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人体十二经脉的引经药*羌活是改善微循环的妙药
有些人可能会有疑惑,药物进入人体,被机体吸收,应该在全身均有分布,难道清利湿热的药物就只到达膀胱,而不到达肺脏?如果到达了肺脏,假如肺脏没有湿热,这些清利湿热的药物难道就不会伤及肺阴? 答案是肯定的,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这就涉及药物的另一个功效“引经报使”。
一些药物具有特定的功能,它能够带领其他的药物到达病变部位。就好似“定位仪”一样,掌握了这些药物,临床用药时就能指哪打哪。常用的引经药,按部位来归类
1. 引药达头面: 菊花、川芎、蔓荆子、苍耳子、辛夷花、藁本等。
引药达额头:白芷。
引药达头两侧:川芎。
引药达目:菊花。
引药达鼻部:苍耳子、辛夷花。
引药达巅顶:藁本。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
2. 引药达上肢: 桑枝、桂枝。其中引药达左上肢的为桂枝;引药达右上肢的为桑枝。
3. 引药达颈部: 葛根。
4. 引药达背部: 姜黄、防风。
5. 引药达腰背部: 杜仲、川断。
6. 引药达胸腹部: 木香、砂仁。
7. 引药达少腹部: 小茴香、艾叶。
8. 引药达下肢: 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己 。
9. 引药走督脉: 狗脊。
10. 引药达皮肤: 蝉蜕。
11. 引药入胃: 半夏。
12. 引药入肺: 桑白皮。
13. 引药入肝: 柴胡、当归。
14. 引药入心: 丹参、黄连、菖蒲。
15. 引药入脾: 苍术、白术。
16. 引药入骨: 威灵仙、油松节。
17. 引药上行: 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
18. 引药下行: 牛膝、代赭石、旋覆花。
正是:用药如用兵,引经要分清;立方有法度,四两拨千斤。
常见的引经药:
桔梗(载药上行 )——肺经;心经(如天王补心丹)
羌活 ―― 太阳经
柴胡 ―― 少阳经
白芷 ―― 阳明经
川芎 ―― 厥阴经
细辛、附子――少阴经
(细辛:性甚走窜,透表达里,搜剔筋骨而祛邪。)
牛膝――引药下行,引气血下行
在组方体例上,君药宜少,一般只用一味,若病情复杂可用二味,但君药药味不宜过多,多则药力分散。
( 1 )按引药归经脉记述
① 手少阴心经:如黄连、细辛;
② 手太阳小肠经:如覃本、黄柏;
③ 足少阴肾经:如独活、肉桂(桂枝)、细辛;
④ 足太阳膀胧经:如羌活
⑤ 手太阴肺经:如桔梗、升麻、葱白、白芷;
⑥ 手阳明大肠经:如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⑦ 足阳明胃经:如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⑧ 足太阴脾经:如升麻、苍术、葛根、白芍药;
⑨ 手厥阴心包络经:如柴胡、牡丹皮;
⑩ 手少阳三焦经:如连翘、柴胡,能引人上焦的为地骨皮,能引人中焦的为青皮,能引人下焦的为附子;
⑧ 足厥阴肝经:如青皮、吴茱英、川芍、柴胡;
⑩ 足少阳胆经:如柴胡、青皮。
( 2 )按六经记述如
1 太阳经用羌活、防风、奠本;
2 阳明经用升麻、葛根、白芷;
3 少阳经用柴胡;
4 太阴经用苍术;
5 少阴经用独活;
6 厥阴经用细辛、川芍、青皮。
( 3 )按 病 位
1 如头面部:川芍、白芷、菊花、蔓荆子、防风;
2 上肢:姜黄、桂枝、威灵仙、桑枝、羌活;
3 下肢:牛膝、独活、木瓜、鸡血藤、防己;
4 腰背部:杜仲、川断、构祀子;
5 胸腹部:木香、砂仁、黄连、肉桂;
6 少腹部:小茵香、橘核、荔枝、五灵脂、黄柏;
7 耳口周:龙胆草、黄连;
8 肛周、外阴:黄柏、防己、龙胆草等。
人体十二经脉的引经药
引经药是指能导引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的药物,亦 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特殊作用的药物,是引经药的主要作用之一,这也是有别于西医用药的观点。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其源远流长,起源于药物的归经理论,民间以形补形理论亦源于此。清?尤在泾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病有病所,药有药位,辨证上加入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
1、按经脉选药:据历代医家经验,常用的引经药,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足太阳膀胱经:羌活;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足太阴脾经:苍术、升麻、葛根、白芍;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手厥阴心包经:柴胡、丹皮;手少阳三焦经:连翅、柴胡,上焦地骨皮,中焦青皮,下焦附子;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等。可按风湿痹证所在经脉选用。
2、按病位选药:实为按经选药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头部风湿痹痛,虚证选川芎、白芷;实证选柴胡、勾藤、水牛角。颈项痛,风重选羌活,热重选葛根,强硬选葛根、白芍、细辛。肩背痛用羌活、黄岑、桂枝、葛根。胸部挤压痛用香附、枳壳。胁痛选柴胡、郁金。肩臂痛有主张从痰湿治疗,选丹溪指迷茯苓丸加味,重用祛痰药。上肢痹痛选羌活、防风、桂枝、桑枝、茯苓、陈皮、姜黄、白芍、鹿含草、银花藤、天仙藤、。背痛常加羌活、防风引经,肥人少佐附子,气滞血瘀加生姜黄,肾精亏虚,
督脉失养须加狗脊;
背部痹痛剧烈而他处不痛者,用九香虫温阳理气,并配以葛根、秦艽,病变在腰脊者合用蜂防、乌梢蛇、地鳖虫行瘀通督,并配以川断、狗脊。背脊痛用石南藤、菖蒲。
