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到底是谁创造了陈式太极拳?

洪式太极(hongshitaiji)

洪式太极——通过力学原理阐释实战技击;通过人体经络运行感知节节贯穿;通过辩证哲学述说平衡与和谐。本微信平台愿与世人共同探索太极拳的奥秘和唯美!

征稿邮箱:jy6108@163.com

491918088@qq.com

编者按:本文摘录自蒋家骏先生的原著《太极拳师门对话录》——太极宗师洪均生先生言传身教原始记录。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八日】在洪师家谈到有关太极拳的创始人和太极拳发展等问题,洪师都一一解答,使我明白了一些传言的不实之处。答问记录如下:

问:对于陈式太极拳的创始人之说,流传有许多种版本,众说纷纭。事实上,到底是谁创造了陈式太极拳呢?

洪师答:对于这个问题,我曾向我的老师陈发科先生请教。陈师只说:“从老祖宗就会练这个拳,不知创自何人?”我研究了陈鑫的《太极拳图说》,在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始祖卜耕读之余,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名曰太极拳”。陈鑫在书中还说:“太极理法全,相传不计年”。顾留馨根据唐豪的研究调查资料得出了“陈式太极拳是陈氏第九世陈王庭所创”的结论,批驳了张三丰创拳的说法,是较进步的;因为,如果是道家(张三丰是道教传人)创造了太极拳,绝不会用佛家“金刚”之名作为陈式太极拳的第一个式名(金刚捣碓)。但他肯定陈王庭造拳的观点,又与陈鑫先生和陈师的观点有悖。我个人则认为,如此高深玄妙的拳法绝非创自一人之手,而是历代陈氏拳家实践研究的结晶。

问:您能谈谈陈式太极拳发展演变的过程吗?

洪师答:一切的文化艺术都来源于生活。我从学拳教拳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陈式太极拳的理精法密,特别是陈式太极拳的基本规律——缠法,即螺旋缠丝运动,正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本能动作。它是历代陈氏拳家根据技击的需要,吸取了各种武术流派的精华,并结合吐呐、黄老哲学,以易理说拳理,引证经络学说,溶汇贯通,才形成当今的套路。

一切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不离开法则而变化,是前进,是发展;离开法则而变化,必定倒退。王宗岳《太极拳论》说:“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他说的“理”即是法则。陈式太极拳的“理”就是缠法的螺旋运动,在“理”指导下的运动方法便是技法,技法虽因敌而变,而它的法则却不能变。

据《陈氏拳械谱》介绍,陈家原有套路七种和太极长拳108势,后来精简为现在的一路、二路(炮捶),这是第一个变化。据我推测可能是陈长兴公根据他的武学实战经验而修改整理的。

据陈鑫先生介绍,原来的旋风腿一式下边的动作为:双手随身之后转而按于地上,头向下而双足先后悬空上蹬;后来又变为右转身,双手向右平伸,右足踏地,左足向左平蹬(如其它拳种的夜叉探海式)。金刚捣碓后的庇身捶,左足踏地,右足向右展,腿肚贴地进步,腰向右下转,面部擦地,右肩离地七寸,名为七寸靠,难度较大,须从幼童开始练习方能做到,今已少有人去练,有待培养后辈。这些变化来自何人?陈鑫先生亦未作介绍。

陈发科师教我们时,庇身捶下面无背折靠;双推手后无三换掌;倒卷红后只接白鹅亮翅,而无当今所练的转身六合、退步压肘;又二路炮捶倒骑龙后原为闪通背,今为海底翻花;劈架子的左手原为逆缠的拳,今改为顺缠的掌。这是第三次变化,但变的较为合理,在技击方面有实用价值,应当是进步了。

现在由于陈式太极拳逐渐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传播日益广泛,动作的配合又多有变化。我现在练习和教学生的套路,虽然和陈师当年所教的套路相差不大,但从一九五六年春天我从陈师处学拳回来,又把陈师讲解、试验的实用着法溶汇到原来的套路中,略有变化,所以又和各地所传有些差别。照奎在南京、上海所传的套路,和陈师原来传授的套路在眼、身、步、手的配合上也不一样。

总之,任何变化都不应该离开太极拳的“理”,应当用陈师的话:“这套拳没有一个动作是空的,都是有用的”,来作为衡量正确与否的标准;而衡量的方法,最好是通过科学的方法亲身试验。

“洪式太极”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hongshitj)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