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方】仲景说:治病勿令窍闭

I导读:窍闭之证,如:呕吐、咳喘、鼻塞、小便不利、经闭、大便不行、当汗无汗等,均应注意及时治疗,恢复诸窍的正常出入。
试论《金匮》勿令窍闭的治疗思想
勿令窍闭尤须重视
《金匮要略》(简称《金匮》)首篇在论外感病的治疗中,提出了“勿令九窍闭塞”,强调在治疗中必须注意保持九窍的正常出入,防其闭塞不通。统观《金匮》全书,仲景在外感及杂病的治疗中都非常强调这一点。窍的范围也不局限于九窍,还包括了汗窍;他对口、鼻、前后阴及汗窍的闭塞与否尤为重视。
窍闭对于疾病的影响
在临床上,诸窍出入失常是常见之证,又可作用于下述病理环节,从而促使病情恶化。
窍闭则邪无出路。不仅外来之邪没有出路,体内代谢产物也不能及时排出。如,外邪袭表,汗窍闭塞,邪无出路,可由表入里,深入脏腑,甚者可危及生命。《内经》中曾说:“热病脉尚盛躁而不得汗者,阳脉之极也,死。”另外,前阴窍闭还包括经水不利、恶露不行等。唐容川说:“女子胞中之血,每月一换,除旧生新,旧血即是瘀血,此血不去,便阻化机。”当出之血不出,则留为瘀血而害正。
窍闭则正无来源。如人体需通过口、鼻从天地之中摄取营养,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若纳谷之窍闭塞,水谷不能正常纳入,则影响气血津液等的生成,使正气无生化之源,五脏失养,甚者营养断绝而死亡。若呼吸之窍闭塞,清气不能正常吸入,亦影响正气的生成。如《金匮》中说:“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窍闭则气机阻滞。若窍闭出入不利或绝止,不仅影响水谷、空气的纳入及代谢产物等的排出,而且可影响整体气机的升降出入,使脏腑经络、阴阳气血运动失去平衡协调。如:呼吸之气出入不利,可影响肺气的宣降、大肠的传导、心血的运行、肝气的升发疏泄等。又如后阴窍闭,不仅糟粕不能正常排出,胃肠之气不能下行,而且脾气的升清、肺气的肃降等也将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
勿令窍闭的重要意义
在疾病过程中,疾病的转归预后,取决于正邪的盛衰。勿令窍闭,可促使正复邪去,疾病向愈。如《金匮》中说,水气病“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治疗黄疸“当利其小便”,使“黄从小便去”或“病随大小便去”等等。说明及时排出代谢产物及有害物质,促使邪去正复而病愈。又如,外邪袭人,可致汗窍闭、鼻窍塞、呼吸不利、咳嗽等,治以发汗解表,促使邪随汗去,保证肺气的宣降及治节,对协调整体气机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在疾病过程中,窍闭与否对疾病的转归预后有很大影响。仲景强调勿令窍闭,使正气有来源,邪气有去路;并能保证气机升降出入及各种生命活动的协调,促使机体在自身运动中的平衡稳态,从而达到五脏元真通畅、人体安和的目的。这一思想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勿令窍闭在《金匮》中的证治体现
仲景强调勿令窍闭的思想,有以下两个方面。
窍闭病证的辨证论治
在临床上,仲景凡见诸窍出入不利甚则闭绝之证(如:呕吐、咳喘、鼻塞、小便不利、经闭、大便不行、当汗无汗等,简称为窍闭病证),均注意及时治疗,恢复诸窍的正常出入。《金匮》中这方面的内容甚多,本文仅将其证治要点总结如下:
闭有虚实,通分补泻:窍闭之证,有虚实之分。仲景遵《内经》“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之旨,明辨虚实,酌用补泻,以通其闭。
正虚窍闭之证,补其不足,以通其闭。如因重亡津液,肺失濡润而致的肺痿咳喘、咽喉不利,治用麦门冬汤润养肺胃,以止咳利窍。胃气虚弱之胃反食不能下,治用大半夏汤补虚和胃,以纳谷入。产后便难,是因“亡津液胃燥”,则当养血润肠,以通大便等。
邪实窍闭之证,泻其有余,以通其闭。如,麻黄加术汤取汗解表,以治寒湿在表之身痛无汗;小青龙汤解表化饮,以治外寒内饮之咳喘;小半夏汤化饮降逆,治饮停胃中之呕吐,谷不得下;厚补三物汤行气导滞,以除“痛而闭”;大黄甘遂汤活血逐水,治产后水血互结之小便难;下瘀血汤主内有干血之经水不利等等。
邪实正虚并存,调其虚实,以通其闭。如,附子粳米汤、大建中汤、半夏干姜散等温补中焦、散寒化饮,以治脾胃虚寒兼有停饮之呕逆;小柴胡汤扶正达邪,治产后郁冒;猪苓汤清热滋阴利水,治水热互结兼阴伤之小便不利;麻仁丸泻热润燥,治津液不足兼胃热肠燥之脾约便秘,等等。
通窍求本,注意整体:仲景对于窍闭之证,本着整体观,注意求本论治。如,治疗呕哕,既有小半夏汤和胃止呕,又有吴茱萸汤肝胃并治,大建中汤温脾散寒,五苓散助膀胱气化而利水止呕等。仲景还有旁路调节之法。如用皂荚丸、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痰浊壅盛于肺的咳逆上气,但坐不得眠,肺痈喘不得卧等,此证并非下窍不利,病在上而开下窍,即是本着整体观而进行的旁路调节,并下窍逐邪出,以通上窍。
开门逐寇的治疗方法
仲景注重通窍,并不拘于窍闭,尚有开门逐寇之法。如:外感柔痉,已见汗出,仍用栝楼桂枝汤取汗。又如,涌吐一法,除用于宿食在上脘之呕外,并治风痰在膈,攻走肢体之证,本证“病人手指臂常肿动”,乃手阳明有痰气壅闭,更“身体瞤瞤者”是肌肉间阳明之气不运,而肌肉肿动也。藜芦能吐风痰,甘草能安中气,故主之。通下之治并不限于通利大便,亦可用于逐邪。除前述开下窍以通上窍外,还用于水湿内停而致水浊壅盛。
在疾病过程中,自身抗病能力可通过(窍)排出有害物质。如:宿食等邪停留胃脘之呕,宿食、燥屎、湿热等邪在肠之下利等。对于这类病证,仲景注意因势利导,逐邪由窍而出,禁止盲目固窍。如《金匮》中说:“呕家有痈脓,不可止呕,脓尽自愈”;“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等等。

本文摘自《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0年第14卷第1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非专业人士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