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峰诗词讲堂之抱犊山人《书法与诗词》
摄影:刘荣成
题字:刘钦辉
题字:金水
主讲:抱犊山人
圭峰讲堂
书 法 与 诗 词
今天咱们一块儿交流的题目是书法与诗词——从工具到艺术,那么咱们先从书法说起。
从甲骨文到小篆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龟甲大部分指的是乌龟壳的肚子那一块,背甲的很少;兽骨是指牛的肩胛骨。两个加起来,龟甲兽骨就是甲骨,上面的文字就是甲骨文。殷墟因发掘甲骨文而闻名于世。
1928年正式开始考古发掘以来,殷墟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系统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确立了殷商社会是有文字记载的可信地位。自殷墟发现以来﹐先后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甲骨文到底写了哪些内容呢?其中绝大多数跟祭祀、战争、狩猎有关,包括祭祀卜辞、战争卜辞、狩猎卜辞,还有旬夕卜辞。
什么是旬夕卜辞?我们今天一个礼拜是七天,一个月是四周,可是商朝的时候一个月三旬,一周是十天,就是一旬,所以他经常会问,下一旬我做什么事情会不会顺利,下一旬会不会下雨。当然还有表示天象的,比如日食月食、星辰异象的。还有病患,比如商朝一个很有名的女性人物妇好,她得了病,会不会牙齿痛之类的,就讲她的病患。当然还记载了很多人物,卜辞上或者甲骨文里提到了很多的商朝的国王,提到很多类似于妇好这样的人物。
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金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在钟鼎上面刻的文字也叫钟鼎文。所以,金文即为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较之于甲骨文的纤细,金文稍粗,古朴,有金石气。后来又产生了石鼓文。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文字多了,有了较一致的造字原则和风格,书写也更加讲究美观,逐渐形成大篆体。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文字,改进大篆体,统一为小篆。后来,从篆体又发展出隶书。那么我们说中华文明上下5000年,实际上有文字记载,也就从甲骨文开始,也就是4000年左右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所以咱们平常经常说真草隶篆,那么真草隶篆,是一般来讲,就是练字的时候,一般老师都说你要先练好楷书,也就是真书在真书的基础上,再练草隶篆,实际上,最早出现的这个文字是甲骨文,然后逐步向篆字演变,所以说实际上篆体是最早的。
山东的峄山刻石
上面我这个贴出来的石碑文字,是山东的峄山刻石,现在山东本地已经没有那个原碑了,我的孩子去过峄山,上面的“秦碑”有的话也是个复制品,那原件儿已经不在了,现在西安碑林那边有重新立的碑,就是根据古人的拓片重新立的复制品。它是秦始皇在峄山封禅的时候,由李斯所撰写的歌颂大秦的骈文,四字一句,三句一韵。
毛笔的出现
下面再来说一说书写工具,那么根据可靠的证据,毛笔在战国时代就出现了。我们现在使用的毛笔,一般认为是秦将蒙恬所改良。如今的宣笔传承者,以蒙恬为笔祖。起初用兔毫(野兔的毛),后用鼠须(松鼠胡须)、狼毫(黄鼠狼的毛),后来又出现了羊毫(山羊的毛)。好的羊毫笔一般采用未被阉割的公羊的毛。像我们所熟悉的善琏湖笔,即以其羊毫笔所著名。
古代传世名帖所用的笔,多为狼毫书写。羊毫笔出现较晚,虽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然而普遍使用则在清初以后。虽然羊毫笔锋较软,如善用之,同样可写得瘦硬通神。
苍颉鸟迹既茫昧,字体变化如浮云。陈仓石鼓又已讹,大小二篆生八分。秦有李斯汉蔡邕,中间作者寂不闻。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惜哉李蔡不复得,吾甥李潮下笔亲。尚书韩择木,骑曹蔡有邻。开元已来数八分,潮也奄有二子成三人。况潮小篆逼秦相,快剑长戟森相向。八分一字直百金,蛟龙盘拏肉屈强。吴郡张颠夸草书,草书非古空雄壮。岂如吾甥不流宕,丞相中郎丈人行。巴东逢李潮,逾月求我歌。我今衰老才力薄,潮乎潮乎奈汝何。
杜甫在这首诗里面,他还提及了几个著名的书法家,一个是李斯,是秦始皇的丞相。然后是东汉的蔡邕,以及唐朝当朝的尚书韩择木,是韩愈的叔叔。蔡有邻,也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
