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在郭安仁老师与吴振中校长率领下大沟中学教师阵容 || 作者 杨海川
屏阳师表系列之九(附后记)
——七十年代大沟中学在革委会主任郭安仁老师与校长吴振中老师率领下的教师总阵容作者 ‖ 杨海川
杨海川在唐关(通渭碧玉关)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屏阳师表系列之八——记七十年代大沟中学农业基础课刘振琪老师》《屏阳师表系列之七——记七十年代中期大沟中学原副校长刘振亚老师》《1920年海原大地震中的会宁大沟灾情记略》《屏阳师表系列之六——记原大沟中学体育课周尚礼老师》《屏阳师表系列之五——记原大沟中学语文课武止戈老师》《屏阳师表系列之四——记原大沟中学语文课王泰华老师》《屏阳师表系列之三——记原大沟中学建校元老王善治老师》《屏阳师表系列之二——记原大沟中学语文老师李炳宸》《屏阳师表系列之一——记原大沟中学崔炳华老师》《会宁县陈祥同志工作事迹——省报里的老实圪塔“陈喇叭”》《建国初大沟抗美援朝等为国征战人员事略》《接骨(下)》《接骨(中)》《接骨(上)》《老兵传奇(二十一)》《老兵传奇(二十)》《老兵传奇(十九)》《老兵传奇(十八)》《老兵传奇(十七)》《老兵传奇(十六)》《老兵传奇(十五)》《老兵传奇(十四)》《老兵传奇(十三)》《老兵传奇(十二)》《老兵传奇(十一)》《老兵传奇(十)》《老兵传奇(九)》《老兵传奇(八)》《 老兵传奇(七)》《老兵传奇(六)》《老兵传奇(五)》《老兵传奇(四)》《老兵传奇(三)》《老兵传奇(二)》《老兵传奇(一)》
二排左数:田兴川,吴老师,马俊章,王保全,郑克敏,任梓,李炳宸,吴振中,王善治,崔秉华,刘振亚,曹虎,杨可祥,王常治。
三排左一:王世福。
二排左数:王常治,王立新,闫师傅(学生灶),宿耀江,李老师(体育),杨可祥,周尚礼,王善治,崔秉华,曹虎,吴敬宗,王泰华,王世福。
革委会主任 郭安仁
郭安仁,会宁郭城驿人,毕业于西北师大中文专业。1970年9月调大沟中学任革委会主任(相当于后来的校长)。
当时的大沟中学条件还十分落后。住宿,照明,取暖是当时最大的难点,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就在当地社队劳力的帮助下,箍了西边一排小窑供老师们住宿兼办公室。王善治,马俊章,吴敬宗,刘振亚,曹虎等老师都在这排窑洞中住过。学校北墙东边一排窑洞是学生宿舍。
当年照明用的是煤油灯盏,后老师学生统一用罩子灯,增加了亮度,并且,学生们的帽舌不再有灯盏火苗烧透的豁子。用灯盏照明看书写字,好多学生帽舌上烧开一个三角口子,只好上个补丁。
冬天取暖,教室和宿舍都用铁皮炉,为了省煤,用煤沫黄土和泥,做成小煤球和煤砖,晒干加用。木柴有学校修剪下的树枝,如果不够用时,学生们从家里带上生火。
郭老师,一米八九的个头,二八分头,国字脸,胡鬓常刮得青灰,面容自带威严,课余常背着手在校园里检查,学生凛然!冬天里,两只手在身后互插袖筒,灰色的四兜中山装宽和洁净,身体笔直自然,只这身胚,令人想起古代推选部落首领,后朝选帅时往往有身若魁梧,立地八尺有余的说法,也有一定依据,顶天立地者,可以率众佑人!这时代的学校里云集的老师们都是些见高识远的良师,只有这样的校长才可以率领他们!
郭老师进入学生宿舍查看学生的食宿寒暖时,学生才能看到他和睦的笑容。那时候的学生条件都十分艰苦。有的宿舍或教室炉子冒烟,郭老师当场要求清理烟筒,然后在放学时全校师生的集合场上向大家讲求,一定要注意冬季用炉安全,炉子的安全主要不是火,而是煤烟,特别是看不见的烟(CO)更是危险非常!要勤清炉筒,留风口,宿舍更要注意,师生共同重视!
多少年间,偌大的学校在煤烟及其他安全上没有什么问题。我们三年级班只有一个在炉子前面坐着的同学烤着了后襟,火辣辣感觉一来,立时脱个光背子,棉祆地上一摊,一顿猛趟,方得平安。讲台上讲语文的路生贵老师,不但没批评,还表扬该生动作麻利,有雷霆施救之气慨!有了危机,不必请示,下手不可迟疑!(路老师,后文仍有叙述)。第二日上课来,那学生后襟上多一块碗大的补丁,嗬嗬!是这学生夏天的帽顶子!
