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明:明说极简秘色瓷(下)
三、千峰翠色—秘色瓷的器类与特征
根据墓葬、遗址再结合窑址的出土情况,可以确定秘色瓷的产品种类相当丰富。以碗、盘、钵、盏、盏托、盒等为主,亦有执壶、瓶、罐、碟、炉、盂、枕、扁壶、八棱净瓶、圆腹净瓶等,每一种器物又有多种不同的造型。
碗有侈口深弧腹高圈足碗、敞口斜直腹矮圈足碗、敞口斜直腹玉璧底碗、敞口斜直腹玉环底碗等,按口沿又有普通圆口与花口不同造型。
盘有多数作花口形,有葵花口与菱花口之别,一般以葵花口为主,浅弧腹或浅坦腹;底或平底,或作矮圈足形等。
18、圆腹秘色瓷净瓶
盒子的造型非常丰富,按盖的隆起程度分成近平、浅弧隆起、高弧隆起等形态,按盒身的深浅而有浅腹盒、深腹盒等,按底则有小平底、平底近圜、圈足等形态。
净瓶作为细长管、鼓腹、矮圈足,腹以八棱形为主,少量为肩圆鼓腹(图18)。八棱腹净瓶的细长管或作圆形、或作上圆下与腹对应的八棱形,或整个长管除口沿外均作八棱形。
19、秘色瓷灰白色胎
20、秘色瓷灰白色胎(上)与普通青瓷胎比较(下)
秘色瓷器胎质细腻纯净,完全不见普遍青瓷上的铁锈点等杂质,气孔亦似乎不见(图19),并且与同时的普通青瓷相比,更加白与细腻,普通越窑青瓷胎略偏灰(图20);釉色呈天青色,施釉均匀,釉面莹润肥厚,部分器物略呈乳浊化,达到了如冰似玉的效果(图21)。均施满釉,部分器物底部垫烧部位在施釉后再行刮去,以方便垫烧,此类器物的外底一般较大,如玉璧底碗、玉环底碗、圈足碗(图22)、枕等。
21、秘色瓷莹润的釉
22、秘色瓷碗的底部
唐五代时期以素面占绝大多数,以优美的造型与莹润的釉色取胜。少量器物偶见有纹饰,且多位于小盏、小盒子等较小型的非主要器型上,八棱净瓶、钵、碗等器物则基本为素面。部分器物发现有单字款,一般位于器物外底的一侧,均刻划相当地规整,有“二”、“大”、“六”(图23)、“公”等。
北宋时期则流行细线划花装饰,有龙纹、凤纹、各种禽鸟、花卉以及人物等,细条流畅,构图严谨。
23、秘色瓷八棱净瓶底部的“六”字款
四、考古揭“秘”
吴越国是五代十国的十国之一,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钱镠所建,定都杭州。吴越国先后尊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及北宋等中原王朝为正朔,并且接受其册封。吴越国强盛时拥有13州疆域,约为现今浙江省全境、江苏省东南部(苏州市)、上海市和福建省东北部(福州市)一带(图24)。吴越国历三代五王,至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钱弘俶纳土归宋,立国七十二年。但从唐景福二年(893年)钱镠为镇海军节度使而事实上开始割据东南算起,这个小政权前后共存在八十六年。
从上林湖地区窑业发展来看,钱氏在东南割据的这近90年时间内,确实是越窑以及秘色瓷发展的鼎盛时期:窑场规模庞大、产品种类丰富、质量上佳、窑业技术高超。上林湖位于浙江省慈溪市东南郊,是唐宋时期越窑烧造中心,也是这一时期的窑业中心,其窑址群由上林湖、白洋湖、里杜湖和古银锭湖四大片区构成,以上林湖最为核心(图25-27)。
25、上林湖位置图
26、上林湖远景
27、上林湖及湖边窑业堆积
秘色瓷主要的烧造地点是唐宋时期越窑的核心区域上林湖,尤其以后司岙一带的窑场最为重要(图28)。
28、上林湖后司岙窑址
后司岙窑址位于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中部的西岸边,编号为Y66,这里是上林湖越窑遗址的最核心位置。发掘揭露包括龙窑炉、房址、贮泥池、釉料缸等在内的丰富作坊遗迹,清理了厚达4米多的废品堆积,出土包括秘色瓷在内的大量晚唐五代时期越窑青瓷精品(图29)。基本理清了以后司岙窑址为代表的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的基本面貌与生产工艺、秘色瓷窑场基本格局、唐代法门寺地宫与五代吴越国钱氏家族墓出土秘色瓷的产地问题。
29、后司岙窑址现场