由汉隶到行草
我们接着往下看,从汉隶到行草的转变。汉朝是隶书大盛的时代,咱们都说大小篆,然后秦简汉简汉隶,这个汉字书法发展史上最关键性的一代就是隶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在隶书出现之前,那么大篆小篆它这个字体,基本上还是以象形为主,那么到了隶书之后,他就逐步的把字压扁变方,就成了方块字了,汉代400多年间的社会稳定繁荣,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于是,这个两汉时期成为了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朝着使用方便字体美观的方向发展,书体流派也是风格多样。
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草书,陆机的《平复帖》,就是章草。还出现了行书,先秦和两汉,主要书写工具是毛笔,秦简汉简,他是把用毛笔把字写在竹简上,那么近年来发掘的古墓,秦朝的古墓上面,竹简上也是用毛笔写的字,它那个字,就接近隶书了,就是从那个篆书向隶书转变了。
那么真正使书法创作出现革命性的创新,还是由于书写工具的改变,比如书写工具,原来是毛笔,随着毛笔制作工艺的逐步精良,然后纸张的出现,那么书法创作,就出现了革命性的创新,什么样的字体都有了,那写书信的时候不要写在竹简上了,这个直接写在绢上、布上和纸上,比过去就方便多了。
汉末之后的三国时期,是隶草行楷并存。魏晋时期,楷书、行书、草书三书盛行,奠定了现代书法的基本格局。书法理论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中的代表人物是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是魏晋时期书家的杰出代表人物。他推动了书法艺术水平的提高。在王羲之之前,有一个著名的书法家是钟繇,他的楷书也非常好。王羲之完善了楷、行、草的今体书法,被历代奉为楷模。他的代表作行楷《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其内容也是优美的文言,大家基本上都比较熟悉了。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与其父齐名,史称“二王”。流传下来的二王墨迹(多为摹本)则多为手札书信。如《十七帖》、《丧乱帖》、《中秋帖》等。
大唐气象
下面咱们来谈一谈唐朝对书法贡献,唐朝可以说是贡献最大的朝代。唐朝建立之后,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大概有100多年的安定繁荣。唐太宗李世民爱好书法,他的字写得当然也非常好。对于王羲之的书法,他是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称赞王羲之的书法是尽善尽美,古今第一。刚才提到的兰亭集序,唐太宗就命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等当时的著名书法家临摹抄写,而真迹则随唐太宗殉葬了。
唐代也是书法艺术得到空前发展的时期。楷书代表人物有欧阳询(代表作为《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多宝塔》、《颜勤礼碑》、《自书告身帖》)和柳宗元(《玄秘塔》)。草书大家则有张旭和怀素。
颜真卿的书法被评为“纳古法于新意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他开创了一派新书风,被称为“颜体书风”。安史之乱中,颜氏家族有30多人被杀,他含泪为年少惨死的侄儿季明写了一篇《祭姪文稿》,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第一行书是兰亭序,第二行书就是它了。去年还是前年,祭侄文稿在日本展出。现在原件在台湾故宫博物馆。
颜真卿《祭姪文稿》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通馐),祭於亡姪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
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方期戬穀。(何图)逆贼开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叶方六切)。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乎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他的这个祭文是属于四字骈文,并且押韵。
