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诗苑】张治国‖抒情诗意境、含蓄是什么?如何具体营造?(诗论)

【编者按】有人说写诗的天赋,不是谁都可以写的。尽管如此,即使你有天赋如果你不去开发,相信也不会写出好的作品。相反,即使没有写诗的天赋,如果你勤奋好学也会写出一篇不错的诗篇。请大家欣赏张治国老师关于诗歌创作的论述。

抒情诗意境是什么?
我们读着一首好的抒情诗,心里总不会是平平静静的,一无波澜的,却是和诗人起着共鸣;为诗人洋溢的感情激动着兴奋着,为诗中强烈的气氛包围着和熏陶着,为高尚而丰富的情操感化着充实着。诗中的浓郁的意境把读者你我他引到诗人创造的那一个艺术世界中去:那里面一切都那么熟识,因为那是现实生活本质地存在着的;那里面一切又那么智慧和新颖,因为那是诗人通过形象具体感受,创造出来的独特的艺术境界。读者从这个艺术世界中,认识和了解诗人的独特和独特风格,更深地认识和了解了生活,得到思想感情的提高,得到美的感受。于是我们读抒情诗,首先感觉到了诗的意境问题。
现实生活和艺术作品,中间间隔着认识生活、艺术地真实却反映生活的过程。现实生活和艺术作品的关系,一方面是那么密切和明朗,艺术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另一方面又那么复杂和奥巧,艺术作品不是现实生活简单的复制,更不是作者主观意识的外化,却是通过象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复杂的具体形象、不同的艺术个性、不同的风格,更真实、更典型、更集中、更强烈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即是通过和依赖典型化了的个别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的。这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一面;艺术创作过程的另一面是,各种艺术形式在艺术表现方式上存在着各种差异,有着各自的特点。如看小说、看电视剧,总有广阔的画面,各种典型人物,按照生活本身的规律和逻辑发展着的故事情节。而诗和词曲不同,主要借助提炼了艺术形象所表达的强烈感情来显露的,也就是“形象、气氛、感情”三者溶合一起,构成了抒情诗的艺术意境。
抒情诗的创作过程,就是诗人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强烈丰富的感受,反映生活本质的过程。现实生活和抒情诗之间,存在着意境创造的过程,也就是典型形象、典型感受提炼概括的过程。
抒情诗的含蓄是什么?

文学形象,概括了丰富的、深厚的生活内容,而且具有很大很广的内涵,它远比简单的概念包含的东西为多。从这个意义上说,形象大于思想。比如,《儒林外史》里写到土财主严监生临死,一连三天伸着两个指头不肯咽气。一家人乱哄哄地猜测,有说是尚有两个亲人没有会到,有说是还有两笔藏银未交代,有的说还有两处田产没办妥交割手续……他的爱妾赵氏却说:“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灯草一挑开,这个土财主头一点,手一垂,便断气了。任凭你骂他“吝啬”、“一钱如命”、“守财奴”等等,都不如这个形象包含的内容多。这就是形象大于思想。在抒情诗里,我们看到,诗人总是通过为数不多的、有代表意义的具体形象,来表达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的。不但抒情诗如此,其它艺术作品都如此。象这样通过少数形象反映深厚内容,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便是含蓄!
含蓄的诗,读完之后不是一览无余,而是余味不尽,耐人深思。
含蓄总是和丰富、深厚相联系着的,总是和单薄、浅陋对立着的。好诗总是具有深厚的内容和意义,具有巨大的感染力量,具有令人深思寻味的魅力,从而扩大读者的视野,提升读者的精神,美化读者的感情。这里谈的最简单、最“浅露”,当然是指当推概的口号式的诗了,它没有艺术形象,思想理念是赤裸裸的;这样的诗,缺乏形象、构思、意境和魅力,不能动人,没有含蓄。……因此说,只有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才有获得含蓄的可能。含蓄是和形象分不开的。
杜甫的为人传诵的《春望》是含蓄的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自己可以分析这首十分含蓄的诗。
再如陈然烈士的《我的自白书》,每一个字都是从坚强的心灵中流露出来的,十分明朗和平易,没有晦涩难懂的地方,是十分动人和含蓄的。它塑造了一个真正的英雄形象。全诗是: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
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
我不需要什么自由,
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对着死亡我敞声大笑,
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由,
高唱葬歌埋葬蒋家王朝。
这诗与许多老干体、政协体喊口号诗的不同,是因为里面概括了巨大的生活内容,令人深思和回味。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和触及革命者高洁的灵魂、内心活动、英雄气概!使我们受到启发和教育,对爱与憎,有了更深的感受……该写明的都写了,该说出的都说了,可是读了最后一句,诗句完了含意没有完,却是引导读者更多联想、更多体会和更多感受的不起点。这是含蓄。
含蓄与畅朗平易不矛盾。作品的畅朗平易,是艺术表现方法和风格问题,诗歌含蓄不已,是概括不概括深厚的生活内容的问题,两者不是一回事,不能混淆。
含蓄是引起人们联想、深思和回味的力量与因素。好诗总是含蓄的;当然,每首诗含蓄的深浅程度各有差异。
浅薄、干瘪的诗。缺乏吸引读者的力量,缺乏令人回味的余地,读来索然无味,不能发人深思。这就是没有含蓄。
如何具体营造抒情诗意境呢?