英雄花放漫天红
郭老师带的是高中的语文课。其中讲毛主席《卜算子 · 咏梅》让学生记忆犹新。
恰巧讲这首词是一个雪天。
大雪隆冬!
一夜的落雪四山封闭。
窗外仍是雪朵扬扬,教室里炉火通红,空气中弥漫着一丝糜面馍馍烤焦的香味,那是同学们课间在炉盘上烤吃早餐的味道,更有年节不远了,这个冬藏的时令格外安逸而祥和!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犹有花枝俏!”
郭老师朗读完这首词,讲了词的意境与诗情的联络,把梅花的俏与坚强的形象分析得活灵活现,拟人法的表达,仿佛让人看到一个忍得寒雪之苦而美丽的女性。
“寒梅数点,送君以一季阳春!冰崖百丈,悠然一抹梅红。毛主席暗用对比之法去描写红梅,这种意境,这种大手笔的写法,通过这首词完全可以领会得到!宋代大诗人陆游也写过梅花,清韵有加,而大气慨远非此词可比!
那么,这气慨一词,关联词的主旨,需要重点领会。日月更递,寒暑易节,年至冬至时令,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是最冷季节。古代阴阳理论中属于至阴之时。冬至一过,杜甫诗云:“冬至阳生春又来,”是说冬至一阳生,渐渐地,春天就要来了!在这萧杀的严冬里,万花凋零,唯有这梅花仍然包含着阳春的消息,立于寒雪之中,向人间报告新生的力量!虽然她单薄娇脆,但她的韧性几达万物难敌的状态!这又是不是某些特定状况下人的某种精神的体现?……”
郭老师的语文课就是这样引人入胜!他又话锋一转道:
“那么,从这首词的描写上,我们是不是可以学习一种写作方法呢?大家可以设想,万山丛中一点红的画意与一张纯红纸相比,哪个更富于诗情呢?答案是明确的,这样,我们在写作中一定要注意写大背景……”
郭老师讲课总是将知识和技能一同联讲出来,同学们收获就更大了。
郭安仁任革委会主任的1970年9月至1974年8月四年间,学校组织起文艺宣传队,组织学校文艺晚会,开展过学校体育比赛,大沟中学包括高中,初中,小学三部组成。这所新学校的各种教学与组织活动都完全正规化,为以后吴振中任校长时期进一步良好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郭安仁老师不愧是大沟中学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校领导,学子心目中威严而又慈祥的师长!大沟人民不会忘记他!
吴振中校长
吴振中,字天辰,号忘忧斋主。会宁韩集人。生于1940年。甘肃师大中文系毕业。1974年9月至1984年8月在大沟中学担任校长。长期代授高中各级政治课。
高中政治课主要讲“辩证唯物主义”。做为哲学范围的政治课,正如书法学中讲的:入手易者最难,而入手难者则易(是讲楷书与草书难易之言)。哲学课语言平白,可这道理就很难被我们稚嫩的头脑所深刻理解,甚至比古文《中山狼传》难上许多倍!而吴老师给我们这样讲: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而这个规律又是能够被人们所认识的。人类在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取得收获与胜利,首先建立在对于物质世界运动规律的认识基础上,制定相应正确的方式方法通过不懈努力而最后取得成功。
如果同学们难以理解,那么,你从第一个分句:世界是物质的这个判断中,进行反向求证,即找出一个不是物质的东西,如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确实找不出来,那么你就己经理解了!”
哦哦!全班没一个人能找出来,有个学生斗胆说:“梦”,老师微笑说:“别出心裁。对,它也是世间存在,但它的确不是物质,它是什么呢?”老师回身在黑板上书写俩字:“意识”。并说:“意识的根源仍然是物质,它来自于人的大脑,大脑则是物质的!其二,物质世界的存在与认知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关系是辨证唯物主义第二个重要议题。后面的课程中我们仍要做重点讲论……”
就在吴老师这样的讲解启发中,我们一点一点理解到其中的道理,随着年龄增长,终于明白那才是真理!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热闹一日的学校已沉入了静夜的休眠,吴校长刚刚进入梦乡,突然,窗边一阵轻轻的疾敲“笃笃笃!笃笃笃!”接着依稀听见一个微弱的声音传来,“老吴!老吴!快!救救他……儿子种圻,他,他不行了……”
吴老师倏一下惊起身来,随手一件棉袄套上身开了门,只见窗台边拄着双手挣扎站立的是隔壁的李炳宸老师!“怎么了?老李!怎么回事?你怎么了?”
