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宋“将军”张弘范一家的命运,忽必烈的野心和元帝国的最终瓦解

1279年,张弘范所率领的元军于崖山彻底击溃宋军的最后部队,宋亡,张弘范意气风发,勒石记功: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时间来到明代,由于张弘范本身是汉人,人们为了讽刺张弘范,在其勒石处前加一“宋”字,这段碑文变成“宋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一个“宋”所达到的讽刺效果非同一般。

重用汉人,忽必烈的野心

张弘范不会想到他死后的数百年后人们会对于其灭宋一事有如此之大的争议,他甚至连自己子孙会经历怎样的命运都不会想到,在忽必烈的重用下,张弘范确实有理由不断冲锋陷阵。

在打败阿里不哥成为蒙古帝国的大汗后,忽必烈需要从新考虑一下自己的战略了,此时的蒙古帝国已经征服了太大的领土,而以游牧思维治理国家的蒙古人似乎还没有准备好如何应付这么大的疆域,即使聪明如忽必烈也难以保证牢牢掌控如此之大的一片疆域。而对南宋的征服让忽必烈有了新的选择。

蒙古帝国可以说将游牧民族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这种优势在攻城略地显示的尤为明显,但在治理被征服的地区时,如仍然以游牧民族的思维去治理显然是一种效率极低的治理方式。而随着农耕文明的顶峰——南宋被忽必烈征服,在选择哪种治理方式上,忽必烈需要作出选择。

换做其他人可能只能在二者中取其一了,或把南宋作为一个普通的被征服领地,或效仿北魏孝文帝全面汉化。但忽必烈并没有彻底倒向哪一边,他在尝试一种整合游牧和农耕两种文明的治理方式。

忽必烈将元的都城定于大都(今日之北京),大都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统治者十分看重的北方重镇,春秋战国时的燕国既定都北京,而且还是被灭之金国的首都,在有如此中原文化底蕴的城市定都体现了忽必烈积极拥抱农耕文明的野心,不仅如此,忽必烈重用汉人,张弘范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人,最后一次攻打南宋时,忽必烈任张弘范为大将军,连张弘范自己都惊讶道:竟让我一个汉人统率蒙古人。这里需要说一句,张弘范是金国的汉人,出生时金国已经被蒙古所灭,网上说张弘范是汉奸的说法,有些冤枉他。

张弘范

定都大都可以看出忽必烈有心拉拢汉人,并有心利用农耕文明,但是,忽必烈的对于自己蒙古大汗的身份同样在乎,甚至更加在乎,他依旧要把蒙古草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于是忽必烈找了个大都夏季炎热的借口,立上都为夏都。上都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其实上都之纬度并未比大都高出多少,上都的夏季也绝不会比大都凉爽很多,忽必烈如是做无非是想向蒙古帝国各方势力证明:自己依旧是蒙古大汗,依旧是个蒙古人。

大都上都距离不过200余公里

忽必烈的新选择

从某种意义上讲,半壁江山的宋帝国已经做到了农耕文明所能达到的极致。尽管只有半壁江山,两宋时期,中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达到大唐的2倍,人口规模、经济水平、工艺等方面都超过大唐,当然,由于失去了大量驯养战马的河套地区及幽云十六州,军事非大宋之所长。

而蒙古帝国的崛起则是由于其将游牧文明发展到了极致。灭宋之后,游牧与农耕文明的最高水平都掌握在忽必烈手中了。

忽必烈的以大都宣誓对于农耕汉族的正统领导,以上都宣誓对于游牧蒙古族的核心控制,并以原宋地经济优势去维护其蒙古大汗的地位,在蒙古铁骑去捍卫他华夏大地上的农耕汉人统治的合法性。

忽必烈的努力有了一定的成果:由于张弘范等汉人得到重要在忽必烈麾下担任要职,也使得汉人的一些观念对蒙古人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君臣观念,汉人礼节等都一定程度的影响着蒙古人;当然,影响是相互的,蒙古人的观念也或多或少的影响汉人,蒙古人对儒家观念强调较少,客观上弱化了儒家礼法对于汉人的约束,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繁文缛节,蒙古人的尚武精神也影响着汉人的观念,但讽刺的是,这种影响最终造就了朱元璋等一大批能征善战的汉人,这些汉人成为推翻元朝统治的决定性力量。

如果说宋的哪一个有点被蒙古人建立元代继承的最好,答案应该是发达的商业,由于而蒙古帝国征服区域人种复杂,而蒙古又是一个善于征服却不善于统治的民族,能驱使这些不同民族间进行交流的唯有商业,唯有贸易,而蒙古统治者没有儒家传统的“轻商”观念,使得各民族间的商业往来得以畅通进行。

但尽管如此,我们必须承认,这种交流大多依旧停留在形式上,以蒙古为首的游牧文明与原宋地为首的农耕文明交流其实并不深入和彻底,两种文明中的人尽管在一个帝国的统治下,还是大体按照他们原来的生活方式生活,或者说他们依旧是在忽必烈大汗统治下的两种不同的人。

两京之下暗藏危机,张弘范子孙惨死,分歧最终撕毁整个帝国

奔走于大都和上都之间的忽必烈勉强维持着游牧与农耕的平衡,但这种平衡能够维系完全是因为忽必烈这个强人,强人善于发挥两种文明的优势,而当强人远去,这种统治方式也会遭到两种文明的弊端的同时反噬。而大都和上都这两个都城的设计恰恰就是促进分歧形成的助推器。

1328年,这场大都与上都之间必然会出现的斗争终于爆发,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兵逝后,大都方面立元武宗之子图帖木儿为帝,而上都方面则立年仅9岁的皇太子阿剌吉八为皇帝,两都间终于兵戎相见。

