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氏宗祠:传承宗祖文脉
江西省南丰县紫霄镇藕塘唐氏宗祠,现存两幢。左为唐氏宗祠,右为响祠。祠堂里祭祖,应严格遵照以下仪式进行。
一、唐氏宗祠(明代建筑):敞开心扉,对天对话
1.唐氏宗祠,坐东向西,占地面积1000平方,建筑面积610平方米,房屋宽18.1米,进深34米,分上中下三开间。正厅高8.56米,寝厅高6.3米。规模之大,为多次加建改造修建(详见平面结构图,2017年12月绘,但这种结构不是原貌,故要拆除目前的戏台,恢复明代风格)。
2.宗祠古戏台:根据“笙歌满庭芳:江西古戏台旅游”(2009年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图书)记载:碑文载祠堂与戏台同时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祠堂坐东朝西,是一栋三厢进的建筑。戏台设在进门处的下厢,与上厢神坛相对,中部是观剧庭院,庭院与天井相间。
戏台是全木结构,面宽18米,两根大柱将台面平均分为三部分,各宽6米,两旁是左右场,左场为乐队用,右场隔有小间,作服装、道具、化妆间,左右场为固定建筑。两柱间是戏台的表演区,由六根活动矮柱和数块活动台板架设而成。平时撤去台板与矮柱和数块台板作进出祠堂祭神通道,演戏时临时架设,台板与左右场齐平榫接,形成一个宽6米、深6米,高出地面1.7米的中心表演区。
戏台呈单面开放式。祠堂门墙即为戏台后屏,利用两侧的棂星门作后台相间的上下场门,后台架于大门的石阶上。全部构件十分精确,拼接处严丝合缝。台顶有一八角形藻井,顶部绘有八卦图。戏台梁柱和板壁漆以朱底,有各式龙凤花卉彩绘。台前隔着天井是观戏庭院,可容纳200人。本地村民组建的戏班逢时登台,外地戏班也常来演出。现已废。
二、响祠(明清建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响祠,位于江西南丰县紫霄镇藕塘村(又称唐妃村),坐北朝南面,建筑面积268平方米,房屋进深为20.6米,宽13米,厅高7米。正门上悬“响祠”二字牌匾,为济南书法家马建华手书。两侧有“人生天地,共秉正气”楹联,为四川书法家赵鹏程手书,联意指“人在天地之间,要活得一身正气,这样才不枉此生”。西侧门上方,可以辨认出“饵膳燕华堂”五个字。“饵膳”意为饮食(唐崔融 《嵩山启母庙碑》:鼎俎则麟胎凤卵,烝蕙燃蓂;饵膳则木蜜金膏,玉浆琼酒);“燕华”指燕雀相贺吉语;“堂”指正房,高大的房子。
响祠,乃江西唐氏第二世祖世衍公后裔、淮公第十二代鲤公房孙唐训书(字兰芳,例授登仕郎,复补修职郎),始建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200多年后遭破坏倒塌,后由其子孙建宅。值得注意的是村中古宅多为坐东向西朝向,为何此宅为坐北向南呢?第一个是村中祠堂不够用,1958年村民响应先祖号召,自发捐宅、捐款扩建而得名响祠,旨在传承文脉、笃宗族、和族党、修宗谱、不忘本。第二个是唐妃故居原来是坐东朝西的方向,后因其殉葬,寓意不好,村民特别把门改成坐北向南的方位,以求平安。
20世纪60年代,村民在祠堂吃“大锅饭”,至今保留着“社员之家”四个大字,还有红色标语,但难以辨认。80年代厨房倒塌。90年代村民在响祠内放电影。鉴于祠堂经历坎坷,凝聚着唐氏族人十几代人的心血,修缮有利于彰显唐氏族人抱团办事、传承宗祠文脉。在2019年,经藕塘唐妃村理事会同意修复本祠,村民们踊跃捐款。这笔资金被用于重建厨房,拆建改造戏台墙壁,重凿7个窗户,确保光线充足。如今,修缮后的响祠主要用于村镇集会、宴请宾客,以及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在厅堂正面上悬“仁寿可风”匾额一方。匾上款:民国壬戌十一年(1922年)仲冬月一日浣吉旦敬颁,众仙临坛飞鸾送明翁寿诞赠。匾下款:彭明宗顿拜感谢。匾额长258厘米,宽75厘米,材质为杉木。墙壁上挂的为现代匾额与工艺品。
戏台于2020年1月22日完成两根中柱,左柱高3.2米,柱尾部直径26厘米,宽大扁平,象征男性;右柱高3.5米,柱尾部直径24厘米,高挑修长,象征女性。两棵杉木为村民黄水贵栽种于1998年,生长19年后,即2017年春季,在一个闪电雷鸣的日子,两棵树不幸双双遭雷击,树叶枯黄,却坚强地活了一年。在闪电击中的一年中,两棵树生长速度特别快,并于2018年完全枯死。随后,经过他妻子的同意下,两棵树被用作戏台中柱。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恢复了古宅文化后,唐妃村又添上了一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