腰痛通用补肾药可选杞子、巴戟、鹿角胶、狗脊、杜仲、川断;肾阴虚可选黄精、熟地、石斛;肾阳虚选巴戟、仙茅、仙灵脾、葫芦巴等;有些腰痛可用白术、食疗用栗子、猪腰。
腰骶部痛弯腰下蹲受限,加伸筋草、赤白芍等;剧痛加花椒、香附、玄胡。两髋痛剧属热者选加公英、地丁、板兰根。热入腰间之痛用稀莶草、海桐皮。
下肢痹痛可选独活、牛膝、防己、木瓜、椿根、川太、五加皮、杜仲、白芍、小活络丹等。足跟痛一般肾虚引起,如见湿热下注,可在补肾基础上伍用木瓜、青黛等。此外,注重关节痛加松节、乳香。肌肉痛加桑枝、桑寄生。
四肢关节痛均可加藤枝类药,如忍冬藤、鸡血藤、伸筋藤、天仙藤、桑枝、桂枝等。周身骨痛加当归、威灵仙
引經藥可粗略歸納為四類:
十二經引經藥、六經引藥、病症引經藥、局部和穴位引經藥。
十二經引經藥:
手太陰肺經: 桔梗、升麻、蔥白、辛夷、白芷。
手少陰心經: 黃連、細辛。
手厥陰心包經: 丹皮、柴胡。
手太陽小腸經: 木通、竹葉。
手少陽三焦經: 柴胡、連翹。
手陽明大腸經: 白芷、升麻、石膏。
足太陰脾經: 升麻、蒼朮、葛根、白芍。
足少陰腎經: 獨活、肉桂、知母、細辛。
少陽膽經: 青皮、柴胡。
足陽明胃經: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六經引藥:
太陽經: 羌活、防風、藁本。
陽明經: 升麻、葛根、白芷。
少陽經: 柴胡。
太陰經: 蒼朮。
少陰經: 獨活。
厥陰經: 細辛、青皮、川芎。
病症引經藥:
桑白皮是肺經的引經藥,在治療肺病的方劑中加入桑白皮能引藥入肺經。
香附、柴胡是肝經和引經藥,在治療肝氣鬱滯,協脅脹痛時加入柴胡香附右引藥入肝
桂枝,薤白為心經的引經藥,在治療胸悶、氣短、心悸等心陽不通量加入桂枝,薤白等能引藥歸心經。
薑黃和牛膝均有行氣活血、通絡止痛的功效。薑黃能引藥上行通達上肢,因此常做為上肢痺症的引經藥。牛膝則性喜下行而通達下肢,因此在詒療下肢痺症肘常加入牛膝做為下肢的引經藥。
病位引經藥:
病位,即疾病發生的部位,也是正邪相爭的位置。包括臟腑、組織等疾病部位,也包括太陽、少陽等經絡。恰當的選擇引經藥物,能增強方藥的作用療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焦:
從咽喉至胸膈部分,其中包括了胸脅,還有心肺兩個重要臟器。胸脅是厥陰、少陰分佈之所,其中柴胡,香附為引經藥,以此為引經藥,運用於臨床,能開鬱散滯而通達上下,使肝經氣血暢行。手太陰肺經引經藥用桔梗、升麻、蔥白、白芷;手少陰心經引經藥用黃連、細辛。
中焦:
指上腹部分。其主要功用是助脾胃,主腐熟水穀,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是血液營養生化的來源。足太陰脾經引經藥有 蒼朮、升麻、白芍,蒼術苦溫,濕邪困脾者用之,升麻辛涼,脾氣下陷者用之,白芍苦酸,肝脾失調者用之。足陽明胃經引經藥有升麻、石膏等。
下焦:
指下腹腔自胃下口至二陰部分。能分別清濁,滲入膀胱,排泄廢料,主要是肝腎和腰府之所在。足少陰腎經引經藥用肉桂、知母。足厥陰肝經引經藥用青皮、吳茱萸、川芎、柴胡。足太陽膀胱經和督脈的引經藥用仙茅、狗脊、杜仲。
頭部:
頭為諸陽之會,手足三陽經均循行頭面部,厥陰經亦上會於巔頂。故頭部疾病的治療要分清經別,如太陽經頭痛,多在後頭部,下連於頸;陽明經頭痛,多在前額部及眉棱等處;少陽經頭痛,多在頭之兩側,並連及耳部;厥陰經頭痛,痛在巔頂,連於目系。頭痛須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經藥:太陽羌活,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術,厥陰吳茱萸,少陰細辛也。特別是川芎善行血中之風,祛血中之風,上達巔頂,下行血海,走而不守,並能散少陽之風,內行肝膽,外散風邪,辛香走竄,為治上要藥。
四肢:
四肢為手足之經的主要循行通路。羌活、桂枝、薑黃、桑枝為上半身疾病的引經藥,可引諸藥達上肢及頭項部;獨活、牛膝、木瓜為下半身病的引經藥,可引諸藥達腰膝、下肢。
運用引經藥的注意事項:
1、 引經作用並非一成不變的,炮製可改變藥物的性能,如土炒入脾,鹽炒入腎,醋制入肝,蜜制歸肺,酒炒上行。
2、 用引經藥應以辨證為前提,充分考慮其本身的藥性與功能,盡可能功能與導向兼顧,使藥效得以充分發揮。如手少陰心經引經藥黃連與細辛,清心火時選黃連,通心陽時用細辛。再如痛瀉要方中的防風,既能引藥入脾又能散肝郁,舒脾氣,勝濕止瀉;龍膽瀉肝湯之柴胡,既能引藥入肝膽,又能舒暢肝膽等。
3、 臨床辨證用藥組方,重要的是看藥物的基本功能,而非一味強調某藥的引經作用。實際上在眾多的方劑中,選用藥物的依據主要是功能與歸經,而選藥引經的則為數較少,這就是說,引經的作用是重要的,但並非是必須的。因此不能過分誇大引經藥的作用。
引经药和药引子
一、引经药的功用
引经药一般解释为“引诸药直达病所”,即将不归该经的药物接引到该经病所的药物。根据其引使的范围和性质可分为:
十二经引经药、六经引经药、病证引经药、局部和穴位引经药。
十二经引经药为临床所常用,多为治疗外感六经病症各方的主药,如桂枝、白芍、细辛、葛根、柴胡、附子、吴茱萸、黄连、黄柏、石膏、知母等,其它如羌活、独活、白芷、藁本、葱白、升麻、苍术、川芎、青皮等,也是医家治疗外感表证常用方剂中的主药。这些引经药既有引药入经之效,又能在方中发挥其主要治疗作用。但在内科杂病中应用这些药物时,多为引经报使之用。
在外科疮疡的治疗中,根据发生部位及经络加用局部引经药,如额疽,属阳明胃积热,宜加升麻、桔梗、羌活;太阳疽,属阳明胃经,宜加升麻、桔梗;鼻疽属手太阴肺经风热及上焦郁火所致,宜加栀子、木通、薄荷、桔梗;发颐,属阳明风热所致,宜加玄参、黄芩、黄连等。内科病证中的引经药,如桔梗为舟楫之剂,牛膝引药下行,桂枝横行肢臂之属,亦属此类。
具体来讲,引经药主要有以下功用:
1、引药归经脉:指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吴茱萸为肝经引药,石膏引诸药入阳明经,细辛引导少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