柳公权受颜真卿书体的影响很大,创了柳体。他原来学颜真卿,但是他觉得颜体过肥,缺少骨架,所以他在颜体的基础上,把字写得更加清秀。笔笔有神、字字有骨,后人以“颜柳”并提,且有“颜筋柳骨”之说,此二体也成为了初习书法者的范体。柳公权的书法以精于点画、谨于间架、法度森严而著称,历代书论者对柳体评价很高,论之为“庙唐气象”。柳的传世书迹很多,传世墨迹有《送梨帖题跋》,碑刻有《金刚经碑》、《玄秘塔碑》等。现在大多数人学书法,就是开始学写字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除了学颜体就是学柳体,当然最近二田的书法比较流行,许多初学者学“田楷”,其实田楷就是欧体字。但是,如果想练好行草书,如果只学习颜体和柳体,都好象感觉受拘束,不如学褚遂良的褚体,它就比较自由,你像他的《大字阴符经》就比这个颜体柳体的字运笔变化多。
当时的草书名家,有张旭、智永和尚,和怀素和尚。其中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后代,曾作《真草千字文》。唐代大诗人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曾提到书家张旭,说他“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张旭的传世作品有《古诗四首》。
张旭《古诗四首》
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飘飖入倒景,出没上烟霞。春泉下玉霤,青鸟向金华。汉帝看桃核,齐侯问棘花。应逐上元酒,同来访蔡家。
这是第一首的释文,原诗应该是“齐侯问枣花”,他这地方写成了“棘花”。
由诗经到律诗
上面我们是从书法这条线来谈的。我们再从诗歌这条线来捋一下。自《诗经》始,诗歌经过数百年的诵读流传,到了汉末,仍以四言为主,不过民间已经出现了一定数量的五言诗,后经文人整理流传至今,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我们现在称之为“乐府诗”,北朝的 《木兰辞》也属于乐府诗。宫廷联句的柏梁体则开七言诗的先河。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和七言诗获得的长足的发展。比较著名的诗人有曹丕、陶潜、阮籍和谢灵运等。曹丕的《燕歌行》亦属于七言的“柏梁体”。柏梁体的作法是七字句一韵到底。陶潜则创作了大量的五言诗。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现在中小学课本就选了不少陶潜的诗。诗在形式和声调方面进行要求,应该是在隋唐取士把诗赋列入科举考试之后。应试时,限定诗的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和修辞准则等等,并将其命名为“律诗”。从律诗成为科举考试中的一项开始,有关的指导就必然一致而且推广开来,这样考生们才有章可循,考官也才有具体的评分标准。武则天称帝前期(公元695年左右),七言格律定型。但直至清朝,应试的格律诗仍为五言。清朝应试的格律诗,应该基本上都是五言六韵,限韵,用赋得体。什么叫“赋得”呢?比如说《赋得古原草送别》,那么,你的诗里面必须有“古原草送别”这五个字,这就是所谓的赋得体。
李白《上阳台贴》
传杜甫的《严公九日南山诗》
虽然诗从古代很久就出现了,除了刚才咱们谈的诗经之外,还有屈原写的骚体的杂言诗。但是与书法的联姻还是从唐代才开始的,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无论是学碑还是学帖,接触的主要的墓志铭,以及书信手札等等。即使是有不少大诗人,却鲜有碑帖流传,如李白杜甫。虽然他们各自创作了上千首诗,但是竟然很少有墨迹留存下来。这一现象,直到宋以后才得以改观。李白仅存的墨迹《上阳台帖》,还有一个记不清名字了,都不是写的他的诗。唐以前诗人虽然写了很多诗,但是墨宝没有留下来。唐李太白上阳台前有个题头,大概是宋徽宗写的瘦金体。上面我贴的两个拓片,据说是杜甫写的《严公九日南山诗》拓本,但是后来考证是宋朝人写的。
虽然李白杜甫他没有把自己的诗的墨宝留下来,但是晚唐的杜牧(史称小杜),他就把自己写的诗,留存了下来,下面我贴一个杜牧的张好好诗帖。
杜牧《张好好诗帖》及局部
杜牧:张好好诗