李老师显然是尽了最大力气报告了险情,他再也无力多说原委了:“可能烟……烟……种,种圻,不说话……了……”
眼前的李老师已无力支撑了,宿舍还有李老师的儿子种圻更加严重!吴校长立即奔到了西边的宿舍门上,堂堂堂一阵急敲“老郑!老郑!快起来!李老师爷俩叫烟打了!快!”
郑克敏老师连忙出来扶住李老师时,吴老师已冲进李老师的屋子点上灯,将门窗大开。这才看到李种圻软软地滩在床边,脸色刮白,一只光胳膊垂在床沿上!李老师挣扎到门口已经老泪纵横:“快,想办法,救孩子,别管我!”,还往前扑着挖着,他心里焦急,这孩子他好歹没叫喘,天呀!这么点人人子,千万不敢……唉!我这命呐……!。郑老师又扶又拉着李老师安慰道“老李,老李,你别急,一会就醒了,你要撑劲,看吴老师已经下手了!……”
这时,吴老师已将李种圻在床边放正,右手拇指掐着人中穴,左手掐着种圻右手的合谷穴,大声地呼叫:“种圻!种圻!种圻!”
郑老师搀着李老师要他先在椅上坐下倒些水喝,可老先生心焦如焚,额上冒着汗粒,两手颤栗着挣到床前帮喊种圻的名字,可他失去了往日清亮的声音,嗓里带着无力的沙音。这位远近闻名的古典文学的大学者,在这儿子垂危的生死一刻,挣扎出一种惊人的力量,额头汗流不止,双手挖着儿子的脚腕,只能喊出“种圻”俩字的韵母,一把老泪,声嘶力竭!人们在生命跟前是多么的脆弱,一个父亲为儿子夺回性命时的焦铄的确是可歌可泣的,高个子郑老师看得泪水盈眶,挤在吴老师跟前用两只大手在种圻胸前一边压一边大声命令似地喊叫“种圻!你回来!快回来!你要听话!”
在三位老师急切的营救之下,种圻终于微微张了一下眼皮,眼里无力无光,但他很争气,在这些慈详的前辈与恩师面前终于返航了,他回来了!他很英勇,他没有辜负一个父亲,和这些杰出的老师,和这所热烈的学校对他的挽留,就象小英雄雨来一样,他没有死,过了重重的芦苇荡,他终于游回来了!
……
这次三位老师长的寒夜大营救,为我们全省最优良的西北师大附中保住了一位杰出的政治老师!师大毕业后,种圻自己改名“仲奇”当了老师,成绩卓著,桃李满天下!
……
这次历险后第二天早晨,吴校长立即召开教师会议,强调了使用煤炉的安全要求和措施。他想起郭安仁给他特别交代过这一点,这么大的学校,老师同学好几百人,在这点上要万无一失,一定要重视,安全措施一定要到位,一定要落实到师生每一个人身上!这比强调学习还要重要!事件后,李老师说他在炉旁放过一盆清水用以吸纳毒气,这次可能毒太大而失灵了!针对文科老师们的这些没有科学根据的认识,要求化学老师们科普这些安全知识,让全校师生科学防范煤烟中毒。这次经历后,吴老师真正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之重!他潜心研究在一个大的教育机构中,安全,生活,纪律,教学等等方面中全部的细节要求!细节决定成败,一个管理者,必须有全方位的担当!事无巨细,容不得丝毫的疏忽!大沟十年校长的历炼,让吴振中老师成为会宁教育上一代杰出的教育家,是一段不可或缺的经历!这片封闭山乡与会宁教育竟有着这样一段奇特的关联。
在吴振中校长全方位严谨管理学校的措施落实当中,十年间使大沟中学的教学安全质量大幅提升。在他后来调入会宁一中任校长时,更是在教学与管理经验有了丰富积累的基础上,大刀阔斧地实施他独特的教育方略,发扬“三苦精神”,与李兰图任校长的会宁二中,郭安仁任校长的郭城中学(现三中),崔秉华老师任校长的会宁四中,一同为会宁教育立下了汗马功劳!会宁成了全国闻名的“状元县”!他亲自制定了许多教学与管理制度,并严格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成绩斐然!1982年,吴振中被评为县教育先进工作者,1988年荣获白银市体育传统学校优秀领导称号,1989年获省“优秀园丁”奖,1990年被评为特级教师,1994年被评白银市优秀校长。他的事迹被收入《中国特级教师词典》《中国当代教育名人传略》《中国当代知名学者词典》等辞书中广为传颂。
吴振中校长还在书法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早在1981年,为大沟戏剧舞台写过“大沟剧场”四个字,五字对联:“丝竹浸润土,歌舞见风情”。舞台已于2007年拆建,那些工匠们用水泥做成的凸形行书红字,伴随了屏阳文艺二十多年的丝竹锣鼓!一并保留在大沟人民的记忆中。
吴老师在书法上,先以《曹全碑》为帖,此帖为汉隶,以隶入手,上可以习篆,下可以入楷,延及行草。且曹全碑在隶书中多为名家首选,其收放之法,尽揽各书之妙,后又习《张迁碑》,多一些方笔力道,在吴老师作品中明显以曹全碑风格偏多!(此论仅仅为自己学习时的个人心得或认识,择自本人书法笔记,万不可以此为论!谨致!)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数字,起笔为隶法藏锋,曹全碑的圆笔明显。收笔有成竹之气,且有行书的劲疾,收笔为驻,颇见功力。在篆书中由笔法的变化而增加了与内容相附的气势。如由纯中锋的铁线篆而书,则没有这样的效果。在结字上:中宫紧收,绵密若团花旺开!展笔疏朗,生生若燕尾掠枝!
