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自郭锡良北大讲稿 王力亲自审定,这本书是文字工作者的必要学养
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丛书再添新成员:郭锡良先生的《汉字知识》新近修订再版。
这是一个缘分的再续:它本是由郭锡良先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北大三次讲授汉字常识的讲稿整理而成,经王力先生审定,被收入吴晗策划的“语文小丛书”。该丛书先有陆宗达《训诂浅谈》、王力《汉语浅谈》等。但王力先生对自己弟子的这本书评价说:“内容讲得很全面,也比较深入,不是浅谈,书名宜改为‘汉字知识’。”该著出版于1981年,首印67000册。
2002年,北京出版社检点旧家底,基于“语文小丛书”等,又策划了“大家小书”。自然,《汉字知识》的再版被提出来,它是名副其实的“大家小书”,是一位古汉语研究大家心怀知识普及的热情,写给大家的书。2015年,笔者联系郭锡良先生,他表示这本书还需要新的修订。中间风闻另有出版社拟再版该著。北京出版社幸有吕克农学长,作为1980级北大汉语班学生,以师生之谊打动郭先生,2016年10月郭先生决定这本书交由北京出版社再版。最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专业)邵永海教授帮助完成了《汉字知识》修订后的全部录入,并搜集其中图片和文字标本,费了很多功夫。
2020年9月6日,邵永海老师问我,《汉字知识》能否早点印出来,在“庆贺郭锡良先生九十华诞学术座谈会”上,郭先生拟签名送给参会的40余位朋友和弟子们。一位九十岁的老人要为这么多学生题款送书,我吃惊且感动。7日我拿到了《汉字知识》的印前样书,却发现本书仍然有待改善的瑕疵,需要部分改页重印。得到印厂保证9月18日样书送达北大古代汉语教研室的承诺后,我赶紧回邵老师:题款签字的时间肯定来不及了,只能在19日借来郭先生印章做50本钤印本志念了。
“庆贺郭锡良先生九十华诞学术座谈会”上,郭先生给每一位嘉宾和学生送了这本余温尚存的小册子,他说:“我自己也是刚刚看到新版的《汉字知识》。”并提醒说,一定不要落下因为疫情等原因滞留外地和海外的那些弟子们。郭先生向以刚严著称,而送书诸多细节流露出他舐犊情深的一面。
上世纪90年代初笔者在北大读书的时候,汉语班的古汉语教材是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四册;非汉语专业的教材则是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王力、林焘校订的《古代汉语》三册。我作为文学班学生学习的正是郭先生的三册本,因此第一次知道郭先生的名字,但他已经不给本科生上课了,所以于我们,郭先生像一个传说。后来在北京出版社的样书架上我竟瞥到了三册本的《古代汉语》,这才发现该著最初是北京出版社出版的。蒙郭先生之介,这可以算作我和北京出版社的一个前缘了。
出版《汉字知识》,于责编的确是一个自我挑战。从最后定稿到印刷总共用时大概两个月。毕竟我是文字学的外行,编辑这本书需要重新学习。非常幸运,这本书在录入时已经邵永海教授多次核校,郭锡良先生也逐字校阅了两次。所以,郭先生九十华诞学术座谈会上,有老师问我,郭先生属于好打交道的作者,还是不好打交道的作者,我决然回答:“属于好打交道的作者,因为现在字斟句酌,特别有语言追求的作者不是很多。像《汉字知识》这样特别齐清定的稿件是很难的。”
真正的挑战,不仅仅是时间,更重要的是如何避开质检的雷区。幸有文献专业出身的学妹可以一起做责编,她来负责统筹流程,也比我更懂校对和质检的新规矩。《汉字知识》这本书,分析对象是繁体字,所以难免繁简夹杂,你无法想象如果被《现代汉语词典》完全规范化以后汉字演变的规律还能被清晰地表述。这让我想起自己小学老师用方言教我们“国”字(我们当地方言读作guī),老师朗朗地说:“guó,guó,中guī的guó。”例如书中说:“來(来),本是麳麥的來,假借为來往的來。”若把字体都简化了,确是合乎质检标准了,但你能清楚“来”和“麦”之间的关系吗?
在今天的图书质检中,很多似是而非者把《现代汉语词典》圣经化,不懂得汉字基本知识,不懂得汉语词语的基本构成规律,不懂得一些字词之间细微的差异,不懂得一个字词的引申脉络就妄加是非评判,这能不严重伤害汉语的灵活性吗?所以笔者坚持认为,语言文字作为一种交流,只要传播者把意思不发生歧义地传达给受众就算完成任务了。我们没有必要把作者的“的地得”、连词、语气词和主谓定状补给补充完整了。学术关键词的正确与否,意思的清晰传达与否,更为重要。我们有必要较真“第一章的全部”“全部的第一章”孰对孰错吗?统一不统一问题、异体字问题果真那么重要?质检,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图书的质量,而不是规范掉汉语语言的丰富性和创造性。
《汉字知识》的重要,因为它商榷着图书质量标准的认定。我当然无法保证自己对于《汉字知识》中所有简繁体和标点符号的使用都是正确无误的,但我希望这本书的内容能成为一种常识,让它成为文字工作者的必要学养。
《汉字知识》对书法篆刻也十分重要。我们的诸多书法作品误入歧途,繁简的错用自然是一个问题,居然有号称名家者将那些形声字臆想为象形文字。还有人的一些书法作品,追求狂怪,忽略了对汉字自身的尊重。
有人问,中国古代的诸多发明中,哪一项最为重要?其中一个首要的答案就是:汉字。汉字不仅仅是书写工具,作为我们念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也同时是我们传统文化最为核心的部分。没有一点汉字常识和古典目录学底蕴,谈什么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
原标题:希望它成为文字工作者的必要学养
文/蒙木
来源/北京日报
内容来自北京头条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