2、引药至病所:升麻、柴胡引清气上升,升举下陷之脏器;柴胡还可开邪热内闭,使邪气从内达外。川芎引药上行。牛膝引诸药下行,引血下行,引邪热下行;旋覆花是治疗呃逆上气的“引药下行”之品。桔梗开提肺气,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肉桂引火归元,在虚阳上越的戴阳证、阴盛格阳的格阳证中常用之。砂仁可引气归元。上肢痛用桂枝、桑枝、羌活,下肢痛用牛膝、独活。头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经各异,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巅顶用藁本。无论外感内伤,常佐用风药,如羌活、蔓荆子、防风等。
二、引经药分论
1、十二经引经药
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辛夷、白芷;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经:木通、竹叶、藁本、黄柏;足太阳膀胱经:羌活;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手厥阴心包经:丹皮、柴胡;手少阳三焦经:柴胡、连翘; 足少阳胆经:青皮、柴胡;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上焦:地骨皮;中焦:青皮;下焦:附子。
2、六经引经药
太阳经用羌活、防风、藁本;阳明经用升麻、葛根、白芷;少阳经用柴胡;太阴经用苍术;少阴经用独活;厥阴经用细辛、青皮、川芎。
3、病症引经药
桑白皮是肺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肺病的方剂中加入桑白皮能引药入肺经;香附、柴胡是肝经和引经药,在治疗肝气郁滞,协胁胀痛时加入柴胡香附可引药入肝;桂枝,薤白为心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胸闷、气短、心悸等心阳不通时加入桂枝,薤白等能引药归心经;姜黄和牛膝均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但姜黄能引药上行通达上肢,常做为上肢痹症的引经药。而牛膝则性喜下行而通达下肢,因此在治疗下肢痹症肘,常加入牛膝做为下肢的引经药。
4、病位引经药:
病位,即疾病发生的部位或场所,是正邪相争的具体位置。病位既包括了脏腑、组织等疾病的具体部位,又包括太阳、少阳等抽象的功能单位。明确病位后再恰当的选择引经药物,常能增强方药的作用疗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焦:上焦位于三焦的上部,从咽喉至胸膈部分。其中包括了胸胁,还有心肺两个重要脏器。胸胁是厥阴、少阴分布之所,其中柴胡,香附为引经药,以此为引经药,运用于临床,能开郁散滞而通达上下,使肝经气血畅行。手太阴肺经引经药用桔梗、升麻、葱白、白芷;手少阴心经引经药用黄连、细辛。
中焦:中焦位于三焦的中部,指上腹部分。其主要功用是助脾胃,主腐熟水谷,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是血液营养生化的来源。足太阴脾经引经药有苍术、升麻、白芍,苍术苦温,湿邪困脾者用之,升麻辛凉,脾气下陷者用之,白芍苦酸,肝脾失调者用之。足阳明胃经引经药有升麻、石膏等。
下焦:下焦位于三焦的下部,指下腹腔自胃下口至二阴部分。能分别清浊,渗入膀胱,排泄废料,主要是肝肾和腰府之所在。足少阴肾经引经药用肉桂、知母。足厥阴肝经引经药用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的引经药用仙茅、狗脊、杜仲。
头部: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行头面部,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故头部疾病的治疗要分清经别,如太阳经头痛,多在后头部,下连于颈;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等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经头痛,痛在巅顶,连于目系。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厥阴吴茱萸,少阴细辛也。特别是川芎善行血中之风,祛血中之风,上达巅顶,下行血海,走而不守,并能散少阳之风,内行肝胆,外散风邪,辛香走窜,为治上要药。
头部损伤如伤在巅顶加藁本、细辛,两眉棱伤加白芷,后枕部损伤加羌活;肩部损伤加姜黄;胸部损伤加柴胡、郁金、制香附、苏子;两胁肋部损伤加青皮、陈皮、延胡;腰部损伤,加杜仲、补骨脂、川断、狗脊或枸杞子、桑寄生、山萸肉;腹部损伤加炒枳壳、槟榔、川厚朴、木香;小腹部损伤加小茴香、乌药。
四肢:四肢为手足之经的主要循行通路。羌活、桂枝、姜黄、桑枝为上半身疾病的引经药,可引诸药达上肢及头项部;独活、牛膝、木瓜为下半身病的引经药,可引诸药达腰膝、下肢。
头面部:黄芩、菊花、荷顶、口芪;上肢:姜黄、桂枝、威灵仙;腰背部:杜仲、川断、构杞;胸腹部:木香、砂仁、黄莲、肉桂;少腹部:小茴、桔核、荔枝、五灵脂、黄柏;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已;耳口周:龙胆草、黄连;二阴:黄柏、防已、龙胆草 。
5、络病引经药
应用络病理论治疗风湿免疫类疾患中亦重视引经药的应用,往往以经之所过部位为主,结合脏腑经络辨证,选用适当的引经药物增强疗效。
头部:头部为清阳之舍,一旦头部受损,轻者震激脑海,重者伤及颅脑,导致颅内血脉损伤或瘀血内蓄,出现头晕、头痛、嗜卧、泛恶、昏迷、肢厥等症状。其病在足厥阴肝经,兼及督脉。脑为“灵明”之府,若脑部受震,必伤及“灵明”,而瘀阻清窍,出现清阳浊阴升降失调之病机。故在论治上,分初、中、末三期调治。初期以柴胡细辛汤为主,升清降浊,化瘀宁神,药有柴胡、细辛、薄荷、归尾、土鳖虫、川芎等;中期用天麻钩藤汤参川芎茶调散加减,平肝息风,活血养血,药有天麻、钩藤、丹参、酸枣仁、柴胡、川芎等;末期则视其体质强弱,予调中保元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健脾益气,调养补肾,药有黄芪、党参、白术、补骨脂、生地黄、升麻、柴胡、川芎等。可见其引经之药均为柴胡、川芎。以柴胡、川芎作为头部引经之药,既能够起到行气化散血滞的作用,更能促使全方药力随经气循行而通达病所。
