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得气探析
得气是组织对针刺操作的反应,这种反应在中医来说叫“得气”,它的另外一个名称叫做“针感”;它既有医者手底下的感觉,又有患者自身的感觉。患者的感觉是组织对针刺操作的反应的自我体验:酸、沉、胀、麻,这是属于感觉的一种。医生的感觉是针与针刺部位组织之间的交互作用,通过这个交互作用,医者可以体会到针刺到了什么层次?触及到了什么组织?
针灸诊疗中一直强调的是针刺穴位,但是如何来体现你是扎穴位?《灵枢》里面提到: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这句话体现了腧穴的特性,所以怎么能够保证你扎的是穴位?针刺手下的感觉是调节神气,而不是扎到皮肉筋骨脉上,这个就是要从针感上来区别和体会(是空松的感觉、缠绕的感觉、还是坚硬的感觉)。
《标幽赋》云:气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不管是闲处幽堂,还是鱼吞钩饵,针下都不是刺到实质性东西的反应和感觉,扎到肌腱、骨头、血管上都不是正常的感觉(除非为了治疗需要,刻意针刺到肌腱、骨膜等部位,这个另当别论,但是感觉也不是尖锐性的疼痛等感觉,还是有“得气”感,)。患者自身感受的过程中,经气的传导和神经的传导是两码事,循经感传的速度要远远慢于神经的传导速度,所以扎在神经上麻木、放射的感觉和得气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前面强调针感,酸、麻、胀和痛?有什么区别?如果是痛可见于胀痛和酸痛,而它们都有一个共性,胀痛、酸痛、沉、麻这些感觉都是一个“钝性”的感觉,而非刺激性、伤害性的刺痛、剧痛等不适感。
所以这里强调针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感受针尖触及到了那些组织?又或者伤及到了那些组织?针扎进去是不是顺的?是不是闲处幽堂的?
什么叫幽堂?幽堂有四壁,而非四野,是有边界的。不是你扎任何地方都没有区别,幽堂的作用就标示了你只有往这个方向、这个角度去进行针刺;这种情况下针具对局部组织的伤及是最少的,以最小的损伤来达到最大的治疗效应。
所以,诊疗过程中强调针感可以指导针刺操作、取穴以及整个诊疗过程;不是单纯的期待针感,如果你期待针感,可能扎进去你就不知道自己触及到什么组织、你碰到什么东西了,这样就不符合腧穴的特性。
针刺腧穴不是说扎到神气游行出入之地,而是走它的间隙,气就像水流一样,是避实就虚的,所以我们强调针感,就要符合得气的要求,那么这个针才是扎对的。所以你扎这根针是不是扎对了,是不是通过络脉把这个效应传达到经脉,传导到相应的脏腑、组织、结构,针感是很重要的一项。
所以,取穴准不准,操作得当不得当,就要通过针感来反馈,不是想象的得气了就一定效果好;浅层可以得气、中层可以得气、深层可以得气,但是病位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层次,病灶扩散多大范围,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针刺效应会不会循经传导要通过针感来反馈。
如果病灶在筋骨层次,在浅层得气就没有多大作用,至少是疗效欠佳。那么针刺的深度、方向、角度需要用什么来指导?针需要扎到相应的层次、深度怎么来调控它?这个就靠针感来调控,在没有得气的时候针能不能循空导隙,能不能闲处幽堂,你不要东碰西碰的,就像从井里面提水一样,针尖相当于你系桶的地方,水桶在井壁上想把水取上来这个是不现实的,你要循着井壁的方向来顺进去这个才可以实现,你的桶才能够到达水体,才能够把水取上来。
所以针感不是简单的酸沉胀麻,为什么有些针感维持时间长,有些维持时间短,为什么有些明显得气了效应还出不来,所以你到底是在什么层次得气,得的什么气?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具体到所谓的针感判断预后;针灸讲究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你调动的资源够不够;如果是病重,但是药轻,患者需要2的量,你只给了1的量,那么绝对会影响疗效的。针灸调动气血,当你调无可调、气血不充盛、脉道不滑利、可调动的资源太少,就会影响到正邪交争的结果。所以有时候患者不容易得气,针刺进去之后就像扎豆腐似的,这个时候需要怎么做,怎么来加强针感?
如果局部组织是一个松弛的状态,那么可以稍微的增强它的刺激,可以使用搓针的手法来催气,如果局部组织是处于紧张、痉挛、紧缩状态的话就不能够针感太强,这个时候越刺激越痉挛,聚集的气就散不开。局部组织如果是痉挛的状态的话就是气机阻滞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只能够是给一个轻柔的刺激,并且远端腧穴针刺要重刺激,你要引经散气,如果局部是空软的那么局部可以适当的加强一些刺激。
所以得气不是一定强或者弱就好,就像临床常见的面瘫初期要浅刺、少刺、轻刺激为什么?因为面神经处于一种损伤的状态,如果刺激过重就会加重神经的传导,加重神经的负荷,就会加重它的损伤,但是再浅刺激不代表你不追求针感,有针感和强刺激弱刺激是两个概念。
所以得气、针感的强弱和我们的强刺激和弱刺激不是一个道理,有些时候是等同的,有些时候不是等同的,不管刺激是强是弱,得气总是没有错的。只不过是不能过强罢了,有时候针刺过程中得气即止,往往针刺面部的时候喜欢搓一下,因为面部皮肉浅薄,要维持它的针感。所以面部的轻刺激、少刺激、浅刺激都要掌握一个度,不能够加重它的负担,针扎下去才能起到相应的效应并且不产生相反的作用。
所以,强调针感是强调针刺的有效性、准确性、目的明确性,这根针下去是什么目的,想调节那一个层次、范围、区域,不靠针感想起效这个不现实。
得气、针感的调控体现医者的功力和水平,不是单纯的这个人扎得浅,那个人扎的深,这个人针感强,那个人针感弱;需要灵活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来应用,真正的为医者自身服务。用它来指导你的诊断、治疗以及整个的诊疗活动,这个才是对得气的准确的认识和运用。
在操作的过程中是不是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践,理论指导实践;所以有时候扎了都不敢保证有效,没效也不知道为什么。医者应该从哪方面来加强和提高,不能空有一个架势,没有把内涵的东西弄清楚。
皮、肉、筋、骨、脉,还有虚实之间的一个互补的过程,其实临床上常常说滞针,实际上就是肌肉纤维缠绕在针身,针体可以把肌肉带动起来;针灸在于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不管怎样,能达到调动、调和气血的目的,能解决疾病的致病因素,能促进疾病的异常情况的转归,那就可以了。可以用这个方法,也可以用另外的方法,都可以解决问题;只不过说的是当这个方法疗效不明显的时候可以使用另外一个方法。
因此,只要看透了它的本质,其它的只是一个形式;所以当你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你所见都是对的;对错都是有一个标准来评判的,你这个标准越贴近于实际,你判别对错的结果越贴近于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