唯独提拔毛安之为左卫将军。桓秘是桓温的弟弟,无辜受到牵连,对桓温深为不满。正当犹豫要不要篡位自立时,桓温忽然患病,在建康停留十四天后,于三月初七返回姑孰,之后再也没有回来。是年夏,桓温病情加重,暗示朝廷给他加九锡,多次派人去催促。谢安、王垣之故意拖延此事,让袁宏草拟诏令。袁宏草拟完后让王彪之审阅,王彪之赞叹他文辞的优美,却责备道:“你本是杰出的人才,怎么能写这样的文章让别人看呢?”谢安审阅时,又横挑鼻子竖挑眼,亲自加以修改,十几天都没有定稿。袁宏暗地里和王彪之商量,王彪之道:“听说桓温的病情日益严重,应该不会再支持多久了,可以再等一等。”就这么一拖再拖,竟拖到了桓温病逝,加九锡之事也不了了之。桓温的弟弟江州刺史桓冲前来探望病情,询问桓温应该如何安置谢安和王坦之,桓温道:“他们不由你来安排。”桓温的潜台词是,自己活着的时候,他们不敢公开抗衡,自己死后,不是桓冲所能控制的,如果杀了他们,无益于桓冲,反而会失去声望。七月十四,一代枭雄桓温病逝,享年六十一岁。桓温在历代史书中评价不高,甚至视为奸臣。但我觉得,将其当做奸臣有失偏颇,是后世统治者为了政权稳定不得不鄙薄他。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到了东晋中后期,司马氏名存实亡,曹操可以篡汉,司马炎可以篡魏,桓温为什么不能篡晋?假设一下,如果桓温篡位成功,并建立起一个稳定的王朝,史书又该如何评价他呢?说到底是成王败寇,他只是没有成功而已。诚然,为了独掌大权,桓温确实杀掉或迫害了以庾氏、殷氏为代表的政敌,但类似的事曹操和司马炎也干过,甚至更过分。数十年后,又一个枭雄刘裕崛起,并最终取司马氏而代之,他的所作所为和桓温没有本质的区别,我们没必要厚此薄彼。桓温最大的问题是格局不高,太汲汲于个人权势,而没有将心思全部用在建功立业上,这也是他最为人诟病的地方。临终前,桓温担心世子桓熙才能不足,让弟弟桓冲统领他的兵众。这时,桓秘和桓熙的弟弟桓济心有不服,谋划杀掉桓冲,接管桓温的权力。桓冲知道此事后,不敢进入府内。桓温死后,桓冲当机立断,先派身强力壮的士兵拘捕了桓熙和桓济,然后才去吊丧。之后,桓秘被废黜,桓熙、桓济被迁徙到长沙。司马曜下诏,安葬桓温依据汉代霍光及安平献王的旧例。桓冲谎称桓温留下遗嘱,以他的小儿子年仅五岁的桓玄为继承人,袭爵南郡公。七月二十五,东晋朝廷以桓豁为征西将军,督荆、扬、雍、交、广五州诸军事;桓冲为中军将军,都督扬、豫、江三州诸军事及扬、豫二州刺史,镇守姑孰;竟陵太守桓石秀(桓豁之子)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镇守寻阳。虽然桓氏的权力相比以往并没有下降,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分化。桓冲代替桓温以后,一改桓温的嚣张跋扈,对王室竭尽忠诚。有人劝桓冲杀掉那些有威信、有声望的人,独掌大权,桓冲不从。桓温在任时,对人处以死罪全都是擅自决定,不请示朝廷。桓冲认为应当由朝廷核准,于是凡属死刑全都事先上报,等待批准再去执行。此时,司马曜尚年幼,桓温又刚刚死去,谢安想请褚太后临朝摄政。王彪之反对道:“前代人主年幼,尚在襁褓,母子不可分离,所以可以让太后临朝。即便如此,太后也不能擅自决定国事,还需要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如今主上已经十多岁,快到加冠完婚的年龄了,反而让堂嫂临朝,于情于理不合。”谢安不听,坚持己见。八月,褚太后再次临朝摄政。谢安之所以这么做,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为公,二为私。于公,谢安不想将辅政重任交给桓冲;于私,他想要自己专权。九月十二,东晋朝廷以王彪之为尚书令,谢安为仆射,兼管吏部,共同执掌朝政,东晋由此形成了内有王谢外有诸桓的格局。宁康三年(公元375年)五月,桓冲以谢安历来深孚众望,想把扬州刺史让给他,自己到外地任职。扬州是东晋的核心地盘,也是桓氏的老巢,桓氏之人都不乐意,全都扼腕痛惜,苦苦劝谏,郗超也竭力劝阻,桓冲不听。五月初十,东晋朝廷下达诏令,以桓冲为都督徐、豫、兖、青、扬五州诸军事、徐州刺史,镇守京口;以谢安领扬州刺史,全都加侍中。由于桓冲的顾全大局,以及谢安的异军突起,东晋朝廷迎来了一段相对风平浪静的时期。从这个角度来说,司马曜是幸运的。 赞 (0) 相关推荐 读通鉴(314)晋国激情式的北伐 读通鉴(314)晋国的北伐败因 1.燕国穷兵繁役 赵国灭亡之后,其将张平.李历.高昌皆遣使降燕,已而降晋,又降秦,各受爵位,想要中立以自固.燕主慕容俊派司徒慕容评征讨张平于并州,司空阳骛征讨高昌于东燕 ... 《资治通鉴》通俗故事 晋孝武帝 简文帝去世后,太子即位,就是晋孝武帝. 