颈部: 颈背为诸脉会通之处,若颈部外伤、姿势不正、长期低头伏案、劳损等原因,使颈部气血通道闭折,出现头痛、头晕、项背强直、活动牵掣、手指麻木、耳鸣、恶心等症,即形成颈椎病。六经理论认为太阳膀胱经与少阴肾经互为表里,如果少阴精血亏虚,肾气化生之源匮乏,则无力起启督脉气血,以致不能濡润太阳之表,难以推动周身脉气;同时少阴肾气乏力,使太阳膀胱气化不利,气不化津,水津不布,水液不能滋养经脉,从而导致阳气不利、经血不畅、气血瘀滞之病机。故论治上,一方面补其肾、助气化,另一方面行气道、化瘀滞,因果并论,标本兼治。方拟椎脉回春汤加减治之,药有羌活、葛根、牛蒡子、僵蚕、桂枝、天麻、黄芪、狗脊等,其中引经药为羌活。羌活能助膀胱气化,行太阳之表,能经脉气血,畅督脉经气,故以其作为颈部伤疾的引经要药。
胸部:胸为清旷之在,胁为肝之分野,胸胁是厥少阴分布之所,若因跌仆磕撞闪挫,而致气血、经络和脏腑等损伤,引起气机不畅、疏泄失常,出现胸胁骨膜之间疼痛拒按、呼吸转侧活动牵掣,或有肿胀、咳呛加剧等症,即所谓胸胁内伤之疾。“内伤之疾,不论其旧伤宿损,或虚实之证,总与肝经相系。”故施治时往往选用肝经引经之药,强调肝经的气血条达,以石氏胸胁合剂加减治之,药有柴胡、香附、延胡索、郁金、当归、蒲黄、三七等,其中引经药为柴胡、香附药对。以此为引经药,运用于临床,在脏主血,在经主气,以之治脏,是血中之气药,以之治经,是气分之药。只要配伍得当,自能开郁散滞而通达上下,使肝经气血畅行。
腰部:腰部是足太阳膀胱和督脉循行的通道。若腰部用力过猛、或失当,或腰部屈伸动作不相协调,或咳嗽喷嚏,卒然迸闪,或长期姿势不正,劳损等因,均易使腰络受损,经脉阻塞,气血运行失畅,而产生腰痛。论治上要着重辨证分型,一般将其分为4型。气滞血瘀型以理气固腰汤加减治之,药有香附、川楝子、延胡索、当归、桃仁、桑寄生、狗脊等;风寒闭塞型以温经强腰汤加减调治,药有麻黄、桂枝、细辛、制川乌、威灵仙、地龙、狗脊等;痰湿互阻型以豁痰宁腰汤加减疗之,药有牛蒡子、僵蚕、半夏、陈皮、茯苓、独活、桑寄生、杜仲、狗脊等;肾督亏虚型以益肾健腰汤理之,药有生熟地黄、杜仲、菟丝子、淫羊藿、补骨脂、山茱萸、桑寄生、狗脊等,其引经药均为狗脊。正如《本草正义》所言:狗脊“能温养肝肾,通调百脉,强腰膝,坚脊骨,又能固摄冲带,坚强督任,引经向导,”故腰痛方中每使用狗脊。
四肢:四肢为手足之经的主要循行通路。一旦其肢节受损,轻者扭捩挫蹉,重者伤筋折骨,均能内动经络,使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血内停,气血凝滞,从而瘀积为肿为痛。常以三期辨证为原则,早期活血化瘀消肿为主,药有生地黄、当归、赤芍、桃仁、泽兰、王不留行、桂枝或牛膝等;中期接骨续筋和络为主,药有当归、丹参、独活、续断、狗脊、川芎、泽兰、红花、桂枝或牛膝等;后期健筋壮骨温经为主,药有黄芪、炒党参、焦白术、当归、续断、狗脊、白芍、伸筋草、红花、桂枝或牛膝等;若骨折者加煅自然铜、骨碎补等,痛甚者投乳香、没药等,青肿甚者添紫荆皮、黄金子等,其引经药上肢选用桂枝、下肢运用牛膝。认为“桂枝味辛微甘,芬芳馥郁,其枝柔嫩,其气轻扬,善走上肢,具有宣通经络之功。”牛膝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言:“牛膝,原为补益之品,而善引气血下注,是以用药欲其下行者,恒以之为引经。故善治肾虚腰疼腿疼,或膝疼不能屈伸,或腿痿不能任地”之疾。所以,在治疗四肢筋骨损伤时,常选用桂枝或牛膝引药循经,增强疗效。
6、泻火引经药
黄连偏泻心火,黄芩偏泻肺火,知母偏泻肝火,木通偏泻小肠火,石膏偏泻胃火等。用柴胡泻下焦之火,必佐以黄芩;用柴胡泻肝火,必佐以黄连。太阳、小肠、膀胱经病,在上用羌活,在下用黄柏;阳明胃与大肠经病,在上用升麻、白芷,在下用石膏;太阴脾和厥阴肝经病用白芍,少阴心和肾经病用知母。
三、药引子
治伤寒,大葱一把煮水煎。治吐衄,茅根一握煮水煎。治腹疼,黑豆一碗(炒焦)煮水煎。治尿血,蓟根一束煮水煎。治疮肿,忍冬一掐煮水煎。治风症,艾叶一团煮水煎。治眼红,薄荷一襟煮水煎。治滑泻,五倍一两煮水煎。治虚热,童便一罐当水煎。姜汁一大盏,入药治顽痰。韭汁一大杯,入药治血鲜。诸如此类症,引子最为先。
酒入经为引者,取其活血行经;姜入药为引者,取其发表注凝;小枣入药为引者,取其消散开胃;大枣入药为引者,取其宁心利水;灯芯入药为引者,取其得睡神归;葱白入药为引者,取其补血健脾;龙眼入药为引者,取其发散诸邪勿住;莲实入药为引者,取其清心养胃和脾。
发表用鲜姜;温中用煨姜。解胀用姜皮;消痰用姜汁。调营益卫用大枣;泻火疏风用红枣。补气益肺用龙眼;泻火安神用灯心。表皮用葱叶;表肌用葱白;表里用葱茎。健脾用湖莲;止痢用石莲。治风用桑叶;治湿用桑枝。固肾用莲蕊;涩精用莲须。保胎用陈苎根;安胎用鲜苎根。抑脾用青荷叶;疏土用枯荷梗。补心用新小麦;止汗用浮小麦。清疏土用枯荷梗。清热解烦用青竹叶;利水泻火用淡竹叶。消瘀通经用赤糖;止痛温中用饴糖。安中益脾用陈壁土;止呕和胃用新黄土。消瘀用藕节;止血用侧柏叶。止呃用柿蒂;凉大肠用柿霜。消热痰用竹沥;泻实火用竹茹。导虚火用童便;益真阴用秋石。延年祛病用松黄、松脂;祛病舒筋用黄松节。定喘用白葵花;疗痢用赤、白扁豆花。壮阳用胡桃、蜀椒;暖子宫用艾叶。虚烦用粳米;热渴用芦根。止消用兰叶;定嗽用梨汁。止血用金墨;疗崩用陈棕。治肠风用石榴皮;治红痢用红曲。治白痢用煨姜;治赤白带浊用韭子、白果。止呕、定嗽用枇杷叶;止鼻衄用白茅花。行瘀用百草霜;达生用黄杨脑。探吐用瓜蒂;速产用弩牙。下噎用杵糠;定喘用铅汞。疗黄用铁屎;镇心用辰砂。辟邪用雄黄;润肠用松子仁。治疝用荔、橘核;催浆用笋尖、樱桃萼。拔毒用蒲公英;通乳用通草。发麻用浮萍。治心烦不眠用鸡子黄。
四、运用引经药的注意事项
1、引经作用,并非不变。炮制可改变药物的性能,如土炒入脾,盐炒入肾,醋制入肝,蜜制归肺,酒炒上行。
2、辨证使用,有的放矢运用引经药。应以辨证为前提,充分考虑其本身的药性与功能,尽可能功能与导向统一,使药效得以充分发挥。如手少阴心经引经药黄连与细辛,清心火时选黄连,通心阳时用细辛。再如痛泻要方中的防风,既能引药入脾,又能散肝郁,舒脾气,胜湿止泻;龙胆泻肝汤之柴胡,既能引药入肝胆,又能舒畅肝胆。
