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 | 取法东垣,方用仲景——经方治疗难治病医案一则
任某,男,80岁,离休干部。2007年7月22日初诊。
主诉腰痛、乏力、纳差半年余。患者半年前因腰痛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长期卧床,身乏无力,动则心悸。纳食极少,食欲几无,口酸口黏而食入无味,常需家人以汤勺强行喂饭,而食后胃胀,约1小时打嗝后胃胀缓解。进食硬食或油腻后易胃酸、胃痛。时有腹中鸣响,大便尚调。既往有“高血压病”、“冠心病”、“胆石症”等病史,曾“心肌梗死”2次,“脑梗死”2次。一年前发现“腹主动脉瘤”,因“双下肢动脉闭锁”未能行手术治疗。诊见舌质暗红,舌苔白厚腻,脉弦大,有结代。
患者诸病缠身,中西药物杂投,收效极微。仔细思考,本病尽管西医病种繁多,但从中医角度看来,责在脾胃,后天之本先病,五脏六腑继病。治疗重点也应放在脾胃,脾胃得振,升降得复,饮食能进,气血生化有源,诸病自能轻减。治以辛开苦降法恢复中焦升降之职。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处方:姜半夏9g,干姜6g,吴茱萸3g,黄芩12g,黄连3g,枳实9g,枳壳9g,党参6g,炒谷、麦芽各15g,炙甘草3g。4剂水煎服。
李东垣认为,五行中属土的脾胃,在五脏六腑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药后诸症逐渐减轻,舌苔逐渐减少。7月26日二诊,改党参为人参4g,5剂水煎服;8月3日三诊,人参加为6g,5剂水煎服;8月8日四诊,加桂枝3g、茯苓12g,4剂水煎服。进药18剂后患者舌苔转薄白,知饥纳增,口中知味,精神明显好转,不需卧床。以后身体每有不适,间断中药调理,生活质量较为满意。
按:患者高龄,长期卧床,饮食少进,多病缠身,初诊病情不可谓不重。仅以极普通、极平淡的经方半夏泻心汤方加减,服用18剂,生活质量完全改观,疗效足以让西医望尘莫及。
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五脏六腑之间有着生克制化的关系,彼此组成一个完整、有序的自然环境。任何一个脏腑的功能障碍,都有可能影响到别的脏腑,破坏这种稳定有序的自然环境,从而产生疾病。但在病理状态下,五脏六腑对机体的影响作用并不是等同的。李东垣认为,五行中属土的脾胃,在五脏六腑中占有独特的地位。生理上,土生万物。病理上,“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生理上,胃纳脾运,保证机体气血精微的供应;脾升胃降,保证机体气机的正常升降出入。病理上,脾胃不足,气血乏源,机体脏腑官窍俱失充养;脾胃不足,升降失司,一身气机升降出入障碍,阴火内生。也就是说,脾胃病变关乎全身,全身诸病可由脾胃病变导致。本案患者多病缠身,病变涉及阴阳气血、多脏多腑。治疗上,首先着眼于恢复胃纳脾运,胃降脾升,理宗东垣,方用仲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部分伤寒学者善于使用后世时方完善伤寒证治体系,所谓“旧论新方”。临证时,以后世理论指导使用经方,所谓“新论旧方”,也别有一番境界。
本文摘自高建忠老师《临证传心与诊余静思--从张仲景到李东垣》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高建忠
编辑:釋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