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瓷 I-单色红釉
本期进入开始请你欣赏国家博物馆藏的清代瓷器。国博清瓷精品多,基本囊括清代各朝的代表品种,是教科书式的收藏,很适合喜欢瓷器的同学系统学习。
今天第一期,我们先从中国人最喜欢的红色开始,欣赏清代单色红釉瓷器。希望大家都红红火火!
中国瓷器从诞生开始一直在追求红色,无奈红的呈色技术非常难掌握,因此从瓷器诞生到烧出红色,期间大约经历了1000年(技术在宋代初创)。
真正红釉技术成熟在元代,自认为天之骄子的蒙古族崇尚白色、蓝色和红色,分别象征,蓝天、白云、红日(或者火),因此元代的红色瓷器真的是非常漂亮!
元代被朱元璋给灭了之后,明太祖也喜欢红色,人家姓“朱”嘛~因此他老人家的洪武一朝官窑中最多也是红色,无奈创业刚刚成功,百废待兴,家底很薄,而烧瓷器真是相当花钱,因此洪武的釉里红虽是一代名品,无奈真正红得纯正的很少,多数远看都像灰色。
随着国家步入正轨,红色瓷器的水平也不断提高,到了永乐一朝,红釉已经是红的通透,鲜红如血(动脉血)。而永乐之后的宣德,同样够红,但红色红得凝重,所以宣德红釉又叫“牛血红”,红色沉着,下次去吃火锅可以点个牛血观察一下。因此,永宣红釉终于让红色瓷器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备受后世追捧。
之后的几百年,红釉又开始走下坡路,我档案制度的薄弱,到了清代早期,永宣红釉的技术已经失传了。
康熙大帝登极之后,国家重新焕发朝气,反映在瓷器上,康熙帝首创景德镇“督窑官”制度,从中央选派官员赴景德镇专门负责瓷器烧造。而其中出了位创新型人才,郎廷极。此人是技术流。经过他不懈努力,终于重新烧出质量直逼“宣德红釉”的郎窑红!
清代 康熙
郎窑红釉观音尊
国家博物馆藏
质量好到什么程度呢?好到郎窑的红釉作品骗过了康熙的孙子乾隆,乾隆在看到一件郎窑红后非常高兴,认为这一定是宣德的红釉,为此赋诗一首(他实在是很喜欢写诗),“数典宣窑斯最古,谁知皇祐德尤崇”。
郎窑红因此名垂后世,后来的瓷器收藏者针对郎窑的特点编了一个顺口溜:“脱口,垂足,郎不流”描述到位准确。
脱口
由于施釉很厚,入窑高温导致釉水往下流淌,口沿露出了白胎,是为“脱口”。
如牛血般的红
垂足、郎不流
底部边缘釉汁流垂凝聚,近于黑红色。为了流釉不过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侧刮出一个二层台,阻挡流釉淌下来,是为“郞不流”,这是郎窑红瓷器制作过程中一个独特的技法。
清代 康熙
郎窑红釉观音尊 (仰视)
国家博物馆藏
最后强调一点,虽然郎窑红模仿宣德红釉极其逼真,从外观看很难分辨,但实际的红釉配方和烧造技术确完全不同,这真是督窑官郎廷极的过人之处了,他的创新,真是那种无中生有的创新,结果还让人看不出来。实在是太低调了......
清代 康熙
豇(Jiang)豆红太白尊
国家博物馆藏
这件东西同样大名鼎鼎!康熙豇豆红釉太白尊。豇豆红也是康熙朝创造的一种釉色,红中带些绿色小点,斑斑驳驳,的确像极了豇豆。你细看会发现胎上还有暗刻的花纹,含蓄文雅。
太白尊的造型仿的是酒缸,所以和酒仙李白拉上了关系。其实际的用途是文房用品,存水,用于研墨,放在书案上。瓷器中的文房一般都比较精细,品级也高。
豇豆红用的是含铜的秞料呈色,特别讲究火候,稍微过火就无法呈现完美的红。但有趣的是,一旦窑内出现不同的氛围,也可能呈现出绿色,康熙时的工匠已经纯熟的掌握了铜釉的呈色技术,让完美的红和本来是缺陷的绿综合在一起,反而形成独特的美感。
豇豆红可以算是昙花一现,技术到雍正居然就没落了,不知是技术失传了还是雍正不喜欢。存量少,东西精,等级很高,非常珍贵。
此处请横屏欣赏
清代 雍正
胭脂红釉盘
国家博物馆藏
郎窑红和豇豆红在康熙朝达到了巅峰,到了雍正开始没落,代之而崛起的是非常柔美的胭脂红,这可能和四爷极强的个性和独特的审美有关,不喜欢直白的大红、鲜红,喜欢柔婉的颜色。你观察雍正朝瓷器很容易看出这个倾向。他很有点少女心......
胭脂红又称“胭脂水”就是形容这种红色像是胭脂溶在水中的感觉。自古多少风流人物、将相王侯都挡不住这一抹淡红的诱惑~
胭脂红釉同样创烧于康熙期间,是用含有黄金的秞料烧造出来的。和大红的郎窑红命运不同,它在雍正期间发扬光大,达到了巅峰。
大凡胭脂红釉的器物都不大,以杯盘碗碟为主,器物外罩釉彩,里边则是白釉,都是薄胎,薄到可以透过碗底看到底款!胭脂红釉存世极少,非常珍贵!
从红釉开始,下期我们继续介绍清代的单色釉瓷器,单色釉以一抹亮色勾人心魄,相信你会喜欢!
祝周末愉快!
***
国家博物馆藏瓷系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