吴老师书篆书《道德经》局部:纯中锋铁线篆的笔法。气定神闲,不疾不徐,收放有度。这种定力,在现代喧嚣的城市里,的确不易达到这种境界。(当然,此篆中仍有些不易觉察的楷书笔意。)
吴振中书法我们以欣赏角度于此共享,作为会宁著名书法家的作品,本人实不敢妄加评论,唯恐贻笑大方。
人们说,吴振中是会宁的教育家,书法家,说得很对。但我们觉得他永远是我们的老师,一个不懂的问题,他会给我们讲得很清楚,直让我们弄懂为止!
吴振中和弟弟吴世中,吴玉中探讨执笔法。
李晗华
李晗华:七十年代大沟中学高中政治老师。1975年春,给我们讲过一节“林彪在辽沈战役中的问题” (这和武止戈老师给我们讲“评水浒”一样是由学校安排的一节临时课)。一上讲台,直接讲辽沈战役前的国共军事形势: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1946年6月26日,国共和谈失败,国民党军队向华北解放军阵地猛烈开炮!
时局的转变快得象风车在摇!
直至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前,国共军队在中原及各大战场展开了一系列会战,在陕北战场和山东战场上,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战略上和战役上的重大胜利,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转变。在东北战场上,经过剿匪及一系列战斗,东北野战军将国民党守军死死压制在长春,沈阳和锦州三座孤城之中!
鉴于东北的工业地位与天下粮仓的战略意义,结合全国战略形势,毛主席与中央军委决定首先发起辽沈战役,彻底解决东北国民党守军!
中国现代史上,国共争雄是台大戏!什么是决战?同学们,简单说就是赌命搏生死!如果是两个人,双方立下生死文书,咱们开始兑命!”
李老师把大战役讲得这样形象,同学们听得大气也不出一声。
“这就是战前形势!下面看辽沈战役的具体过程!”
李老师右臂有过伤损,他左手拿起粉笔,在黑板上一挥而就,画出一个标准的中国界图,黄河长江一标,在黄河大几字撇笔转锋下方不远处标一红点,然后向正上方打一箭头,标一个北字。他指着这个红点说:
“同学们,这就是中国大地上我们的位置,向上是正北,向右是正东,东北就在右上这个位置。”
他又画出东三省分区,画上大兴安岭,画上辽西走廊,山海关,锦州,沈阳,长春几个城关,在锦州东部海滨画上营口,再画上北宁线(北京至沈阳的铁路,经天津,塘沽,山海关,锦西,锦州,穿行于辽西走廊)。
他用清亮的嗓音讲道:“毛主席中央军委当时的决战部署是,命令林彪率东北野战军迅速南下北宁线,拿下锦州要地,封闭蒋军于东北,加以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取关门打狗之势,这在全国战略布局上都有重大意义!”
老师用了转折“然而,林彪还在打长春还是打锦州上迟疑不决,中央三令五申,并且将先打长春的不利明确指出:如卫立煌的长春守敌兵力雄厚不易速决,锦州范汉杰集团或北援,战役势必绵延时日,若南撤,则有清军入关之势,祸延平津,影响大局!封关是第一要务,虽有长途奔袭之艰劳,却为奇兵出胜,大出卫、廖(耀湘)范之臆,胜算多多!何故迟延战机!”