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以双鬟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翠茁凤生尾,丹脸莲含跗。高阁倚天半,晴江联碧虚。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吴娃起引赞,低回映长裾。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盼盼乍垂袖,一声离凤呼。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主公再三叹,谓言天下殊。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身外任尘土,樽前且欢娱。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聘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洛城重相见,婥婥为当垆。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门馆恸哭后,水云愁景初。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
这个是张好好诗的原文。杜牧是个著名的情种。诗很长,在诗里面记录了当时和张好好相识相见,好好转嫁他人,后来相见非常感伤。特别是后面那一段写的非常无奈,他将重逢的感伤,写得耐人寻味。
宋四家
刚才说的是唐朝,咱们现在再来说说宋朝。咱们现在大多数书法家在练书法的时候,基本上所依的帖子,除了二王之外,特别是练行草的,以宋朝的书法家为主。起初,宋太祖并不十分重视书法艺术,宋太宗即位后,征购前朝帝王名臣的墨帖并加以编辑拓印,赐给大臣。但是宋高宗时期,编辑拓印的质量不高,宋人学帖的水平更不高,加上科举制度兴盛,写字力求匀称工整,书法艺术的个性遂被淹没。直至宋仁宗到宋神宗之间(1021-1070年),出现了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说蔡京)四位书法家,他们提出“上学六朝,不守唐人窠臼”,主张摒除帖学,形成宋书“尚意”的独特风格,亦令当时的书法艺术界为之一振。后来,到了宋徽宗时期,更不要说了,宋徽宗本身他是一个大才子,皇帝当的不怎么样,他把国家北边儿给卖了,但是他在书画艺术上是首屈一指的,并且还创了一个新书体——“瘦金体”。
实际上原来书法界说的宋四家,是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京,但是由于蔡京是一个大奸臣,所以就用他的族爷爷蔡襄代替。苏黄米蔡,后来的“蔡”基本上主要指的是蔡襄,不是指蔡京了。苏、黄、米三位把自己创作的诗写到了帖子里面,流传至今。号称天下第三行书的苏轼的《寒食帖》,又称《黄州诗帖》,书法界评价非常高,下面我把寒食帖贴一下。
苏轼黄州诗二首
·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汙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哪知是寒食,但见鸟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塗穷,死灰吹不起。
《黄州寒食诗》通篇书写随着伤感情绪的激增,字体前小后大,笔姿从细到粗,墨色始淡终浓,节奏缓起渐快,直到后一首诗,越写越奔放,如滔滔江河,不可抑制,作者贬谪黄州后的抑郁失意之情和全部伤感、哀愁,泻于毫端。此书刚柔相济,以柔寓刚,外韧内强,纤拙适中,寓忧患之意于点画使转之中,但沉郁又不失旷达。气势连贯,整体感很强。给人以巨大的情感和视觉冲击力。在苏东坡的寒食诗帖后面,黄庭坚有一个跋文,他说,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寒食帖》被尊为“天下第三行书”。
黄庭坚题跋
上面贴的是黄庭坚的题跋,他上面说的杨少师是杨凝式,晚唐和五代的书法家,他说有杨少师卢鸿草堂题跋的味道。李西台指李建中,是北宋的书法家。下面说说黄庭坚。
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流传于世的诗帖中,黄山谷占一席之地。黄氏书法,深受苏轼书风的影响。在黄庭坚书论中,评东坡书颇多,且多为推崇备至者。苏东坡不仅是黄庭坚文学上的老师和提携者,而且也是其书法的学习榜样。在黄庭坚题跋中,即反映出黄庭坚从苏轼处学习书法的一些信息,如“予与东坡俱学颜平原。然予手拙,终不近业”。黄庭坚与苏轼相差八岁,二人交谊于师友之间。从黄庭坚的行书手札墨迹看,其撇捺开张、字形扁阔、字势向右上扬等,都明显表现出苏轼书法的特征,甚至有些夸张强调,唯嫌生涩,未有苏书圃熟也。而黄庭坚以禅悟书当与苏轼互为影响。
黄庭坚行楷大字书风的形成当为其于京口见断崖《瘗鹤铭》之后并不断师法孳乳而自成家法的。黄庭坚师《瘗鹤铭》有一个误会,即他把《瘗鹤铭》看做右军所书,且深信不疑,故而倾力揣摩师习。不过也算是歪打正着,这倒促进了黄庭坚长枪大戟、绵劲迟涩书风的形成。从客观上看,黄庭坚与苏东坡是中国书法史上早于清代八百年超越唐代书风的笼罩而远溯先唐碑版或者说进行碑帖结合的书家。对于苏轼书风形成的渊源,只要把其代表作《寒食诗帖》与洛阳《龙门二十品》做一比较,即可得出明确答案。黄庭坚则明确标榜师法《瘗鹤铭》。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