拥立天顺帝阿剌吉八的上都一方首先发难,从东、西、北三个方向进攻大都,大都外围的战局一度对于上都方有利,在长城紫荆关一带,大都军被击溃,但上都军并未能扩大战果,支持文宗图帖木儿的大都方逐渐站稳脚跟,并反攻上都,1月后,上都城破,小皇帝阿剌吉八不知所踪,大都方最终夺得政权。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蒙古人内部的帝位争夺战中,张弘范的5个孙子,意外成为了替罪羊,当时大都军于紫荆关战败,溃军于保定地区抢劫,被张弘范之孙张景武所率领的地方武装打死百余人,这本是场无可非议的正当防卫,如果上都方最终获胜或许还会嘉奖张景武,但是最终取得胜利的是大都一方,大都方参知政事也先捏随即发兵保定,张景武及张弘范的其他四孙均被杀。所以网上流传甚广的朱元璋杀张弘范后人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因为朱元璋夺天下时,张弘范已经没有后人了。

这次大都与上都之争不过是元朝统治者之间争斗的开始,在元朝本不长久的统治期间,这样的争斗不断上演,讽刺的是,忽必烈希望取蒙古与汉族双方的优势为己用的构想最终在元末演化为取双方之缺点而害己,元末,统治者们将横征暴敛发展到了极致,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向百姓征税,元初蒙古人税目简单的优势荡然无存,而伴随着苛税蒙古人却逐渐失去了战斗血性却不断丧失,以至于面对元末农民起义几乎毫无办法。

1358年,农民起义军红巾军攻陷上都,随后焚城,这座忽必烈为了维系自己与蒙古之间联系的城市消失于火光之中。

而另一方,原本被认为软弱的南方汉人却异常剽悍,南方起义军朱元璋和陈友谅无论谁赢都能轻松打败北方的元军在当时已经成为全国的共识。识趣的元顺帝也确实没有抵抗而放弃大都,因铁木真、忽必烈等强人而崛起的蒙古帝国,最终因强人不在而走向衰落。

朱元璋画像

此后,蒙古人依旧以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在蒙古草原上,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之间的融合也并未再取得太大进展。直到工业文明从海上而来,两种文明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才真正改变,那是几百年后的事了。

(0)

相关推荐

  • 孟珙拼死救下一人,46年后,这个人的儿子亲手将南宋埋葬

    [本文由蜀山笔侠独家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有时候,无意中可能做好事,也有可能做坏事,谁知道呢?如果知道结局或许就不会做了,又或者,想做而又不一定能做到,这就叫命运. 孟珙大家都知道吧 ...

  • 曾经灭宋的张弘范,墓地凄凉。定兴河内张柔的家族墓,踪迹已全无

    前段时间我曾经发过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了位于满城区的张柔墓的现状.原本以为张柔墓的情况已经算是很惨了,殊不知,他儿子张弘范的墓更加的凄凉. 张柔墓 张柔,河北定兴县河内村人.张柔的墓在满城,但他的家族墓 ...

  • 元朝汝南王张柔家族墓(灭宋元凶张弘范父亲与兄弟墓)

    张柔家族墓 距河北满城约7.5公里,位于大册营乡岗头村西杏树林中.目前有张柔及其子张宏略.张宏规3座墓,墓地依山傍水,背依伏岭,前绕沙河.墓前原有石马.石羊.石虎.石狮及文臣武将等,现多数已残,埋进土 ...

  • 历史故事——被后世骂为汉奸的灭宋元将张弘范

    公元1279年,元朝将领张弘范在崖山一战,彻底灭亡了南宋政权,志得意满的张弘范在崖山之阳,勒石纪功,在一块大石上留下"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这引起遗民以及后世的谩骂,骂他是汉 ...

  • 霍现俊‖元代易州张弘范的诗文创作

    张弘范(1238--1280),字仲畴,人称张九元帅.易州定兴(今河北省定兴县)人.幼以郝经为师,能诗歌,善马槊.中统初授御用局总管,后改行军总管.至元元年(1264)为顺天路管民总管,次年移守大名. ...

  • 定兴元镇国上将军张弘范墓

    X 张柔的第九子,镇国将军张弘范死后没有在满城岗头村附葬其父,而是葬在了定兴老家河内村.2010年3月我曾到河内村寻访过此墓,并在写张柔墓的博文中贴了几张当时拍的图片.今天再专门写这篇博文记录此墓,第 ...

  • 张弘范墓志

    X 张弘范墓志早年于河北定兴县出土,初置易县清真寺内,后移入清真寺隔壁回民小学.1984年3月由易县博物馆收藏.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四月一日立.李谦撰文书丹,李处巽篆盖.石匠秦德刊刻. 墓志为 ...

  • 张弘范 张世杰

    张弘范 张世杰,这二人算是同一时期的将领,并且在年少时期曾经跟随过张柔,而张弘范正是张柔的第九个儿子.那么张弘范与张世杰有什么关系呢? 张弘范画像 张世杰,历史上没有对其生辰有过多记载,只知道他的祖籍 ...

  • 张千载何许人也,为什么要陪着文天祥当俘虏坐牢房?|张千载|南宋|宋端宗|伯颜|张弘范|文天祥

    文/赵心放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 文天祥丹心照汗青,深受历代世人钦佩.张千载离乡背井,数年一直跟随照料当了俘虏的他,知晓者可能寥若晨星吧?笔者在此聊聊文天祥和张千载. (一)文天祥临危 ...

  • 张弘范词27首

    张弘范(1238年-1280年),字仲畴,易州定兴人,元朝初期重要将领,名将张柔第九子,曾参加过襄阳之战,后跟随元帅伯颜南下攻打南宋,是忽必烈灭宋之战的主要指挥者,曾击败南宋将领文天祥与张世杰,官居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