后司岙窑址始于唐代晚期,止于北宋,基本与唐宋时期秘色瓷兴盛的年代相始终。堆积中分别发现了带有“大中”、“咸通”与“中和”年款窑具的地层。据此可以确定至少在“大中”年间前后开始生产秘色瓷,在“中和”年间前后达到了兴盛,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五代中期左右,在五代后期质量有所下降。北宋早期胎釉质量仍旧较佳,但在装饰风格发生较大变化,流行大量的细线划花纹饰,题材有龙、凤、鹦鹉、各种花卉等。许多器物器型巨大、装饰复杂华丽,体现了这一时期高超的制瓷水平。
30、后司岙窑址出土秘色瓷盆
秘色瓷的产品种类相当丰富,以碗、盘、钵、盏、盒等为主,亦有执壶、瓶、罐、碟、炉、盂、盆(图30)、枕(图31)、扁壶、八棱净瓶(图31)、圆腹净瓶、盏托等,每一种器物又有多种不同的造型,如碗有花口高圈足碗、玉璧底碗、玉环底碗等,盘有花口平底盘、花口高圈足盘等。胎质细腻纯净,完全不见普遍青瓷上的铁锈点等杂质;釉色呈天青色,施釉均匀,釉面莹润肥厚,达到了如冰似玉的效果。
31、后司岙窑址出土秘色瓷枕
从装烧工艺上看,秘色瓷的出现与瓷质匣钵的使用密切相关。瓷质匣钵的胎与瓷器基本一致(图32),极细腻坚致,匣钵之间使用釉封口,以使在烧成冷却过程中形成强还原气氛(图33)。这种瓷质匣钵至少在“大中”年间前后开始出现,但普通的粗质匣钵仍旧在大量使用,此后比例不断提高,到了“中和”年间前后完全取代粗质匣钵,一直到五代中期,均完全使用高质量的细瓷质匣钵。五代晚期,匣钵的颗粒开始变粗,密封性下降。因此瓷质匣钵及由此带来的秘色瓷生产,当是以后司岙为代表的上林湖地区窑场的重大发明。
32、后司岙窑址使用瓷质匣钵装烧的秘色瓷盘
33、后司岙窑址秘色瓷净瓶与瓷质匣钵
器物一般主要直接放置于匣钵内,少部分在器物与匣钵之间使用垫饼垫烧,垫饼亦为瓷质,垫饼与器物之间以及垫饼与匣钵之间使用泥点间隔,泥点小而密集。瓷质匣钵主要有直筒型、钵型匣钵、筒型、喇叭型、M型等,亦有匣钵盖覆烧用匣钵圈等。
在窑场格局上,以窑炉为中心进行布局。窑炉为依山而建的南方传统龙窑,基本为正南北向,保存较好,保留了包括窑尾排烟室、多个窑门、窑炉两侧的多道挡墙等在内的较完整结构。窑炉西边是丰厚的废品堆积,是主要倾倒窑业垃圾处,废品与窑炉之间使用多道匣钵挡墙隔开。东边主要是作坊遗址,包括两座房址、多个釉料缸、贮泥池等。它与普通窑场以窑炉为中心、两侧均堆积废品的布局有明显区别。
后司岙窑址出土的秘色瓷产品,与唐代法门寺地宫中以及五代吴越国钱氏家族墓中出土的秘色瓷不仅在器型、胎釉特征上十分接近,而且装烧方法亦几乎完全相同,其中八棱净瓶目前仅见于后司岙窑址中。因此可以确定,晚唐五代时期的绝大多数秘色瓷器当为本窑址的产品,后司岙窑址是晚唐五代时期烧造宫廷用瓷的主要窑场,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最高制瓷水平,其开创的以天青色为特征的秘色瓷产品,不仅是制瓷史上的一大飞跃,同时成了此后高等级青瓷的代名词,影响到后代包括汝窑、南宋官窑、龙泉窑、高丽青瓷等一大批名窑生产与整个社会的审美取向。
五、越窑秘色瓷的兴盛
从上林湖后司岙窑址的发掘情况来看,至少在唐代的“大中”年间前后开始生产秘色瓷,在“咸通”年间前后秘色瓷占相当比例,在“中和”年间前后则达到了兴盛,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北宋早期左右,在北宋中晚期质量下降。因此秘色瓷的兴盛时期应该在晚唐-五代-北宋早期。
END
相关链接
链接1:吴越国王陵,五代十国吴越陵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浙江省临安市锦城镇和玲珑镇的太庙山南坡、明堂山。包括吴越第一代国王钱镠墓、第二代国王钱元瓘及王后马氏墓、钱镠父母钱宽和水邱氏墓。
链接2:《五代吴越国康陵》,吴越国第二世国王钱元瓘夫人马氏墓考古发掘报告,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文物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