松风阁诗
依山筑阁见平川。夜阑箕斗插屋椽。我来名之意适然。老松魁梧数百年。斧斤所赦令参天。风鸣娲皇五十弦。洗耳不须菩萨泉。嘉二三子甚好贤。力贫买酒醉此筵。夜雨鸣廊到晓悬。相看不归卧僧毡。泉枯石燥復潺湲。山川光晖為我妍。野僧旱饥不能饘。晓见寒溪有炊烟。东坡道人已沉泉。张侯何时到眼前。钓台惊涛可昼眠。怡亭看篆蛟龙缠。安得此身脱拘挛。舟载诸友长周旋。
这首诗是柏梁体。诗中有对松风阁的景物的描写,然后触景生情,又写道对东坡的怀念,还有对同门张耒的思念之情。黄氏书法的辨识度非常强,特别是它的撇和捺,还有他那个竖,写的挺有特点。
咱们再来看看黄庭坚另外一首诗,这是他的诗送四十九姪。
黄庭坚《诗送四十九姪》
有妷财相见,何堪举别觞。共期同奋发,更勉致轩昂。接物宜从厚,修身贵有常。翁翁尤念汝,早去到亲旁。
这首诗有点老干体的味道,说理比较多,不像唐诗情景交融。
再看黄庭坚的一首草书,花气薰人帖(行草)。
黄庭坚《花气薰人帖》
花气薰人欲破禅,心情其实过中年。春来诗思何所似,八节滩头上水船。
下面再看黄庭坚的《寒山子庞居士诗帖》
黄庭坚的《寒山子庞居士诗帖》之一
黄庭坚的《寒山子庞居士诗帖》之二
黄庭坚的《寒山子庞居士诗帖》之三
黄庭坚的《寒山子庞居士诗帖》之四
黄庭坚的《寒山子庞居士诗帖》之五
寒山子庞居士诗
我见黄河水,凡经几度清。水流如激箭,人世若浮萍。痴属根本业,爱为烦恼阬。轮回几许劫,不解了无明。寒山出此语,举世狂痴半。有事对面说,所以足人怨。心真语亦直,直语无背面。君看渡奈河,谁是喽罗汉。寄语诸仁者,仁以何为怀。归源知自性,自性即如来。任运堂试张通笔为法耸上座书寒山子庞居士诗两卷。涪翁题。
黄庭坚号涪翁,前面两个没有署名,这个有。
刚才说了苏门四学士,下面来说宋朝的一个大书法家,和苏东坡同时代的米芾(黻)。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祖居太原,后迁湖北襄阳,后居润州(现江苏镇江),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米芾的母亲是宋神宗的奶妈,因而神宗即位后,赐秘书省校书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月,米芾来黄州访苏轼。是年,米芾潜心魏晋,以晋人书风为指归,寻访了不少晋人法帖,连其书斋也取名为“宝晋斋”。后在多地任职,亦经常与苏东坡唱和。米芾书法,取法二王,几可乱真。他常自称是“集古字”。米芾字,用笔纵横泼辣,八面出锋。他的书法对后世影响极大。米芾的诗写得也是颇有水平的,虽然他的诗未及苏黄出名,但从书法论,无论是理论和实践,均超过二者。
在安徽无为的一次笔会上,见到了当今著名诗人潘乐乐先生和马春女史,我们一起拜谒了米芾的宝晋斋。米芾经常和苏东坡唱和,他的书法与二王以假乱真,据说中秋贴就是米芾伪造的。我们重点来欣赏一下米芾的《蜀素帖》和《多景楼诗帖》,这两个帖子的诗都是他自己写的诗。
米芾《蜀素帖》(一)
蜀素帖释文(一)
《拟古》
青松劲挺姿,凌霄耻屈盘。种种出枝叶,牵连上松端。秋花起绛烟,旖旎云锦殷。
不羞不自立,舒光射丸丸。柏见吐子效,鹤疑缩颈还。青松元无华,安得保岁寒。
龟鹤年寿齐,羽介所讬殊。种种是灵物,相得忘形躯。鹤有冲霄心,龟厌曳尾居。
以竹两附口,相将上云衢。报汝慎勿语,一语堕泥涂。
《吴江垂虹亭作》
断云一片洞庭帆,玉破鲈鱼金破柑。好作新诗继桑苎,垂虹秋色满东南。
泛泛五湖霜气清,漫漫不辨水天形。何须织女支机石,且戏常娥称客星。 时为湖州之行。
《入境寄集贤林舍人》
扬帆载月远相过,佳气葱葱听诵歌。路不拾遗知政肃,野多滞穗是时和。
天分秋暑资吟兴,晴献溪山入醉哦。便捉蟾蜍共研墨,彩笺书尽翦江波。
《重九会郡楼》
山清气爽九秋天,黄菊红茱满泛船。千里结言宁有后,群贤毕至猥居前。
杜郎闭客今焉是,谢守风流古所传。独把秋英缘底事,老来情味向诗偏。
米芾《蜀素帖》(二)
蜀素帖释文(二)
《和林公岘山之作》
皎皎中天月,团团径千里。震泽乃一水,所占已过二。娑罗即岘山,谬云形大地。地惟东吴偏,山水古佳丽。中有皎皎人,琼衣玉为珥。位维列仙长,学与千年对。幽掺久独处,迢迢愿招类。金飔带秋威,欻逐云檣至。朝隮舆驭飙,暮返光浮袂。云盲有风驱,蟾餮有刀利。亭亭太阴宫,无乃瞻星气。兴深夷险一,理洞轩裳伪。粉粉夸俗劳,坦坦忘怀易。浩浩将我行,蠢蠢须公起。
《送王焕之彦舟》
集英春殿鸣梢歇。神武天临光下澈。鸿胪初唱第一声,白面王郎年十八。神武乐育天下造,不使敲抨使传道。衣锦东南第一州,棘璧湖山两清照。襄阳野老渔竿客,不爱纷华爱泉石。相逢不约约无逆,舆握古书同岸帻。淫朋嬖党初相慕,濯发洒心求易虑。翩翩辽鹤云中侣,士苴尪鴟那一顾。邇来器业何深至,湛湛具区无底沚。可怜一点终不易,枉驾殷勤寻漫仕。漫仕平生四方走,多与英才并肩肘。少有俳辞能骂鬼,老学鸱夷漫存口。一官聊具三径资,取捨殊途莫迴首。