3、重视功能,不拘引经。临床辨证用药组方,重要的是看药物的基本功能,而非一味强调某药的引经作用。实际上在众多的方剂中,选用药物的依据主要是功能与归经,而选药引经的则为数较少,这就是说,引经的作用是重要的,但并非是必须的。因此,不能过分夸大引经药的作用。
五、引经学说中的疑点
引经概念的提出,是中药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飞跃,实际上有关归经及引经的理论已蕴含了西药受体学的思想。这一学说在发展过程中未能深化与细化,至今还显得过于粗糙,仍处于经验用药的层面上,理论上不能完全合理解释,缺乏严谨性,实践上不能直观量化,缺乏客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引经药的条件应是首先对某经具有选择性,其次应具引导力,即既有治疗作用,又有载体功能。而实际对引经药的认定、选取及应用并无一个统一、具体的标准,大都属于经验体会。
2、作为引经药,应该有与该经有着亲和力的、强于其它药物的物质,否则怎能说明它能引导它药而不为它药所引?而这种特殊物质至今还只是一种推测,并未得到确切的验证。
3、数药引至一经尚可理解,一药引数经(如柴胡同时为足厥阴、足少阳、手厥阴、手少阳经的引经药)则未免失之牵强,似带有一厢情愿的人为迹象。
4、若遇数经同病,法当数经同治,而方中药有多种,引经药是只引某药归某经,还是引诸药同归某经?
附:头痛必须用川芎,不愈还加引经药。太阳羌活少柴胡,阳明白芷还须着。太阴苍术少细辛,厥阴吴茱用无错。巅顶之痛又不同,藁本须用去川芎。肢节之痛用羌活,去风去湿亦其功。小腹痛用青皮治,心痞黄连枳实从。腹痛须用白芍药,寒痛加桂热黄柏。腹中窄狭苍术宜,腹胀厚朴姜制法。腹中实热何所施,大黄芒硝功有力。虚热虚汗用黄芪,肌肤浮热黄芩宜。胁下疼痛往来热,日哺潮热柴胡宜。脾胃受湿困无力,怠惰嗜卧用白术。下焦湿肿有火邪,知母防龙并酒柏。上焦湿热用黄芩,中焦湿热黄连释。渴用干姜白茯苓,半夏燥脾当禁革。嗽用五味喘阿胶,枳实黄连消宿食。烦躁须用栀子仁,水泻白芍苓白术。调气必当用木香,若然气盛又非良。补气必是用人参,肺经有热不相应。痰涎为病须半夏,热加黄芩风南星。胸中寒痰多痞塞,白术陈皮两件增。胃脘痛用草豆蔻,若然挟热芩连凑。眼痛黄连当归根,心中恍惚用茯神。小便黄时用黄柏,涩者泽泻用之灵。气刺痛时用枳壳,血痛当归上下分。痢疾当归白芍药,疟疾柴胡为之君。滞血桃仁与苏木,滞气青皮与枳壳。枳壳青皮若用多,反泄元气宜改作。凡用纯寒纯热药,必用甘草缓其力。寒热相杂亦用之,调和其性无攻击。惟有中满不食甘,临症还须究端的。
如桑白皮是肺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肺燥所至的咳喘方剂中加入桑白皮能引药入肺经;香附、柴胡是肝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肝气郁滞、协胁胀痛时加入柴胡入香附可引药入肝;桂枝、薤白为心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胸闷、气短、心悸等心阳不通时加入桂枝、薤白等能引药归心经。姜黄和牛夕均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但姜黄能引药上行通达上肢,因此,常做为上肢痹症的引经药。而怀牛夕则性喜下行而通达到肢,因此在治疗下肢痹症时,常加入怀牛夕做为下肢的引经药。
审视引经药
引经,又称“引经报使”,是指某些药物能带引其它药物直达病所而起向导作用。它是在归经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的一种用药经验。善用引经药,能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增加病所的有效药量,从而改善疗效。
一、引经药的种类
有关文献记载的引经药分类较乱,认定也不统一,经整理可分为如下两类:一为按十二经记述,如手太阴肺经为桔梗、升麻、葱白、辛夷,手阳明大肠经为白芷、石膏,足太阴脾经为升麻、苍术,足阳明胃经为白芷、石膏、葛根,手少阴心经为细辛、黄连,手太阳小肠经为木通、竹叶,足少阴肾经为肉桂、细辛,足太阳膀胱经为羌活,手厥阴心包络经为柴胡、丹皮,手少阳三焦经为连翘、柴胡,足厥阴肝经为柴胡、川芎、青皮、吴茱萸,足少阳肝经为柴胡、青皮。二为按六经记述,如太阳经用羌活、防风、藁本,阳明经用升麻、葛根、白芷,少阳经用柴胡,太阴经用苍术,少阴经用独活,厥阴经用细辛、川芎、青皮。
二、引经药的功用
关于引经药的功用,前贤有许多精辟论述,而就临床运用来看,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引药归经脉 指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如左金丸为清泻肝火之剂,方中吴茱萸辛热入肝,黄连苦寒入心,吴茱萸为肝经引药,可引黄连之寒来清肝火。白虎汤主治阳明经热盛,石膏用以引诸药入阳明经而收清热生津之效。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细辛可引导少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等。头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经各异,《丹溪心法》在治疗时即注重引经药的运用,指出:“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二) 引药至病所 一些引经药具有明显的作用趋向,可引导它药作用于病所。如补中益气汤,以升麻、柴胡为引,升提下陷之中气。清胃散中也以升麻引诸药清泻胃火。其它如川芎引药上行,牛膝引药下行,桔梗载药上达,肉桂引火归元;上肢痛用桂枝、桑枝、羌活,下肢痛选牛膝、独活等,均为实践所得,已为医者习用。此外,治疗头痛时,无论外感内伤,常佐用风药,如羌活、蔓荆子、防风等,实亦寓引经之意,李中梓对此解释为:“高巅之上,惟风可到。阴中之阳,自地升天也,在风寒湿固为正用,即虚与热亦假引经。”
