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县国道边的大杂院——上世纪繁华堪比县城的铁一局基地 2024-07-31 09:47:10 邮箱:3125136050@qq.com 我在华县的青春芳华图文作者 流逝的光阴长河落日 ,大漠戈壁,我们这一代一局的子弟大部分都是在新疆出生的。父辈们都是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操着南腔北调的方言口语,什么地方的人都有。有时住在乌鲁木齐西山,有时在石河子或者哈密,大多居无定所 ,随着铁路建设,四处迁徙,住的都是临时土胚平房一排一排的。随着祖国不同的铁路干线 支线不断地延伸。阳安线,西延等铁路工程的建设开始,我们又随着父母坐着闷罐子火车开始了漂泊的生活, 后来,几经辗转,借住过单位的临时板房,租住过老乡的土坯房,先是在陕西汉中住了一年多,又搬到了陕西关中小县城华县,华县是大唐汾阳王郭子仪的故里,中国皮影艺术之乡。我们的基地就在五龙山脚下,在这里才开始了我们的青春芳华岁月!到关中小县城华县以后,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家属基地。一排排平房整整齐齐,虽然说是还是以前一样的大杂院里住着 ,但是有了托儿所,有了小学校,随着桥梁厂,汽车队,配件厂,铁路中心医院等一局其他单位迁入,有了中学,有了铁路技校!七十年代的华县是一个好地方,有了这么多单位的迁入顿时变得热闹起来,县城南边的人气特旺,其他单位也盖起了县城里少有的楼房,比起县城一点也不差,有自己单位的供应站,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享受着各种拿票才能买来的物资和各种副食,在当时的县城里很是让人羡慕不已。我的同龄人中很多人的名字都带有那个年代的印记,很多都叫建国 建军 建华的还有数不清的宝兰 兰新 等,父辈们把他们修过的铁路线都嵌进了儿女们的名字里,那时的我们到了年龄进入铁路学校,学费也只有一块多钱,有了病去铁路医院就医只需要五分钱的挂号费,大杂院里住着山南海北的邻居,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简单到透明没有距离,尤其是我们这些孩子们整天就是傻疯傻玩,犹如无拘无束的马驹,反正又没有学习压力。那时的老师是训人的不听话还是要被打的,那时家长知道孩子被老师打了只会说一句话:打得好,不好好学习该打!放了学男孩们都去玩弹球赢烟盒,女孩们抓石子玩糖纸!知道哪个单位放电影要早早去划位子占地方。那个时候冬天是很冷的,早上起来要去医院锅炉房捡拾那还未烧透的炉渣,全然不顾那灼人的热气。那时的孩子们也是很简单的,锅炉房旁边的小山一样的煤堆没有人会去拿的!那个时候的问候语是你吃了吗?孩子们是吃百家饭的,馋嘴的时候去东北的秦妈妈要点酸菜,去甘肃王妈妈要点姜水吃碗面条,去山东的郭叔家蹭口米饭 ,由于父母们来自不同地域,我们了解各地的 生活习俗,见过东北秦奶奶的长长的眼袋,知道甘肃妈妈们都裹着小脚,听着南方叔叔的各种方言俚语。在这种多元的环境中,我们都说着标准普通话发音标准四声分明字正腔圆 ,笑话着说着陕普的当地人!那时的华县是很美的,从五龙山下一直到铁路边千亩的竹林,山上清清的小溪,小溪里石头下有很多螃蟹,和小伙伴们偷着家里的油,用小铁罐装着,去小溪里抓螃蟹直接油炸,山下成片的杏树,柿子树,绿油油的麦田!一步步成长的记忆!我们这一代的铁路子弟从少年青年壮年在此渡过了几十年。因此这个关中小县城也成为我们第二个故乡!这里留下了我们少年时代的天真,初恋的味道,在这里养育了铁路子弟的二代三代,不管是在天南海北,过年过节总是要大包小包的回到这里。铁路大院过年过节总是热闹非凡,喝酒聊天亲朋聚会!时光飞逝 斗转星移我们走过无忧无虑的童年,走过风华正茂的青春,我们正在迈向人生的暮年!父背们离我们先后而去,躺在这辛劳了一生的西北黄土地上。而我们大部分也渐渐搬离了这里,然而那里的五龙山,那里的杏树,柿子树,绿油油的麦田,清清的小溪总是让我魂牵梦绕!天将暮,雪乱舞。万物霜浸,坐看玉树结琼花。芳华流年,亲犹在,物转星移,情未了,玉树琼花时,共饮一杯无?献给那些和我一样的在这里成长,留下美好青春芳华的朋友们! 