元佑戊辰九月廿三日。溪堂米黻记。
米芾《蜀素帖》(三)
贴米芾《多景楼诗帖》
米芾《多景楼诗帖》释文
华胥兜率梦曾游,天下江山第一楼。冉冉明廷万灵入,迢迢溟海六鳌愁。指分坱圠方舆露,顶矗昭回列纬浮。衲子来时多泛钵,汉星归未觉经牛。云移怒翼搏千里,气霁刚风御九秋。康乐平生追壮观(古玩切,去声),未知席上极沧洲。多景楼。禅师有建楼之意。故书。
有许多书法界爱好行书的朋友临过多景楼诗帖,从中汲取营养。我的一位书法家朋友张切易,中国榜书第一人,就是临米而有所得者,学米而自成一家。另外,我所熟识的书家刘玉鼎先生,也师承王(羲之)米(芾)诸派,并形成个人独特的风格。
元代书法代表:赵孟頫、鲜于枢
下面我们看看元代书法,两个人赵孟頫和鲜于枢。历史上两个动乱时期,五胡乱华时期(南北朝);还有一个由宋向元过渡的时候,在这个时期诞生了书法家赵孟頫。楷书中的颜柳欧赵的“赵”,就是赵孟頫。
赵一改宋朝帖学不求真迹之风,主张严守古法,一丝不苟,推动了复古潮流,使沉寂多时的书法艺术界重显活力,因此有人把他比作“上下五百年,纵横两万里,未有与之敌者。”其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赋》等。然而当时的书法艺术终难成气候,元朝的书法艺术并未得到多大的发展。再加上赵为宋朝皇室宗亲,是为贰臣,故虽然赵体妩媚俊秀,但后世多不推崇。除了赵,还有一位大家鲜于枢。鲜于大赵8岁,但官职轻微,他在书法和诗词曲方面也有成就。鲜于的草书对后世也有影响。下面贴几幅赵孟頫的字。这几幅是古代的“老干体”,是应皇上要求写的赞颂天下太平、皇上圣明的曲子。
赵孟頫《应制曲子》
下面讲讲鲜于枢《韩愈石鼓文诗帖》
鲜于枢《韩愈石鼓文诗帖》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蒐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雨淋日灸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呵。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斫断生蛟鼍。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忆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称元和。故人从军在右辅,为我度量掘臼科。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大厦深檐与盖覆,经历久远期无佗。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婀。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安能以此尚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
鲜于枢的传世书法作品约有四十件,多为行草书,且以墨迹为主。他的书法由唐人书法入手,再上溯二王。他功力扎实,善悬腕作字,喜用狼毫,中锋用笔,强调骨力。草书学怀素并能自出新意,笔法纵肆,气魄恢宏。明代王世桢云 :“鲜于博学,负材气,貌伟而髯,类河朔伧父。余见其行草,往往以骨力胜,而乏姿态,略如其人,以故声称渐不敌赵吴兴。”
明人传世诗帖
明朝的皇帝多爱书法,规定凡朝廷诏敕都要让擅长书法者抄写,凡能为朝廷写内制、外制者可得官职。当时流行于馆阁及科举考场的“馆阁体”,虽方正光洁但拘谨刻板,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但说起明朝诗书,不得不提及“江南四大才子”——唐寅、文徵明、祝枝山和徐祯卿。其中,唐寅、文徵明和祝枝山在书法上也颇有建树。我们这里主要谈一下唐和文。
唐寅
唐寅(1470—1523),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史,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别号。吴县人。出身商人家庭。自幼聪明伶俐,20馀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衰败,在好友祝允明的规劝下潜心读书。29岁参加应天府乡试,得中第一名“解元”。30岁赴京会试,因考场舞弊案坐罪入狱,后被斥为小吏。此后遂绝意进取,以卖画为生。晚年生活困顿,54岁即病逝。唐寅曾作《落花诗三十首》,今人仍有步韵之作。唐氏书法多取法赵孟頫,俏丽圆融,惟缺骨峻之风。
唐寅《为许君题诗二首》
文徵明
