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七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邮箱:3125136050@qq.com


华州七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州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一批新石器时代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珍贵历史文物和遗迹。全区共有文物点318处,其中古遗址59处,古墓葬13处,古建筑17处,石刻221处,革命文物5处,其他文物3处。
华州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4处7点。
元君庙遗址
位于柳枝镇泉护村东500米处,南靠陇海铁路,西邻构峪河。遗址丘形台地,中高西低,南北长500米,东西宽300米,总面积15万平方米。
1959年元君庙墓地发掘现场 自家乡网
这里旧有元君庙,故名。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此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存,1958年至1959年发掘。发掘出多人合葬墓、灰坑、陶片和少量兽骨。陶片为夹沙粗红陶、细泥红陶、细泥黑陶。考古工作者认为元君庙遗址主要为新石器时期的仰部文化,也有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老官台文化,说明人类早已离开原始群体这一历史初期阶段。
泉护村遗址
位于柳枝镇泉护村北20米,东距丰良村200米,北临老西潼公路,梯形台地,南高北低,南北宽400米,东西长500米,总面积20万平方米。
1956年发现,1958年至1959年发掘,1997年二次发掘,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遗存发现,其中极有价值的是布痕、粟売和龙山时期的陶祖。布痕平均每平方厘米有经纬线各10根,野麻纤维织成。粟売的发现,证明当时的主要农作物是粟。陶祖是男性生殖器的模型,是父权制取代了母权制的重要证据,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史上的一次飞跃发展。
元君庙——泉护村遗址碑 薛宏权摄
元君庙——泉护村遗址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渭华起义指挥部旧址
位于高塘镇街南1千米。这里清代为玄君庙,曾设高塘书院,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建高九学堂,宣统元年(1909)改为高塘小学。
20世纪20年代,共产党人陈述善、陈嘉慧、马文宪、李维俊等在此任教,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党团组织。1927年7月,中共华县县委在此建立并常驻办公。1928年5月,渭华起义爆发,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司令部驻扎于此。工农革命军、陕东特委和其他方面负责人刘志丹、唐澍、刘继曾、廉益民、王泰吉、许权中、薛自爽等常在此聚会,运筹帷幄,指挥起义。
渭华起义旧址 党干新摄
1957年5月31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这里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这里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址内保存着刘志丹、唐澍、廉益民、王泰吉旧居,军委扩大会议旧址,烈士殉难井和国家革命类一级文物“同志们赶快踏着先烈的鲜血前进啊!”砖铺标语等。
三教堂
位于高塘镇堡子底村。三教堂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因供奉儒、释、道三教鼻祖而得名,长54米,宽20米,占地1080平方米。清末民初这里办起初级小学,渭华起义烈士薛自爽早年曾多次在此领导农民同地主豪绅斗争。渭华起义时期,中共陕东特委、华县县委曾在此活动,在反“围剿”战斗中,薛自爽曾敲响三教堂大铁钟,汇集数百名农民,配合工农革命军击退“围剿”之敌。1957年5月31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三教堂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三教堂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郭家庄小庙
位于高塘镇郭家庄。小庙建于清代,原为马王庙,坐北向南,三间砖木结构,内有清代壁画四幅。1933年,红二十六军南下失败后,刘志丹等骨干在渭华隐蔽斗争,曾在小庙门板上写下“六月二十四日大雨纷降,我等一行来到庙台之上,有心将神佛参拜,大门不开也是枉然!”这是与地下党联络的暗语。

郭家庄小庙 秦寂供

1957年5月31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郭家庄小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郭家庄小庙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沙遗址
位于瓜坡镇南沙村。南至西潼公路,北至南沙村,东至断崖边,西至南北公路,总面积30万平方米,系新石器时代以及夏、商、西周文化遗址。文化层厚1.9-2.7米。
1958年至1959年,1983至1984年,西安半坡博物馆考古队两次在该遗址发掘1200平方米。清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商代早、中期及西周时期的房址、灶炕、窑穴、墓葬、陶窑连同许多石、骨、陶、蚌、铜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以商代遗存最具特点。其中有刻画符号及商代前期的刻划陶文(刻划陶文属中国古文字中罕见之珍品)。在龙山文化墓葬区,首次发现两具完整的马骨,现存于西安半坡博物馆。

“南沙遗址”刘焕民摄

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南沙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南沙遗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上桥
位于赤水街西的赤水河上,为华州区与临渭区界桥。石桥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至道光二年(1822),因山洪挟泥沙而下,河床渐高,桥眼壅塞,因而又在原桥之上砌石增高,再造一桥。百余年来,原桥埋于泥沙之中。20世纪80年代,当地村民在河中挖沙,原桥重见天日,两桥上下对接重合,遂显“桥上桥”的奇特景观。
赤水桥上桥 刘焕民摄
“桥上桥”长约70米,宽约5米,分上下两层,各有9孔,上下相对桥孔,大小基本相同,人称“九孔十八眼”,孔高3.09米,宽3.4米。上桥桥面南侧有6个石雕龙头,北侧相对有6条龙尾。“桥上桥”有极高的建筑科技价值。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桥上桥”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文来源:《华州古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