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潜龙勿用的蛰伏期,哪有一飞冲天的?再谈“荷花定律”

在一次演讲中,马云向现场观众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池塘里的荷花,每一天都以前一天的两倍数量开放。如果到第三十天,荷花就开满了整个池塘。请问:在第几天池塘中的荷花开了一半?

第十五天?错!是第二十九天。正是前面29天的扎实积累,为最后一天的快速爆发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就是“荷花定律”。

“荷花定律”看似一道简单的算术题,实则蕴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成功没有捷径可走,来不得半点急功近利,没有厚积薄发的毅力、执着专注的韧劲是根本不行的。

成功者往往甘于在寂寞中前行

“荷花定律”之所以受到马云的推崇,因为这就是他创业经历的真实写照。阿里巴巴2007年在香港联交所成功挂牌上市时,距离马云第一次创业已经15年。

在这15年里,马云挺过了企业经营入不敷出的困窘,走出了创业理念不被合作方理解的失落,扛住了商业模式被斥为天方夜谭的质疑。支撑他克服无数困难的,是一个坚定的信念:互联网将会改变人类。

其实,有不少跟马云处于同起跑线、甚至率先起跑的人,创业之初也抱有对互联网的热情,但面对创业的艰难,很多人的信念发生了动摇,没有将这段长跑坚持到底,因而也就没有看到终点的辉煌。

因此,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个困难、每一次抉择,都是对自己的考验,能否在考验面前始终保持自己入职第一天时的梦想,这一点对于能否成功至关重要。不论从事什么行业,只要安心本职、心无旁骛、痴迷专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保持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进入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就一定会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精进。

成功者往往舍得下深耕的功夫

人们常说,“慧”不如“痴”,慧易成事但难成大局;痴似呆拙,但一点一滴,最终必能成就不凡的格局。历史学家钱穆说:“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诀窍无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劲。”比尔·盖茨曾经这样总结道:“我不比别人聪明多少,我之所以走到了其他人的前面,不过是我认准了一生只做一件事,并把这件事做得更完美而已。”

书痴则文必工,艺痴则技必良。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平时很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不管刮风下雨,每天都坚持到街头去观察、聆听、记录行人的零言碎语,储备了大量贴近生活的文学创作素材。因此,他才能在《大卫·科波菲尔》中写下精彩的人物对话,在《双城记》中高度还原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成为驰名英国乃至世界的一代文豪。

同样,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在长篇学术巨著《管锥编》中,引述了4000多位名家的上万本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其学术影响力遍及海内外。其实,钱钟书的博闻强识来源于采用“笔记读书法”所下的苦功。钱先生的夫人杨绛曾说:“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做笔记很费时间,钟书做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

正因为肯下功夫,在遗留的1.5万页中文笔记中摘记了3000余本书籍,在3.5万页外文笔记中摘记了4000余本书籍。成功需要下笨功夫,但是下笨功夫却不一定能成功,其中的区别,就在于善下笨功夫的人,每天并不是驴拉磨式的原地转圈,而是追求每天能比前一天有一点突破、一点改善,这样扎实深耕下去,必然会有大的收获。

成功者往往保持不屈的韧劲

“精钢百炼,美玉千磨。”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承受量变的煎熬,才能享受质变的喜悦。有人认为莫扎特、达·芬奇等名人的成功是因为他们的天分,而美国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经过深入研究,却发现他们的成功固然有天分的原因,但更为重要的则是他们在成名之前的大量磨炼。格拉德威尔进而认为,即使是一个天资平常的人,只要专注于某一领域,经过至少一万小时的刻苦训练,也能成为出类拔萃的专家。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俗话所说的“十年磨一剑”“板凳要坐十年冷”,实际上也是这个意思。被誉为“田径天才”的,在男子100米、200米项目上跑出了人类最快速度,很多人只看到他在赛道上的耀眼光环,却很少看到他为此付出的艰辛努力。为加强爆发力,博尔特长期进行艰苦的力量训练,不断挑战身体极限。从9秒69突破到9秒58的百米成绩背后,包含着他十多年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艰辛和努力。

上天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在通往成功的路上,给每个人都设置了这样那样的障碍。谁能够以不屈的毅力挺过去,谁就能够从平凡走向超凡,从而改变命运、获益终生。

人生是一场长途跋涉,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人生,人生就会以什么样的结果回馈我们。因此,我们应当少一些观望和迟疑,多一些行动和实干,抵御诱惑、坚定向前,如此才能迎来“荷花满塘”的喜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