原文来源:网友推荐 赞 (0) 相关推荐 出于意料,黄陂这条公路最先改造的竟然是这一段! 昨天,武汉255个项目(其中包括黄陂的22个)宣布集体开工,由于具体的名单尚未在网上公开,小编只能根据官媒透漏的部分来加以说明. 今天的长报文章里提到了黄孝大道的改造项目,原文摘录如下: 本次集中开工 ... 陕西两座因铁路改变命运的县城 陕西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大地,铁路一直是这里重要的交通工具,铁路是作为陕西进入现代化的标志. 清政府在1905年陇海铁路修到了陕西潼关,在民国24年也就是1935年1月,陇海铁路西安至宝鸡段开工建设:同年 ... (方言版)长书连播《大记》四/石岗作品/张妥播读 (上期结尾)便衣们跑上来,一张张翻开皮子摸,就在要摸到羊腿的时候,我大就很紧张.突然有一匹大狼,从山坡上跑下来.我大大喊,狼.几个便衣就一起拔出手枪,去追赶狼.我大就趁机收拾背夹,赶快上路走了. 十 ... 距离西安1小时,这座关中小县城,竟藏着中国最完整明清古建群 距离西安1小时,这座关中小县城,竟藏着中国最完整明清古建群 上世纪二十年代,一个华县人写给儿子的信被刊载在《共进》期刊上! 邮箱:3125136050@qq.com <共进>半月刊编辑杜松寿与他的评论文章 作者 杜明科 <共进>半月刊是由陕西旅京学生杨钟健.刘天章.魏野畴.李子洲.刘含初.杨明轩 ... 上世纪七十年代华县人农田基建与兴修水利的日子 <秦 晋 缘> 第七章 学大寨的日子 作者 高民智 农田基建显精神 开春,各村除按排上水库劳力以外,在家劳力就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我们这里南靠秦岭,在少华山脚下,地少石头多,出门就是坡,有 ... 上世纪中后期华县罗纹河流域村庄素描 乡愁,少华山下(四) 作者 郝庆年 从渭河岸边远眺南山,可见嵯峨的群峰间有一峰峻秀挺拔,犹如一柄青剑,高指蓝天.这就是著名的少华山.山中森林茂密,飞瀑如练,奇石嶙峋,巌穴幽冥.现已建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 上世纪华县初中生那些感情故事 邮箱:3125136050@qq.com <秦 晋 缘> 第五章 中学三年苦作舟 作者 高民智 是感情还是爱情 我的家慢慢地撑不下去,眼看着我将面临失学危机.因为我家孩子多,我哥还在学 ...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在华县莲花寺的童年生涯! 邮箱:3125136050@qq.com <秦 晋 缘>第三章 华州谋生 作者 高民智 两个无知的女人 在五一年土改中,我们高家河村里的地主不多,只有一户,把他们土地农具分给了没有地的 ...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的父亲在华县戏院门口卖锅盔! 邮箱:3125136050@qq.com 我的父亲(续) 作者 张发虎 我家在华县西关药王桥村,小时候,父亲在我眼中,就是一个严父,每当我张口向大人索取的时候,总先向慈祥的母亲张口.在老母 ... 上世纪四十年代华县学生的一次春游 邮箱:3125136050@qq.com 小学的一次春游 作者 郝庆年 "千亩绿竹,十里红杏".正是华县风光最骄人的时日,学校组织去春游,我们非常高兴.吃罢早饭,按老师定的路线出发 ... 上世纪遍布华县城乡的32条邮路,单程达1239, 8公里。 邮箱:3125136050@qq.com 古代通讯先为烽燧,后改邮驿.明时,华州设有传递文书的华山驿和罗纹递运所,有驿马百余.又置急递铺,总铺在州城东门内,向东有罗纹铺.柳枝铺.抬头铺,向西有石桥铺. ... 上世纪九十年代,十元钱的华县纪念品引起200多外国人关注! <流年光影>第三辑:潜心政务 作者 郭玉贤 十元礼品无限魅力 十元钱,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对于一般的小学生来说都不是很稀罕的.但在20世纪的90年代初,十元钱的礼品却吸引了八个国家几百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