抒情诗的意境,只不过是生活内容、生活气氛集中了的、概括了的反映。当然,这个反映是通过了诗人的具体感受的。下面引用毛主席的《请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傅往苍龙?
这首词通过有限的、富有特征意义的具体形象,体现了无限的、宽阔的生活内容。读后立刻置身于豪情壮志的艺术氛围中了,感受到了奔放的情感、开阔的胸怀、高洁的气质和宏伟的气魄。短短的八句,寥寥四十六字,可数的而且很是平常的形象:高天、淡云、南飞雁、红旗、山峰……何以构成了这么一幅壮美画面?何以构成这样富有感染力量的意境?何以概括了万里长征的磅礴气势?于是,我们要来追索一下,《六盘山》是怎样构成这个“意境”的!“……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队,长征是播种机……”于是诗人要提炼、要概括、要选择和要创作那最能传达他当时内心感受、当时生活面貌的形象,创造出抒情诗的意境来。浓密的云层,从来令人想到阴霾而低矮的天空,感到灰暗的色彩,沉重和忧郁的气氛。但是,高天淡云的形象,却叫我们感到开朗、壮阔和晴朗的气息。
词里一开头两句,不但表现了时值深秋的时间,同时强烈地表现了空间观念:高高的天头,飘动着缕缕的、秋天常见的洁白云片,蓝天白云的色彩感已经十分鲜明,这种形象立刻使我们置身于空旷的、高阔的、开朗的境界之中;南去的雁群掠过六盘山之巅,诗人久久地凝望着,直到雁群消失在南方的天空,这样又把深远辽阔的感觉带给了我们。于是,高阔、深远、开朗对我们不复是抽象的概念,而成为可以具体触摸的气氛了。就这么两句词,告诉了我们时间,又使我们有了立体的感觉。难道这些都仅是在写景?不是的!它展示了以下几种意义:一方面这种写景写出了具体的生活画面,描写了险峻高耸的六盘山;一方面出了诗人的胸襟和气魄,写出了红军长征壮阔的气势;一方面表达了耐人寻味的含蓄力量,“望断南飞雁”一句就是这样。读到“望断南飞雁”,我们联想和感受了多少东西:雁群畏寒南去了,但是红军为了祖国和民族的生存,却吃尽千辛万苦,越过千山万水,迢忍两万里由南到北,适成一个鲜明的对比,于是读到“不到长城非好汉”时就十分自然;其次,看到雁群飞临万山之上,从红军走过的道路上空南去,万里长征的道路多么艰险,沿途有多少困难和危险,有多少高山急流,有多少次敌人的追击……不在赏析下去,前后八句,浑成一体,豪迈乐观,终于构成了浓郁的意境,概括了红军长征的生活气氛和革命气势。
这首词,文字简单,没有雕刻痕迹,一气哈成,却包含不少内容,这又是学诗学词的典范。
通过词了解,诗人举笔作诗,应在具体环境中的具体感受,与众不同,富有创造性,将字句反映在不就一般的意境里。

作者简介

张治国,出生于成都,随后迁回自贡至今。务过农、做过工,经过商,从过政。从小爱好诗歌,时有纸刋发表。近年来参加网络写作参赛,获得土茅赛杯一、二等奖和其他赛大奖。现在多参与诗群写作和管理,其中在滨城诗社副社长、群管,受到诗友和同仁的好评。另还自办五个诗社,吸收一千五百多位诗友,参与绝律词写作,出过多期诗刋。

5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