三、运用引经药的注意事项
(一) 引经作用,并非不变
炮制可改变药物的性能,如土炒入脾,盐炒入肾,醋制入肝,蜜制归肺,酒炒上行。引经药的引导作用随炮制不同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二) 辨证使用,有的放矢 运用引经药,应以辨证为前提,充分考虑其本身的药性与功能,尽可能功能与导向统一,使药效得以充分发挥。如手少阴心经引经药黄连与细辛,清心火时选黄连,通心阳时用细辛。再如痛泻要方中的防风,既能引药入脾,又能散肝郁,舒脾气,胜湿止泻;龙胆泻肝汤之柴胡,既能引药入肝胆,又能舒畅肝胆。
(三) 重视功能,不拘引经 临床辨证用药组方,重要的是看药物的基本功能,而非一味强调某药的引经作用。实际上在众多的方剂中,选用药物的依据主要是功能与归经,而选药引经的则为数较少,这就是说,引经的作用是重要的,但并非是必须的。因此,不能过分夸大引经药的作用。
四、引经学说中的疑点
引经概念的提出,是中药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飞跃,实际上有关归经及引经的理论已蕴含了西药受体学的思想。这一学说在发展过程中未能深化与细化,至今还显得过于粗糙,仍处于经验用药的层面上,理论上不能完全合理解释,缺乏严谨性,实践上不能直观量化,缺乏客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引经药的条件应是首先对某经具有选择性,其次应具引导力,即既有治疗作用,又有载体功能。而实际对引经药的认定、选取及应用并无一个统一、具体的标准,大都属于个人体会。
(二) 作为引经药,应该有与该经有着亲和力的、强于其它药物的物质,否则怎能说明它能引导它药而不为它药所引?而这种特殊物质至今还只是一种推测,并未得到确切的验证。
(三) 数药引至一经尚可理解,一药引数经(如柴胡同时为足厥阴、足少阳、手厥阴、手少阳经的引经药)则未免失之牵强,似带有一厢情愿的人为迹象。
(四) 若遇数经同病,法当数经同治,而方中药有多种,引经药是只引某药归某经,还是引诸药同归某经?
尽管目前用同位素示踪等先进技术已证实了经络的存在,但引经研究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一方面是由于经络所属脏腑具有物质与功能的双重性,引经药的引导定位(或曰受体)很难确定,另一方面是由于引经药与所引药之间发生的反应难以计数和控制,引经药的导向成分也因而难以测定。
==
引经药一般解释为“引诸药直达病所”, 即将不归该经的药物接引到该经病所的药物。历代医家论述的引经药物甚多,根据其引使的范围和性质可分为三类:十二经引经药、病证引经药、局部、穴位引经药。其应用在内科杂症中较少,而在外感病和外伤科病中较多。各类引经药又有各自特点。
十二经引经药
此类药为临床所常用,多为治疗外感六经病症各方的主药,如桂枝、白芍、细辛、黄连、石膏、知母等,都是六经辨证中六经主方的主药。其它如羌活、独活、葱白、川芎、青皮等,也是金、元以来医家治疗外感表证常用方剂中的主药。这些引经药既有引药入经之效,又能在方中发挥其主要治疗作用。但在内科杂病中应用这些药物时,多为引经报使之用。
病证引经药
这类药物大多分散记载于本草、医方中,多为临床经验总结。多数病证引经药是对某些病证或某些处方具有特殊作用药物。有些是对某些病证有明显疗效,有些是可增强或扩大某一方剂的作用。这类药物虽然号称引经药,但实际上与临床辨证论治中随证加减药是相似的。由于此类药是从临床中总结出来的,因而比十二经引经药针对性更强、实用性更大。
局部、穴位引经药
其应用多见于外科与伤科病证中,如, “十三味总方”、“少林秘传内外损伤主方”等都是伤科常用方。这些方剂总结的一些局部、穴位引经药受到了临床医家的重视。
一般认为引经药就只起“引经报使”的作用,其实不然,很多引经药都可作为方剂中的主药,既是君药,也是使药。
引经药不像归经理论那样被人重视。因此不是所有的病证和方剂都用引经药,故引经药的临床应用有待深入研究。
==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
心经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
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 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经 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术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
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 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
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乾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
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肾经 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
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
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沈香,
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胃经 补胃需用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
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
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乾姜。
