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所焦虑的教育和职业,未来会如何发展?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教育和就业几乎是不可避免又占人生大量篇章的两个重要阶段。
教育是优胜劣汰的,职业也是。在科技时代,这两个重要的阶段未来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在你的人生中?如何做才能紧跟趋势潮流?
《前哨·王煜全》栏目在春节特辑中有所解读,这里干货整理分享给大家。
科技与教育
未来导向——掌握未来语言,IT从小抓起
传统的背诵和记忆的训练虽然能够扩大 working memory(工作记忆),有助于思考深度的拓展,但在知识可以被体外存储的互联网时代,教育的首要导向是面向未来,学习并掌握IT语言。
IT编程作为一门语言,需要从小接受训练。从小学开始实行IT编码教育的印度,在全世界拥有最多的成功进入欧美企业的高层人才。相对欠缺的中国若想在未来世界迎头赶上,需要改革教育——从中小学开始学习IT,适应未来,同时带来毕业即就业的社会效益。
目标导向——STEAM 教育
目前的新趋势是,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能够自己动手去改造世界,即STEAM,指的是掌握了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art(艺术)、mathematics(数学)这五门技能的人,在工作当中发现问题时,能够巧妙地解决问题,甚至更进一步地利用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创业或者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样才会产生归属感,世界当然就会越来越美好。所以目标导向,让每个人从小锻炼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兴趣导向——热爱才能付出,兴趣铸就成功
被反复提及的一万小时理论给我们一个启示,即随着社会进步,科学知识越来越深入,每个人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复杂,想要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需要付出常人不可及的努力。那么怎样才能愿意去下工夫学习呢?只能是因为热爱。因为热爱所以我们才甘愿历经艰难,甘愿付出辛苦,有这份热爱才有可能有成就。因此未来兴趣导向的教育非常重要。
通识教育——信息素养+关键思维
除了各个导向,作为基础的通识教育也是必要的。随着信息量的增长越来越快,社会的变化越来越多,通识教育主要注重两个能力。
其一是信息素养,即对各种信息的判断能力——当信息极大丰富时,能够判断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尤其是在大量碎片化的信息里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系统,一言以蔽之就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叫做信息素养,即Information Literacy。
其二是Critical Thinking,即关键思考能力(在国内被翻译为“批判性思维”)。意为如何能够更加理性、辩证地发现问题所在。
科技与就业
在过去这几十年里,人类从单纯出卖体力到出卖智力,再到出卖创意,呈现出不断延伸的特征。在体力劳动和信息处理逐渐被机器替代后,未来世界只有人类才能胜任的工作,只剩下三种——创新、连接、领导。因此,未来的就业规律之一就是,工作种类有序增减——人类和机器相比不占优势的工作种类会消失,而胜过机器的工作种类会增加。
需求上移,自我实现促进步
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保障后,人的需求会向上迁移,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当全社会有更多的人去追求更高层次需求的时候,整个社会的进步就会加速。
因此,未来科技与就业相关的第二条规律,是在构建全面的社会福利体系的同时,引导人们积极追求向上。随着科技经济的不断进步,相信中国的社会保障也会越做越好,从而通过促使人们追求自我实现而达到整个社会的进步。
人机结合,超有机体主导未来
达尔文进化论强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单项强、整体弱的物种通过深度结合形成“超有机体”,其整体的优势会得到彰显,从而实现进化。
这就启迪了未来的第三条就业规律,积木式创新。公司或者个人用最优的长板与别人的最优长板结合,形成最优的木桶。而积木式创新不光指人和人结合,也包括人和机器结合。未来最优秀的一定是人机结合的超有机体,当然全社会都会因为这种结合而向前发展。
而成功的人机结合,需要人机相互理解。在未来,有更高机器智商的人才能驾驭机器,更能理解人类需求的机器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
海纳百川,学无止境
每个人都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让终身学习成为一种常态。总结来看,在未来,个体在因为共同兴趣而结成的联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未来就会充满了各种惊喜。希望你能够充分地把握未来,更好地自我实现,对社会带来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