李老师拿着竹制的教鞭,在图上指点讲解,极象一位军机参谋在向指战员们讲解战役动态与部署。
“20天之后林彪才同意南下,与锦州的国民党陆海空立体防御展开大决战,锦州防卫土崩瓦解,东北剿共副总司令范汉杰被擒,实现了“关门”的战略意图!长春曾泽生率军起义。在历时52天的战斗中,彻底清除了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只一小股敌军由营口登船入海,逃到台湾。而这一股敌军的脱逃,远在西北坡的毛主席与军委早有指示电令林彪,注意切断敌人海上逃跑路线,重点是营口港!然而,林彪却疏于防范,致使部分敌军成为漏网之鱼!”
“总之,辽沈战役的极大胜利,将人民解放军力量扩大到三百万,蒋军则下降到二百八十万,为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的全面胜利,做到了首战告捷的重大表率作用!”
这次课应主讲林彪的问题,而李老师却讲了一场战役,林彪的三点失误也在这个大背景中讲到了。我们想,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呢还是辽沈大战确有什么难点呢?后来,范汉杰被擒后问林彪:是谁制定的这千里奔袭的战略计划?林彪说:是我们的统帅!范将军五体投地:神一样的军机思想,我辈虽败犹荣!林彪对自己的“慎战”思维无形中进行了反思……
李老师让我们第一次看到了中国地图,并辩识了方位,第一次接触了革命战争历史。为以后了解中国革命史,以及了解毛主席军事思想开启了兴趣之门。他用左手画图,用左手指点讲解两軍对垒一决雌雄的战争大势,那情景至今栩栩如生!
杨茂东
杨茂东老师是大沟村阳路社人。当年大沟中学小学部民办老师。给我们上珠算课。讲课扎实认真,“三变九”“九变九”“凤凰双展翅”等算盘上的数形艺术,至今我们还能演算出来。
王应成
王应成老师是大沟村南山社人。大沟中学小学部民办老师。我们作文课的启蒙人。第一节作文课,将我们三年级全班同学带到学校后边山坡上,将闹钟挂在杏树上,围一圈同学,给我们讲《珍宝岛》。说当年苏联在东北边境滋事,我军于夜晚潜伏于黑瞎子岛,一夜被雪深埋,第二天天明苏军来犯,进入包围圈被我军全歼的故事。要我们写成作文。其时是杏花初开的暖春,我们听一个三九寒雪夜的故事,印象很深,特别是穿得笨熊一样的苏军挺搞笑,我的作文写得象童话。被老师贴在学校墙上,让同学们看。这以后的作文就有兴趣了。
我们的大小楷毛笔字也是从王老师带课开始,王老师题仿格,我没有白纸本拓摹,麻纸本只能看着写,可能对看帖也有一定培养。
王老师还是大沟中学普通话教学最早的老师。比我们低一些的几个年级,如王娟、伏秀芳、王丽娟、田彩霞等同学普通话都讲得很好,系列文中王泰华老师组织的《长征组歌》男女声朗颂,都有王应成普通话教学的基础功底而取得很大成功。
王应成老师多才多艺,手风琴教习音乐课,也是远近有名的秦腔导演(他在陕西易俗社进修过秦腔导演艺术)。《红灯记》《杜鹃山》至传统戏《十五贯》《生死牌》数十本戏剧,都是王老师导演。后来在九十年代《屏阳文艺大纪实》中有一章《乡野艺术家》,专叙王应成老师对地方文艺的艺术贡献。
王应成导演的 屏阳文艺戏剧《孙安动本》剧照。旦角:李银花,孙安:王应成。
路生贵
路生贵老师是大沟村东街人。复员军人。在部队拉运森林木材时腰部受伤。从部队回乡后,在大沟中学小学部教课,给我们代四年级语文。
路老师的母亲曾作为人民代表去北京开代表大会,见到了毛主席,这在远近群众中十分难得。我四岁跟母亲去生产队队址开会,从糊墙的报纸上认出了“共产党,毛主席”几个字,老人家高兴地奖我一只毛主席纪念章和袖珍本“老三篇”,至今记忆犹新!