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
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胆经 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
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
大肠经 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
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
乾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小肠经 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
小肠要求温, 大小茴香乌药根;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高本。
膀胱经 橘核菖蒲补膀胱,益智续断龙骨良;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苇帮。
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
三焦经 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耆;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差异。
心包经 地黄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
常用的引经药,按部位来归类
1、引药达头面::菊花、川芎、蔓荆子、苍耳子、辛夷花、藁本等。
引药达额头:白芷
引药达头两侧:川穹 引药达目:菊花
引药达鼻部:苍耳子、辛夷花,引药达颠顶:藁本
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
2、引药达上肢: 桑枝、桂枝 引药达左上肢:桂枝 引药达右上肢:桑枝
3、引药达颈部: 葛根
4、引药达背部: 姜黄、防风
5、引药达腰背部: 杜仲、川断
6、引药达胸腹部: 木香、砂仁
7、引药达少腹部: 小茴香、艾叶
8、引药达下肢: 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已
9、引药走督脉: 狗脊
10、引药达皮肤: 蝉蜕
11、引药入胃: 半夏
12、引药入肺: 桑白皮
13、引药入肝: 柴胡、香附子、当归
14、引药入心: 丹参、黄连、菖蒲
15、引药入脾: 苍术
16、引药入骨: 威灵仙
17、引药上行: 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
18、引药下行: 牛膝、代赭石、旋复花
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手太阳小肠(本、黄柏);
足少阴肾(独活、知母、桂枝、细辛);
足太阳膀胱(羌活);
手太阴肺(桔梗、白芷、升 麻、葱白);
手阳明大肠(白芷、石膏、升麻);
足太阴脾(升麻、葛根、苍术、白芍);
足阳明胃(白芷、石膏、升麻、葛根);
手厥阴心胞络(柴胡、牡丹皮、石膏);
足少阳胆(柴胡、青皮);
足厥阴肝(青皮、川芎、吴茱萸、柴胡);
手少阳三焦(连翘、柴胡、上地骨皮、中青皮、下附子)
引经药可粗略归纳为四类:
1; 十二经引经药、
2; 六经引药、
3; 病症引经药、
4; 局部和穴位引经药。
十二经引经药:
桔梗、升麻、葱白、辛夷、白芷引 手太阴肺经;
黄连、细辛引 手少阴心经;
丹皮、柴胡引 手厥阴心包经;
木通、竹叶引 手太阳小肠经;
柴胡、连翘引手 少阳三焦经;
白芷、升麻、石膏引手 阳明大肠经;
升麻、苍术、葛根、白芍引 足太阴脾经;
独活、肉桂、知母、细辛引 足少阴肾经;
青皮柴胡引 足少阳胆经;
白芷、升麻、石膏、葛根引 足阳明胃经。 -
六经引药:
太阳经 用 羌活、防风、藁本;
阳明经 用 升麻、葛根、白芷;
少阳经 用 柴胡;
太阴经 用 苍术;
少阴经 用 独活;
厥阴经 用 细辛、青皮、川芎。 -
病症引经药:
桑白皮是肺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肺病的方剂中加入桑白皮能引药入肺经;
香附、柴胡是肝经和引经药,在治疗肝气郁滞,协胁胀痛时加入柴胡香附右引药入肝;
桂枝,薤白为心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胸闷、气短、心悸等心阳不通量加入桂枝,薤白等能
引药归心经;
姜黄和牛膝均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但姜黄能引药上行通达上肢,因此,常做为上肢痹症的引经药。而牛膝则性喜下行而通达下肢,因此在诒疗下肢痹症肘,常加入牛膝做为下肢的引经药。
手太阴肺,桔梗、升麻、白芷、葱白。
手阳明大肠,葛根、白芷、升麻、石膏。
足阳明胃,白芷、升麻、葛根、石膏。
足太阴脾,升麻、苍术、葛根、酒芍。
手少阴心,黄连、细辛。
手太阳小肠,本、羌活、黄柏。
足太阳膀胱,麻黄、黄柏行下,羌活行上。
足少阴肾,独活、肉桂、知母、细辛。
手厥阴心包络,柴胡,丹皮。
手少阳三焦,上柴胡、中连翘,下青皮、地骨皮。
足少阳胆,上川芎、柴胡,下青皮,
足厥阴肝,上柴胡、川芎,下青皮。
太阳倍羌活、防风,
阳明倍白芷、升麻,
少阳倍柴胡,
太阴加芍药、升麻,
少阴只宜独活,
厥阴加青皮、柴胡,皆佐以肉桂,庶药力直达患处。
1 头部加本,2 项部加白芷,3 胸博加桔梗,4 腰部加杜仲,
5 胁部加白芥子,6 手部加桂枝,7 手指加桂枝尖,
8 下部加桂心,9 足部加牛膝,
俱各一钱为引经药。
羌活是改善微循环的妙药
说起羌活这味药,大家都比较熟悉,辛温解表,祛风除湿,通络止痛,醒脑开窍。我临床上也是遵循古训,经常这样运用的。但是,随着读书的增多,名老中医经验的学习,发现羌活实际上主要功能在于改善微循环,后以此认识指导临床,方便简洁,效果可靠。那么我是怎样总结出来的呢?