文徵明(1470—1559),原名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为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文徵明曾学文于吴宽,学书法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生平九次参加乡试均不中。嘉靖二年(1523年),以岁贡生参加吏部考试,被授予翰林院待诏之职。嘉靖五年(1526年),文徵明辞官归乡,专事创作。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二月二十,文徵明去世,享年九十。其弟子私谥贞献。
文徵明在书法方面取得的成就在当时几乎是无与伦比的。各体皆工,艺术成就最高的是小楷。时有“小楷名动海内”之誉。他的小楷清劲秀雅,“深得智永笔法”。早期多受赵孟頫的影响,体态略扁,起笔比较尖细。中后期的小楷作品带有欧阳询的影子。《前后赤壁赋》则是文徵明楷书的另一种风貌,更多地取法王羲之楷书笔意。这类作品,楷书端正方整、秀雅和劲、一丝不苟。
文徵明落花诗卷
文徵明《落花诗卷》
王铎——被忽视的大师
明末清初诗书画大家,王铎(1592—1652),生于河南孟津。天启二年(1622年),考中进士,入选庶吉士,历任太子左谕德、太子右庶子、太子詹事、南京礼部尚书。朱由崧弘光政权建立时,出任东阁大学士。顺治元年(1644年),随钱谦益投降清朝,授礼部尚书、弘文院学士、太子少保。顺治九年病逝。葬于河南巩义县洛河边,谥号文安。王铎工正、行、草书,得力于钟繇、二王、颜真卿、米芾,笔力雄健,长于布局。有北宋大家之风。当时书坛流行董其昌书风,王铎则提倡取法高古,于时风中另树一帜。我的好友、书画家刘志勇先生,其书法风格深受王铎的影响,写得苍劲雄浑。
在书法上王铎是一位各体皆能、风格多样的书法全才。无论是伟岸遒劲的大楷、高古朴厚的小楷,还是恣意癫狂的行草,独步晚明书坛。降清后八、九年时间,书风更趋成熟老辣,其狂草技法已臻化境。书法成了其“贰臣”的心理矛盾和落寞情怀的排遣,故作品已失去崇祯朝的扛鼎之力和奋发之气,而转为理性和孤冷。在国内书坛,由于其为贰臣,故一直被冷落,王铎的书名乃由于日本书法界的介绍和推崇,转而为国内书界重新重视和评价。王铎诗书俱精,尤擅律诗,传世墨迹亦多为自作诗文。下面我们看一下王铎早中晚期的几幅作品。
王铎《如何诗轴》
王铎《如何》诗轴
几处为安土,如何宴此生,乡人迷故宅,残垒对空城。风暗群熊斗,天高野雉鸣。相怜淇石水,潆绕有馀情。如何一首。丙戌秋仲,王铎。(1626年作)
王铎《行草诗轴》
王铎行书条幅
春江不可渡,二月已风涛。舟楫欹斜疾,鱼龙偃卧高。
渚花张素锦,汀草乱青袍。戏问垂纶客,悠悠见汝曹。
己卯夏月为鹤翁词丈。王铎。(1639年作)
王铎《喜友人联艇之作》
王铎《喜友人联艇之作》
乘桡殊不愠,目注有新闻。同弄江心月,闲看海尾云。
沟塍难播种,颠沛易离群。傥与诸𤟤伍,茵粮为尔分。
喜友人联艇之作辛卯二月初十王铎(1651年作)
王铎《赠二弟诗轴》
王铎赠二弟诗轴
嫉尔无拘束,凌虚得远游。废城侵病色,战地傍离忧。溪冷朱砂贱,天高白雁秋。中州戎垒盛,回忆仲宣楼。送友人南行旧作,辛卯二月书,王铎与二弟镛。收藏家室,勿示佗客。(佗客)多不好书画也。(1651年书)
题诗钤印狂魔——乾隆帝
这里专门要说一下乾隆帝爱心觉罗·弘历。乾隆爷号称十全老人,没有什么他不擅长的。乾隆爷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为历代帝王之最。作品质量不能说很差,大都中规中矩,远超如今在报章发表诗词的各位老干部们。除了全国各地名胜到处题诗,这位爷还有个嗜好:在前人的书画名帖上题诗留念。有时候一幅名帖或者一幅名画,看一遍做了题跋,以后再看还会再写一遍题跋,只要灵感来了,总要抒法一下自己的感想。有的传世名帖尺幅不够,这也难不倒乾隆,再装裱一遍,导致很多字画被乾隆弄到好几米之长。另外乾隆爷也是个钤印狂魔,所有他看过的帖子,每看一次他都要盖上印章,所以我送他“狗皮膏药”的雅号。凡是宫廷所藏之帖,几乎没有他不染指的。在前面提到的颜真卿祭姪文稿上,乾隆爷题道:
乾隆《题祭姪文稿》
贼臣不救孤城陷,卵覆巢倾受酷残。
承彼国多忠烈士,知他民鲜凿耕安。
祈天永命奈何忽,制治保邦所以难。
独恨尔时作君者,深宫歌舞自寻欢。
此诗颇有“天子爱民”之意。从风格上说,我觉得聂绀弩先生的诗,就可能吸收了乾隆爷的营养。
乾隆《题蜀素帖》
在米芾《蜀素帖》前,乾隆题道:
犹看蜀素存米老,幸逭郁攸献晋卿。堪与渔村为合璧,似争兰畹擅连城。书虽涉放原归整,辞固云颠颇具英。磬折香光非谬誉,谓狮捉象是精评。
此作如果参加《论蜀素帖》诗词大赛,说不定也能拿个三等奖。
乾隆《小楷释文》
清朝及民国书法