路老师由于腰疾,除了板书,大多时候坐在讲桌前讲课。印象最深的是《小英雄雨来》一课。抗日战争的紧张气氛又夹杂着儿童式的浪漫,印象很美,那还乡河,芦花荡,清脆的枪声,一颗挂在西天的温和的老太阳……老师讲述得极有趣味,雨来课本里“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第一次让我们感受了朴素的祖国多么的伟大!”。
路老师的板胡、二胡拉得很专业。在部队宣传队做伴奏。他还教我们“拉歌赛”,这是当年部队文艺的一种特色形式。一首歌分两部或三个声部,差拍开唱(即二声部在一声部的第二拍开唱,三声部在二声部的第二拍开唱)在结束句时,一声部多唱后两拍,二声部多唱后一拍,三声部完整结束,这样,三个声部最后一拍完成了统一。如果分段落调换声部演唱,那可极容易唱乱,并且,哪个声部的气力足,声音大,就把别的声部自然并吞了!拉歌赛十分热闹,往往唱得人晕头转向,声部一失,只有跟了大流唱。《打靶归来》《大生产》《地道战》是我们拉歌赛的主选歌曲。
路老师的钢笔字、毛笔字写得很好。在庄间红白事上写联记薄,我常给他打下手,自然间执笔就多了,磨一块大方砖蘸水写,虽然还没涉及原帖,但执笔上是一种很好的练习。
路老师的儿子路杰,在少年时期,和王军红是我们“屏阳文艺晚会”上的节目主持人,朝气蓬勃,口齿清丽,是艺术上的好苗子。近悉获得硕士学位,前程似锦!
这都和路老师的教导有方密切相关。
曹 虎
曹虎,兰州人。七十年代于大沟中学高中部任数学老师。
曹老师性格乐观开朗,一登讲台课堂气氛立即热烈起来,他总是带着一脸的欢乐,一口兰州话把个实艮艮的老实话讲得又俏皮又逗人笑。讲数学课讲究“温故而知新”,前面温习上节内容,后边讲新课,这样对加强记忆,强化思维很有好处!
曹老师又是学校的文艺骨干。红歌舞蹈跳得潇洒倜傥。由他导演的《毛主席的光辉》《北京的金山上》等等舞蹈和其他丰富的文艺节目,由学校文艺宣传队搬上舞台,与当地的社队戏剧相互争辉,成为那个时代文化上的滔天热浪!在这片封闭山乡,曹老师确实是一位难得的杰出的文艺人才!(可以参看本系列文章中也有曹老师指挥《长征组歌》的描写。)
王之援
王老师给我们教数学课中的代数与几何。他一上讲台,先习惯性地摘下眼镜,一边从兜里掏一只手绢仔细擦拭着镜片,一边将上节课的内容复述一遍,然后问道:“大家以为有多难,实际简单得很!多做题,思路一开,迎刃而解!大脑里就是要磨出一个刃口来,对不对?”边问边戴上眼镜,开始新课的讲授。
王老师的数理思维十分严谨,他要求多做题,几何课上常拿一只木制的等腰直角大三角,任何直线几何图形他可以几笔勾画出来。多画图,多看图形,他带班的一班同学们,数学成绩进步明显!一班大多是属虎的学生,我们班多属兔,好像真有某些区别似的。
王老师带的这班虎气生生的学生们,在数理科突飞猛进,我们班始终没有干过他们。
吴敬宗
吴敬宗是高中数学老师,高个子大分头,板书十分漂亮,教学上特别严格。高中临考冲刺的学子们,在数学上受教最大的老师就是吴敬宗老师,他的严格,让同学们凛凛如然(方言,十分惧怕),严师出高徒,特别是理科学生,在吴老师的教导下取得了相当优异的成绩!
郑克敏
郑克敏是物理老师,个子很高且清瘦,特别朴素且执着,学生不听话时,能豁出去和你交手!受教过的学子们一定记得他讲课的高音,和他激烈的教书热情,你不好好学,我跟你没个完!
宿耀江
宿耀江老师是大沟西街人。政治、历史老师。也是毕业于大沟中学的最早的学生。朴素,扎实,认真。他在文艺上也有极其优秀的表现。现代戏剧《智取威虎山》中饰演过杨子荣,在“屏阳文艺”中也有重点表述,是大沟街坊为数不多的杰出者。
马俊章
马俊章老师给我们小学带过语文课,我的红领巾是七二年六一儿童节在庆祝会上由马老师戴给我的。马老师会拉手风琴,教我们识谱。歌曲《邮递员之歌》,歌唱朱德的《黄桷树叶》是马老师教会我们的。特别难忘的是,有一年,学校后院汽车上往下卸大木檩,滚到地上真如地震,正在前排教室上课的学生立时向教室外边冲。马老师正给低年级班上音乐,学生在门口倒地拥在一起阻了门,马老师胸前挺一只来不及卸下的手风琴,正一个一个把后边的同学从拥在一堆的学生头顶往外扔!紧要关头不怕把娃们拌死,手劲很大,一个一个往外掼!听得一声不是地震,是卸木料的真消息时才罢了手。马老师有着可贵的忘我精神!
田兴川
田兴川是个很年轻,文艺型的老师。给我们带初中政治。“新时期的总任务”等一些内容,我们没有做好笔记,老师气得要我们重抄,“五遍!!”
