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骁的辩论越来越不灵了,因为他和我们一样,都是被环境改变的人

《奇葩说》第六季一直在追,除了之前我吐槽过的几个点,最近越来越让我摸不到头脑的就是肖骁了。曾经的肖骁,站起来哪怕是胡诌一通,都会带的满场观众举双手支持,这一季,说的再动情,都好像不灵了。

当一个人逐渐和自己原本的特色渐行渐远,搞好了能发掘自己的另一种可能,搞不好就等于把自己送进了死胡同。肖骁不再是第一季的“蛇精男”,开始像黄执中、邱晨一样往专业辩手发展了,最大的优势就不在了。

我一直觉得,像肖骁、大王这类人,是特别好的综艺咖,他们天生的带有把场子搞热的优势,又如刘维和杨迪,哪怕他们再不按套路出牌,再“胡言乱语”,观众们都会报以非常多的宽容,他们愿意看肖骁等耍宝、怼人、翻白眼,说白了,你要和你的人设高度统一。

但人嘛,都是有追求的。沈腾演了几年喜剧,开始越来越对接喜剧抗拒了,开始想演正剧了。肖骁过了一二季靠自己奇葩属性炸场的阶段,因为整个奇葩说和内部团体的影响,肖骁想让自己更深刻一点,更深情一点,更高度一点。不过目前看来,观众不太吃这套。

想转型成功,有两个条件。要么你是全能型艺人,不说样样精通,但在每一个专业,你都有拿得出手的活儿。早些年,香港艺人几乎都是全能型艺人,这跟当时的培养方式和市场有关,能唱歌能演戏,还都不差。

要么你观众缘特别好。观众缘这个东西就很玄妙,有时候说不准这个东西的标准到底在哪,但就是有这么个东西。杨超越就是典型的例子,你说她唱歌好吗?你说她跳舞好吗?你说她演戏好吗?可观众就是对她宽容,就是喜欢她,这是每个艺人都想要而不易得的。

要是这两样都没有,就只能熬了。肖骁现在或许就是处在最痛苦的阶段,想改变,但肚子里的东西一时间还没跟上,就会出现心里想的和表达出来的偏差。如果真想改变,就得熬过这段最痛苦的时间段,就怕总是以观众的喜好为第一标准,看观众一时间不喜欢,自己就放弃了,那就两头都不热了。

我最近听到一个理论,觉得很有意思。我们都知道“木桶理论”,讲的是木桶中的那根最短的板决定你这个桶能装多少水,所以木桶理论告诉我们要好好补一补我们自己的短板,这样才能装进更多的水。

但木桶理论没告诉我们的是这个水到底是怎么来的,不管我的短板在哪,我只要可以让水不断的流进木桶里,我就能保证木桶一直是有水状态的。而能让水不断的流进桶里,通常是“长板”所决定的,只要你把长板做的足够长,你一样能成功。

这就跟咱们平时说的,把自己擅长的事做到极致一个意思。把一件事做到极致,你就是这件事的权威。如果肖骁能够把曾经奇葩的自己做到极致,或许如今已是另一番景象。

这让我又想起刘仪伟跟金婧讲的一句话“你现在就好好搞你的喜剧,等你真正成了大师,再演一些沉重的作品,否则,你很可能什么都没得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