清初学帖之风虽然仍旧盛行,但馆阁体独步天下,书法造诣处于止步不前的状态。到清中晚期,大兴碑学,许多书法家碑帖并习,参以己意,写出了个人风格,篆、隶、行、楷等诸体书法艺术都得到空前的发展,还发展了与书法艺术紧密结合的篆刻艺术。一幅书法作品加上开头的起首章和结尾的名号章,黑色的书法加红色印章的点缀,显得更加美观,这也是书法艺术的特殊成就之一。民国及今人作书法作品,其钤印章法多沿袭清人。清朝中后期代表人物有何绍基、康有为、吴昌硕等。至民国旧朝,郁达夫、鲁迅等人旧体诗及书法亦颇有功底。即使是新月诗派的徐志摩,旧体诗和书法也写得不错。
何绍基书“自作诗”扇面
释文:
风定云收雨(乍)晴,月光如水十分清。流萤带润浑无力,鸣柝绵宵正有声。独坐不知零露重,闲愁时共夜凉生。录旧作以为武臣同年兄正之。道州何绍基。
何绍基此书以篆隶为底蕴,用笔方中见圆,精力内含,遒劲舒和,意态超然,可谓拙中见巧,飘逸脱俗。
不过,蒲松龄写过一首七律,亦录如下:
风定云收雨乍晴,月光如水十分清。流萤带润浑无力,鸣柝悬宵正有声。
独立不知零露重,闲愁时共夜凉生。抚桐四顾谁同赏,拈得新诗负手行。
看来二人得打官司了。何绍基出生时,蒲松龄已作古。估计老何赢不了这个文字官司了。
蒲松龄《自作诗帖》
蒲松龄自作诗帖
释文:
风定云收雨乍晴,月光如水十分清。流萤带润浑无力,鸣柝悬宵正有声。独立不知零露重,闲愁时共夜凉生。抚桐四顾谁同赏,拈得新诗负手行。
城西散步小饮
秋来意不适,扶醉度青林。客燕留残影,栖鸦亦好音。不才人共弃,多恨病常侵。指点流云外,斜阳塔影沉。
聊斋诗誊录呈蓬仙老社长清政 留仙蒲松龄
蒲松龄书法,亦不脱前人窠臼,写得从容自然,错落有致,颇有文气。
康有为《自作庭荫高梧诗一首中堂》
释文:
庭荫高梧方梦觉,几摊大藏读楞伽。吾生自有安心法,所遇皆欣即是家。
清水君以己亥遇于加拿大之温高华。今廿四年矣。今与吾婿罗昌同为总领事,于星架坡托吾女同璧索书,康有为。壬戌闰五月廿七日。
康氏在书法上崇碑学。他于光绪十五年所著的《广艺舟双楫》从理论上全面地系统地总结碑学的一部著作,提出“尊碑”之说,大力推崇汉魏六朝碑学,对碑派书法的兴盛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这幅作品作于1922年,字以粗线为基调,转折以圆转为主,长锋羊毫所发挥出的特有的粗茁、浑重和厚实效果在作品中有很好的体现。至于线条张扬带出结构的动荡,否定四平八稳的创作,也是清代碑学的总体特征表现。
徐志摩《深秋杂咏》
徐志摩《深秋杂咏》
释文:
斜阳傍钓船,秋色满江天。
仿佛吾家近,沙村落雁边。
山深岚气寒,高斋掩窗坐。
林间踏叶声,知有樵人过。
深秋杂咏一首为景珩先生两正。
志摩。
徐志摩的字,于字里行间透着儒雅从容,也颇可玩味。诗也写得不错。
当代诗书
当代,随着诗词、书法与取仕的剥离,诗家和书家亦各自成为特殊的职业,多数书家以抄写前人名作和伟人诗词为业;“主流”诗人经营所谓“现代诗”,古典诗词渐成式微之势。在中央“复兴传统文化”的号召下,一批真正爱好传统诗词的各位学习者,师法前贤,使我们的诗坛真正重新走向复兴。尤其是网络诗坛,社团林立,异彩纷呈。无论是宗晋、宗唐、宗宋,还是宗清,都是坚守传统,反对狗屁不通的所谓“创新”。而书家们也尝试除了抄录前人名作,也在自创诗词。如天津书法家协会的唐云来主席,其诗词也是可圈可点。
唐云来隶书《临江仙》
但书家中真正善诗词者则是凤毛麟角。总体来说,书法家们虽然在书艺上各有千秋,但不得不遗憾地说,多数书法家在诗词创作方面是失败的。书法大师满天飞,但真正浸润于古典诗词营养中的人还是太少。上面贴出的几个书家的作品,可以佐证我此言不虚。还有一些所谓江湖大师,打着书法的幌子,利用大众在诗书知识上的欠缺,向众人兜售恶俗的东西。
吴金水先生诗书
释文:
色如羊酪味如莼,王济今朝伴陆云。盐井自生天下卤,豆花尤念蜀南芬。清真在骨无多士,交谊忘年有数君。为把芳醪佐佳贶,答诗千里带馀醺。
自贡王先生远寄豆花蘸水,长句以谢。金水。
金水先生是当今诗家,其草书手札信手拈来,收放自如,一气呵成,深得二王及张旭笔意。
王蛰堪先生诗书
释文:
踏莎行
月半圆时,酒还斟处。窗云飘下相思句。鹅毛千里足堪珍,分甘翻惹离怀苦。
惜别深杯,推心醉语。朅来几度风兼雨。灯花重幻荔枝红,吟魂又逐灯花去。
石斋远惠岭南红薯并赋此调见怀,感愧不置,次韵奉报并谢陶邓二君。蛰堪。
蛰堪先生书法,深得东坡神韵。
抱犊山人诗书习作
以上是关于诗词和书法这个题目下的一点个人小体会。由于个人才疏学浅,难免挂一漏万,有些古代碑帖,如魏晋时期的墓志铭和宗教碑堞,因与诗词无关,就略去了。有些古代诗书皆佳的名家,如董其昌、八大山人、扬州八怪等,没有提及。不当之处还望诸同仁批评指正。再一次感谢圭峰讲堂对我的信任和鼓励。
谢谢大家!
编辑团队
总 编 辑:刘荣成
特邀顾问:唐破虏 金水 梦烟霏 尘色 渔樵子 木樨 庄绍英 刘荣旗 莫非 半夏 湘墨 顾青翎 抱犊山人 东园 半缘君 王永江
编 辑: 木樨 林竑斌
策划成员:刘琼鑫 刘钦辉 刘荣明 林明峰 刘清 林 刘荣宁 刘祖培
校 对:城外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