田兴川老师二胡拉得特别好,在前文中的《长征组歌》歌咏比赛中,和王泰华、崔秉华、马俊章、曹虎等老师组成伴奏与指挥,取得了极大成功!
多年前,我于会宁一秦腔戏剧用品店里王师傅处知道,田老师已退休,在街坊秦腔演唱中为头把二胡伴奏,说田老师朴实,忠厚,艺高,又有许多戏剧性情节,的确是艺术中的优秀者!
还有:崔秉华老师,李炳宸老师,王善老师,王泰华老师,武止戈老师,周尚礼老师,刘振亚老师,刘振琪老师们的事迹,系列中作了专篇文章。现补充一些零星材料。
武止戈老师大沟学校教学时的资料图片
李炳宸老师在师大毕业时的照片
李炳宸老师于78年端午节讲屈原离骚时的原始记录(记叙过这次精彩的演讲,今又见此老师的原始记录,惊喜异常!)
李炳宸老师研究《文心雕龙》的笔记(由此可见,文章的词采风华从哪里来,除了才情之外,学识也极为重要!)
校办农场麦收时的 王善治老师
七十年代学校有校办农场,种植着学校东边毗邻的几十亩平地(原属第三生产队土地,刘振琪老师带领高中同学做大田实验的场地,也是全校学生积肥的场所)。麦子黄熟,夏收时已入暑假。公社高音喇叭里陈祥代做通知,全校学生定于某一天到校集中,集体夏收。人多力量大,一个早上几十亩麦子全部拔完,拣成捆码成码子。
大热的中午,学校要给同学们准备一顿午饭才让大家回家。一大早,王善治老师通过邻近社队的队长请来成十位女社员来帮忙擀面,那时候没有压面机,全凭手工擀,做几百人的面的确不容易。并且,王老师一再强调要宁多勿欠,学生们麦趟子里下来,一定不能空着肚子回去。一个早上十多个女社员火急火燎地赶做的面条,一口大锅里的水烧得滚开,擀、切、下、捞、拌一条龙,大案上的凉面堆得象小山。不知从哪里弄来的大蒜,几个女学生帮忙捣成蒜泥,王老师一再安嘱:多加些蒜,油要放大,掌握用盐,弄中口些,咱没啥肉呀菜的,油泼蒜放重点,再放重点!
学生来了,王老师招呼大家排队,一脸欢喜地告诉大家“今天凉面多得很,吃不完,不要挤,来者都有份,都有份!”又看到女学生总被插队挤到队伍后边去,王老师安排道:女同学另排一队,到这边来。发现碗不够了,又安排近处社队的学生稍稍等等,让远处同学先吃。筷子不够,大家到院中找竹棍,树枝折成筷子样。王老师额头上热汗淋淋,他似乎指挥着一件极为重大的事情,还时时朝学生的碗里看看,朝热气腾腾的灶上督促,“辛苦大师们(方言中厨官叫大师)油再多加给些,蒜拌给,叫娃子们美美咥上一顿!”这在生活艰苦的年代,王老师真做了一件他认为最惬意的事情。特别他强调加油花辣蒜时,眼里露出满满的快意!我们近处的同学都回家吃饭,有个同村同学也吃到了学校的凉面,批评我们早退,那凉面真的胡香哩(方言中的俏皮语,指特别香,特别好吃)!
在王善治老师的专篇中这一段情节没有写入,心里总有一种缺憾。从这里我们更能看到这位老先生在那个时代环境里,他的善良心地多象一位农家老父亲那样朴素与真切!
大沟中学,还有:孙炳业,王碧霞,王常治,胡作旺,刘效信,齐威信,任梓,杨可祥,李富华,王世福,王保全,王瑞锋,李积,安熙奎,刘彦,柴老师,丁老师等等优秀老师,对大沟中学的教育做出过极为重要的贡献!
另外,还有一位虽然不在大沟中学任教,但他仍在“屏阳师表”这个范围内的良师必须得介绍一下。他就是原在掌里中学任教,后因离家较近转入大沟王集小学教书的王养谧老师。
王养谧,笔名静轩,大沟王集人。我们初识时,在八十年代末,他已转王集教学。一个秋学刚刚开始报名的一日午间,但见大沟商店门口几位年轻人将一位背了重重一捆书本的高个子老师模样的人连拉带推弄进商店里去了。我出于好奇,抱着不到一岁的长女去了商店。原来是商店某员工的令尊八十高寿有庆,要写一幅寿帐。他们为王老师准备了两瓶好酒作为润笔,一瓶当场为他打开,这老先生也来了兴趣,一仰脖咕噜咕噜喝去半碗白酒!脸上透出一丝微红,大笔墨砚都已伺候齐备。老先生抓笔在手,对着红绸缝边的锦帐目测一下尺寸,挥斗笔大书一个繁体“夀”字。写对联换过略小毛笔,也不折格,用手拃一下尺寸,挥笔写下这样一幅对联:
寿高八旬未称奇,
德应六合是天安!
