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川人士在昆明留下的一些痕迹

云南省剑川县是以白族为主的一个滇西边远小县,海拔高,气候冷,生产生活相对落后。可是剑川县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文气迭起,名家辈出,就在近代云南省城昆明,剑川的优秀人士还是留下了一些有影响和值得骄傲的事情。

一、以大观楼长联书法为代表的墨宝和楹联

赵藩(1851至1927年),云南省剑川县人,白族。赵藩最为后人称道、影响也极大极远之事,就是重书了昆明大观楼长联。一八八八年夏历八月二十五日,是云贵总督岑毓英六十大寿生日。之前岑毓英的幕僚赵藩就建议“重议重刻重立大观楼长联”。岑毓英同意并命赵藩代笔书写,故长联上只写了“昆明孙髯翁旧句”(作者),“西林岑毓英重立”(修复制作),没有署名是赵藩书写的。赵藩的“长联”书法师承颜真卿、钱南园,长联结构稳健、笔画严谨、圆润有力、端庄丰厚,为其平生书法佳作,书写时年仅38岁。一百多年来,以岑毓英名义重立,而赵藩亲笔书写的大观楼长联,由于长联本身的价值与书法价值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而名满天下、泽及后世。除大观楼长联的书法以外,赵藩在昆明西山、筇竹寺等名胜景观还留下了许多的书法墨宝和楹联作品,供后人欣赏、品味和思考。

周钟岳(1876年至1955年),云南省剑川县人,白族。云南重九起义后,曾任云南都督府秘书长、云南省省长等职。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云南光复。云南都督府由原来的云贵总督府(今胜利堂)迁到了五华山办公,五华山便成为了滇省政治中心。为了纪念云南光复,云南都督蔡锷在此扩建了办公大楼,并改称为“光复楼”,以彰显革命之功绩。应蔡锷邀请,周钟岳了书写“光复楼”三个擘窠大字,悬挂楼头,以壮声威。周钟岳在昆明有影响的书法作品还有代龙云书写的云南石林的“石林”两个大字和云南大学的“仰止楼”匾额等。

赵式铭(1873年至1942年)字星海,白族,云南省剑川县人,曾任云南通志馆馆长等职。1935年,昆明在圆通山修建“聂耳亭”,赵式铭书写了三副对联:(一)“古乐惜无传,我亦雅琴龙德裔;修门嗟不入,君真湛石屈原流。”(二)“乐府近凋零,学就成连人已逝;吹台遥怅望,化为精卫客应归。”(三)“酒罢客将归,一阁峥嵘斜照紫;曲终人不见,数峰杳蔼暮烟青。”第一联将聂耳与屈原相比,把聂耳之死看作祖国巨大损失。第二联悼念聂耳正在音乐上大有成就之时不幸去世,人民临海遥望,祈盼音乐家的英灵化为精卫鸟飞回祖国,为抗日救亡而歌唱。第三联将暮霭中永峙山峰,喻作聂耳光辉生命,频添无限追思景仰之情。

二、设计重修忠爱坊和金马、碧鸡坊

“丽江粑粑鹤庆酒,剑川木匠到处有。”这是流传在滇西北地区的一句民谣,真实地反映了剑川木匠遍布省内外的客观实际。就从剑川人设计重修昆明忠爱坊和金马、碧鸡坊来看,足以充分印证了剑川木雕影响的久远、广泛。

据张笑《剑川木雕》一书中说: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昆明重修三市街忠爱坊,专请剑川人张锡鹏设计制作牌坊,并要求将斗拱梁枋雕刻成云南一流水平。张锡鹏根据牌楼环境位置和牌坊“忠于君而爱于民”的含义,认真设计了相并图案,受到了三迤民众的称赞。1914年,忠爱坊附近油蜡铺失火,使忠爱坊又毁于火。1999年,以忠于国家、民族团结、造福于民为象征的忠爱坊重建完工,坊上“忠爱”两字,原为沐英手迹,后来失传,今无可寻,后拓赵藩字迹,予以弥补。

金马、碧鸡二坊曾经是昆明的象征和标志之一,与忠爱坊鼎足而立形成“品”字三坊。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昆明邀请张锡鹏要来昆明重修金马碧鸡坊。其时张锡鹏因病不能再上昆明,他推荐了剑川同行木匠杨文樾,又使一位剑川木匠在昆明显示了剑川木匠的独特手法和精美工艺水平。当时原来的金马碧鸡坊已经毁坏日久,昆明人只对两座牌坊有一个粗略的记忆。杨文樾多次踏勘,并立木记标,反复验证,最后确定了金马、碧鸡二坊牌楼的尺度,设计成功了一高二低飞檐翘角的金马碧鸡坊,使数学、光学、天文学、建筑学紧密结合起来,既具有历史文物性,又具有艺术代表性。建筑成功的金马碧鸡坊在当时昆明最为繁荣的金碧路上,充分显示了剑川木雕精美大方、厚重庄实的艺术风格,为昆明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进一步扩大了剑川木雕的影响。文革期间,金马碧鸡坊被人为拆除,“金马碧鸡荡销尽,千载胜迹无处寻”。1998年,昆明市人民政府重建金马碧坊时,剑川人又承包了牌坊上仿古建筑木雕部分,还承包了广场南侧的众多仿古建筑院落。新一代的剑川木雕师傅按质按量地完成了仿古构件的全部制作和彩饰工程,又一次受到了春城人民的称赞。

三、云南高等林业教育的创始人也是剑川人士

张海秋(1891年至1972年),云南省剑川县人,白族,著名林学家、林业教育家。1913年春,考取云南留日预备班,赴日本留学。1915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林科学习,1918年毕业。回国后加入中华农学会和中华林学会,先后受聘于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专门学校、江西农业专门学校、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森林学系。1939年秋,应国立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邀请,历任云南大学森林学系主任、农学院院长等职。1950年以后,任云南大学校务执行委员会委员、农学院院长、昆明林学院教授等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国内缺乏林业方面的资料和林学方面的教材,他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中,亲自编写教材。张海秋毕生从事农林教育工作,不仅是云南高等林业教育的创始人,也是中国现代林业教育的先驱者之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期,张海秋应聘云南大学后,为开创我省的农林教育事业呕心沥血、辛勤操劳。1939年,他创办了农学院森林学系,任系主任。1943年春,张海秋任农学院院长,创办农林学系,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农林专业人才和教育、科学工作者。张海秋办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意教育与建设结合。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先后建立了约260亩的呈贡农林场、约50亩的云大经济林场(后改为实验农场)、昆明北门外作物实验场、弥勒木棉场、昆明厂口林场和实习蚕桑场等实验基地。这些教学实验基地除供引种栽培、实习实验之用外,还生产部分农副产品投放市场,收入作为扩大再生产和添置教学仪器设备等开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物资困难和经费拮据的情况下,云南大学森林学系的创办和农学院的扩充,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高等农林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主要参考书目:

1、《剑川县文史资料》,剑川县政协编;

2、《剑川县志》,剑川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云南民族出版社;

3、《剑川木雕》,张笑 著,云南大学出版社;

4、《昆明风物志》,李孝友编著;云南民族出版社;

5、《新编昆明风物志》,朱净宇撰稿,云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杨庆春(大理州政协文史委)

值班编辑:Deil Huptaox

法律顾问:杨志锋律师

联系方式:   13887255113

云南鹏诺律师事务所

白语茶座联系方式:

dv828@qq.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