太后说孝武帝年幼,要让桓温摄政.王彪之说,这样的大事,桓温肯定推让,会耽误国事,请收回成命. 可桓温还一直盼着简文帝会把帝位禅让给自己,或者起码让自己摄政,这下 ... 读通鉴(321)桓温失望而死 读通鉴(321)桓家未能掌控朝廷实权 1.谢安从容见桓温 宁康元年癸酉,公元373年 春,正月,己丑朔,大赦,改元. 二月,大司马桓温来朝.辛巳,诏吏部尚书谢安.侍中王坦之迎桓温于新亭.这个时候,整个 ... 激荡四百年:司马奕被废司马昱继续傀儡,桓温清除异己大开杀戒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168篇 咸安元年(公元371年)十一月十五,桓温将百官召集到朝堂,名义上商议废立之事,其实是告知. 这事儿大家都没经历过,不知该如何进行.最终,还是王 ... 激荡四百年:轻信他人李特战败身死,危难之时李雄挺身而出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25篇 罗尚可以不顾脸面求和,西晋朝廷却绝不可能就此放弃益州. 太安二年(公元303年)正月,得知罗尚战败,司马乂命荆州刺史宗岱帅水军三万前往救援,宗岱 ... 激荡四百年:力扛吕光大败杨定,苻登败亡乞伏乾归趁机崛起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206篇 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七月,前秦骠骑将军没弈干将两个儿子送到乞伏乾归处作为人质,请求他发兵共同袭击鲜卑部落首领大兜. 身为前秦的臣子,没弈 ... 激荡四百年:祖约南北受敌身死族灭,刘曜大胜引得石勒亲出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99篇 东晋先后经历王敦和苏峻之乱,元气大伤,刘曜在失去司州后,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都在走下坡路,唯有石勒的后赵如日中天. 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四月 ... 激荡四百年:陈昌回归踏上死亡之路,贺若敦凭计谋硬抗侯瑱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649篇 前面说到,陈霸先称帝后,多次派人请求北周将儿子陈昌和侄子陈顼放回,北周口头答应,却不肯放人.等到陈霸先去世,北周这才把陈昌放回来,明摆着是想借 ... 激荡四百年:萧衍专注内政宽待大臣,战火再起北魏兵败朐山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498篇 成功击退北魏的多次入侵后,萧衍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内政上. 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尚书令沈约的文章名高一时,但他贪求荣华之利,掌权十多年,在政治方面 ... 激荡四百年:一代雄主刘裕华彩落幕,精心挑选四位大臣辅政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297篇 刘裕出身寒门,一向对清谈名士没有好感,在用人上大胆启用寒士,但也不排斥世家中的优秀人才,只看才干,不重出身. 永初三年(公元422年)正月初十 ... 激荡四百年:劝进者众出兵者少,祖逖被二货耽误了两年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65篇 司马睿成为晋王后,为了团结更多人,将慕容廆拜为都督辽左杂夷流民诸军事.龙骧将军.大单于.昌黎公. 慕容廆对这些虚名不感兴趣,本想拒绝,征虏将军鲁 ... 激荡四百年:司马绍英年早逝,庾亮辅政难服众,东晋危机四伏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93篇 内有王导平衡南北,外有陶侃镇抚荆州,司马绍本人也表现出了非凡的领导能力,眼看着东晋即将走上正轨迎来中兴. 然而,就在这节骨眼上,年仅二十五岁的司 ... 激荡四百年:长安陷落在即,晋朝大臣的丑态惊呆了刘曜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64篇 建兴三年(公元315年)八月,刘曜进攻上党,于襄垣大败刘琨之众.为了彻底解决刘琨这个大麻烦,他想要继续进攻阳曲. 不过,刘聪却认为"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