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先看几则名老中医运用羌活的医案医话。
老中医于天星先生,在《论羌活》中谈到:在传统的一般概念上来讲,不能说羌活是活血药。通常把它列为辛温解表药,主要用在风寒表证,寒湿肩痛颇为适宜。然而,中医对“气血”概念,理解颇为广泛。大凡诸病所发,无不涉及“气血”问题。
就《本草经》来讲,谓羌活有“止痛”作用。叶天士对此注解说: “……入肺解风寒,所以气血行而痛止也。”
明代倪朱漠《本草汇言》又谓“羌活功能调达肢体,通畅血脉,攻彻邪气,发散风寒风湿”。
据上述,羌活仅为散风药,无行血活血作用,便些过分了。问题的关键是着重探讨它的应用范围,不在急于给它下结论。
研究“活血化瘀”药物时,我们依据文献记,大胆地告诉实验室同志说“羌活是活血药”。实验结果表明,羌活确有抗凝作用。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倘若先否定它有活血作用,那么,这个有意义的验结果,我们便无法可知。
依我之见,把羌活作为一味活血药用于临床上,并无不妥。在临床上常用羌活、当归、五灵脂、葛根、菖蒲、远志、生熟地为基础方药,随证加减,治疗脑动脉硬化,或急性闭塞性脑血管病,确有一定效果。在观察的病例中,发现有改善脑血流图的作用。
老中医谢海洲经验:谢老治疗脑髓病、颅脑损伤后遗症等,在应用补肾养脑、血肉有情之品的同时,常加羌活取其推动吸收,其促动作用远胜于陈皮、枳实。
中医刘敏霞经验:治疗偏头痛68例,以川芎、白芷、羌活、延胡索、地龙、红花、桃仁、三七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总有效率86.7%。方中重用羌活50g。
老中医李少川教授,从医50余年,精专儿科。在辨治癫痫时,每用羌活,其用意为癫痫病位在脑,羌活归经膀胱,十二经脉中唯太阳膀胱经“入颅络脑”,羌活透颅可引诸药直达病所。其研制的小儿抗痫胶囊即寓此意。经临床对1000多例患儿的观察,小儿抗痫胶囊治疗小儿癫痫显效率60.2%,总有效率86.5%,患儿脑电图亦得到相应改善。
名中医朱树宽经验:在参与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过程中,朱氏通过数百例患者的观察,深感羌活在救治中风过程中功不可没,同时也真正体会到当初导师的经验之谈:治疗中风偏瘫,羌活不可用晚,黄芪不可用早。曾治周某,男,45岁,干部。1993年5月10日初诊。患者5天前因饮酒过度,加之心情不舒,出现突然倒仆,人事不省。脑CT检查报告示:脑出血。经吸氧、吸痰,静脉滴注甘露醇等治疗5天,患者仍昏迷不醒,右半身不遂,喉间痰声拽锯,不能咳出。察面色红赤,口角歪斜,舌质暗红、苔黄厚而腻,脉弦劲力,大便己6日未下。诊为中风中脏腑之闭证,遂以大黄30g,急煎鼻饲送服安宮牛黄丸。数小时后,患者解下大量臭秽粪便,质地坚硬,神志逐渐清醒,但仍言语不利,右半身瘫痪。再予大黄15g,瓜蒌仁30g,枳实10g,厚朴10g,羌活10g,服3剂后,上肢己能轻微活动,但尚不能抬离床面。继服5剂,右上肢抬举,同时下肢及语言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复诊见舌苔变薄,脉象转缓,遂以黄芪赤风汤加味调治月余,逐渐向愈。
以上论述及医案,应用羌活治疗取效,所治部位大脑,均可视为末稍血管微循环范畴。
再看中医高天辉经验:羌活治肠鸣久泻效佳。高氏对脾虚型泄泻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一般可获效。如果疗效不佳,尤其伴有肠鸣不减者,可配羌活、白芷各9g,多数患者经服3-7剂后即可见效。老中医丁光迪,治久泻不效时,也常用升阳法,惯用羌活防风效佳。肠道部位亦为末稍血管微循环范畴。
治疗皮肤病诸多中医用羌活更是普遍,如中医李庆杭治疗白癜风重用羌活。李氏在临床实践中,用羌活祛风为主和以它药,治疗白癜风每获良效。其组方:羌活90g,当归60g,赤芍60g,墨旱莲90g,熟地黄60g,制水泛丸,为1个疗程的剂量,每服9g,日服2次。验案:孙某,女,29岁,工人。患白癜风3个月,用中西药物内服外敷皆不效,于1987年7月29日来诊。查患者左颈前及右季胁部各有3处形态不一的白斑,边缘清晰,大者3cm x 2cm,小者0.5cm x 0.5cm,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证属虚风袭肌表,致气血不和,皮肤失之濡养,局部色素脱失。治宜养血活血祛风,用上丸药,1个疗程而愈。老中医张林重用羌活25g治牛皮癣屡用屡验。从古到今所有中医都用羌活祛风除湿,活络止身痛,皮肤这个部位亦为末稍血管微循环范畴。
还有诸多病证用羌活治疗取效,如眼科病,肾病,阳痿,痛经等等,这些部位基本上都是血管密集,处于血行末稍地方,也可以称为微循环部位。
综上所述,可见羌活治疗取效的重点,实际上就在血管末稍,微循环部位。所以可以考虑把羌活的主要功能定位为有效改善微循环。下面举两例我运用此认识的病例。
我曾治一例脱发青年,在校大学生,22岁,男性,开始用验方乌发丸加减,其药组成为:生首乌、黑芝麻、女贞子、旱莲草、桑椹、霜桑叶、生地、菟丝子、杜仲、金樱子、桃仁、红花、豨莶草、侧柏叶、怀牛膝等,15副药后,仅止住发,生发了了无几,见效缓慢。后思之良久,觉得药是正确,但是输送到头顶末稍的力量不足,于是在上方加入羌活25g,又服10副,新发已大面积长出黄绒毛,密密麻麻,甚是喜人,后继续用此方加工成蜜丸,服了三个月,头发长好,又黑又密。此案取效之快,关键就在于加入了羌活一药,有效地改善了微循环,头皮毛囊可以理解为血管末稍之地。
又治张某某男64岁。全身酸痛不已,数月不愈。本人亦为一退休西医生,用多种药物治疗不效,甚为懊恼。一日在书店翻阅医书,看到本人写的《杏林薪传》一书,甚喜,认为我是一研究性质的中医,肯定有办法解决他的疑难病症,于是按图索骥,通过QQ找到了我出诊的地方,要求中医治疗。
刻诊:诉说,别无他症,就是全身酸痛不已,已经几个月了,吃过多种止痛药,只能解决一时,不能除根。脉呈浮滑中略涩,舌嫩薄白苔,饮食二便基本正常。特别提示,房事后和遇风寒天时严重,出汗后略轻。此病说重不重,说轻不轻,整天把人搞得什么事也做不成。四诊毕,我说此病易治,三五付药,一发汗就好。处方:桂枝汤加减。
桂枝45g白芍45g 生姜10片 甘草6g大枣6枚 麻黄10g苍术15g 羌活15g当归15g 五剂,水煎服 日三次。要求吃完药覆被取汗,勿再受风。
结果,两剂后酸痛止,五剂完痊愈。数月之痛楚几副小药就解决。此案治疗快速,除了用对桂枝汤外,关键一味止痛药就是羌活。可以说是专药。皮肤为末稍血液循环部位,羌活专走此处。我临床上治疗身痛,不管是风寒风热、是虚是实,一律加入羌活,收效颇速。这也是我的一点心得,其根据就来源于上述。
根据羌活能有效改善微循环的认识,我临床将此药广泛地运用于中风偏瘫,冠心病,阳痿,肌无力,类风湿关节炎等病的治疗中,都取得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