周围爆起了激烈的掌声。
我惊讶于这一笔不得了荡(方言,形容不得了)的行书功力,更惊叹这幅对联的精巧与意境!
商店的人们硬要留王老师吃饭。而老先生好歹要背书回去,说学校等书本呢。我跟了王老师出了商店。回想我初中的同桌好友王怀青很早告诉过我,王集有两位书画能人,张克勤画虎如生,王养谧一笔好字!往年在街坊人家见过春联和为老人写的炕帖:“椿萱并茂”,字体温润,笔法华采,一问书者,说是王养谧老师所书。今日一见,的确震人心弦!见老先生一脸和霭,我便斗胆恭敬地问道:“您是?您是王老师吧?”
老先生瘦瘦的高个子背着一捆沉沉的书本,躬着腰望着我,大约是注定的缘分,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我是王养谧,你在这街上呢吗?”
“是呀,王老师,我就在东街这边,咱们到家里坐坐去。”我真有些惴惴然,实怕老师忙顾不上来。没想老先生十分爽快:
“好吧,东街?你谁家?”
“杨家。”
“噢!知道知道,你的爷爷武艺出众,旧世界里在驼队当镖师,人挺好的……”
这些前辈历史我还是第一次听到!
来到我的小屋,我的家人也是热心人,很好客,叮叮当当一阵,简单的午饭做好一同进餐,聊了好多关于写字的话题。
从此以后,我们成了忘年之交。老先生每到大沟来,一定来和我长聊半日。“草草杯盘共语笑,昏昏烛火话平生”,一炉红红的木柴火,小砂罐煮上浓茶,带点红糖不那样苦,家人烙来些酥酥的油馍,边吃边喝。知道老师喜欢喝酒,每次我们开一瓶酒,酒杯倾净,不多也不少。聊的话题从字开始,建议我以后学习欧楷,他评说字体:颜体字膘厚躬背,象个肥老汉。柳体字骨多肉少,象个吕老师(曾在大沟导演过戏剧的秦腔艺人)装扮的司马懿,只见个头只见骨,没一点肉色。赵体风流多,习之多骨软多媚态。最有欧体字,不高不矮,不胖不瘦,飒飒俊爽,如少年有成,徐疾和婉,若款款处女,一派平和之气,真可以亮人心田!先生这一番灼见,对我的影响极为深远,为以后自己走向习字之路指明了方向!先生又道:
“我从研习写字,赏读了毛主席书法,从毛主席书法,又了解了毛主席的军事,毛主席真是个神一样的人!一个文化人,不学习毛主席是不周全的,毛主席是个创世者,他不光是个革命者,他全方位重塑了我们的民族文化……”
先生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他从不称毛主席的名字,他称毛主席为“老人家”,他勉励我:
末因果报而存善
不为功各亦读书
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俩的谈话多么不合时宜,但我们以此而陶醉,至今,我还常常怀念我的东街小屋中,熊熊炉火旁师徒二人那美好的共处时光!更是怀念这位和霭而又风骨俊爽的乡野书法家王养谧先生!
王养谧老先生赠与作者的行书《岳阳楼记》四条屏局部
附一:后记
历经庚子,岁时不凡。响应国令,蜇伏半载,夏秋令,始得奔行于母亲河南北,聊做营生。白露,故乡村主任南亚平约我为镇志编撰写些材料,镇秘书柴守源下发良多题类,是为公益,则尽力忆写。离乡二十余载,乡间节令,红白礼仪,科技交通,农桑机械等等,恍惚间梦回乡关,历历以记之。唯解放前后,我不得详知,同村老社长王启明亦在兰州,提供更多材料,将编写任务提前三日完成。心下稍舒。
时天南地北会宁人微信平台梁旭斌主编征文志愿军战事文稿,启明提供良多材料亦迅速完稿。大沟中学张明同老师(我高中同学)建议我写一写我们的老师,遂拟“屏阳师表系列”开始写稿,逾冬至,视眼模糊,力有不济。原本可以单独成篇的记叙文,不得以合为第九章“总阵容”集中写出,加之年节既近,忙迫尤多,此系列不可拖于年后,遂成这最后一章冗长繁杂之状。
在近月来历写中,得到王启明,张启贵,杨海波,张明同,武卫兵,胡帅,李仲奇等同志们的大力帮助,特此致谢!
作者习草书《千字文》
附二: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