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笛丨诗光铺满西子湖(连载之六)

十一、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

杭州的西子湖四面环山,环山之处,胜迹多不胜多。西湖的诗不可胜数,其诗人也多如胜景。在杭州籍的大诗人中,有一个宛如六和塔一样高耸入云、巍峨凸现、令人景仰而夺目的人物——龚自珍。
    当中华民族处于风雨飘摇的垂危之时,有一个人却异常清醒。正因为他清醒着,他才比任何人都痛苦。
    他说,这是一个人心混混、朝廷无才相、兵营无才将、学校无才士、田野无才农、居宅无才工、工场无才匠、街士无才商,甚至连才偷和才盗都没有的衰落时代。他早晚哭号以求天下大治,求治不得,就哭号以求大乱。他整日带着忧国忧民的心情大声呼唤,志在唤醒我们的民众,唤起我们的民族精神。他就是近代史上那位喝西湖水长大的晚清大学者龚自珍。
    龚自珍,名号定庵,道光9年进士。道光19年,他因触犯时忌而愤然辞去内阁中书等诸显官职,南归浅塘故里。他精通经学、史地之属等,渊雅博识。曾与林则徐、魏源等结成“宜南诗社”,讲求经世之学。力主改革内部弊政,抵御外侮势力,是近代改良主义运动之先驱。他诗、文、辞各体兼长,有《定庵全集》传世。其诗善于发抒感慨,笔力遒劲,气势充沛,有着与桐城派古文迥异的风格。
    他的散文《病梅馆记》,就是他忧患意识和对已腐朽的封建专制思想批判地折射。
    一提起他,几乎人人都会立刻想起他那震聋发聩的《己亥杂诗》。己亥这一年中,他曾写下315首锋芒犀利的七言绝句,统名之《己亥杂诗》。其中第五首就是人们熟悉绝句之一: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腐朽的封建政体使他宦情暗淡,他抽响马鞭,离开污浊的京城,别去朝廷,总算会有一些“天涯海角”之感。诗人有着“出污泥而不染”的思想境界,他以落红自况,代落红立言。古人咏叹落红的作品不少,但象他这样以极高品格来颂扬和评价落花的诗句则十分罕见,他为世人写下了千古名句。
    《己亥杂诗》中的第125首,便是那首霹雳般的七言绝句: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辞官离京途中,所过之地,总许多旧友慕名前来拜会。在路过镇江时,见到一种祭祀风神和雷神及玉皇大帝的宏大场面,其征集到的祝词已经过万首,龚自珍也应邀前来献墨。他被这壮观的场景激发得胸臆翻滚,心潮澎湃,遂托物言志,借景抒怀,一首绝句奔泻而出,犹如风神雷神威力发作,锋芒直指昏暗时政。
    此诗一落笔,立时引起轰动,迅速被广为传诵。可以说,这首诗对唤醒中华民族觉醒意识与反抗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那是中国人民戮力同心推翻“三座大山”的震天号子。

十二、秋瑾——耐得寒霜是此枝

“天堂”的女子是温柔驯顺的,但“天堂”的才女,却无例外的都带有一种气贯长虹的浩然之气。
    在龚自珍地呐喊声中,“天公”抖擞了,“人才”从天而降,珠落西湖了——那就是近代史上来自钱塘江畔惊天地泣鬼神的巾帼英雄——秋瑾。
    这是辛亥革命炮火中诞生的革命女英雄。她是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妇女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第一人。
    她的献身,使西湖又多了一种悲壮,又多了一层神圣,又多了一份骄傲。
    她姓秋名瑾,字璿卿,大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生于绍兴,留洋于日本,落难于杭州,就义时年仅三十三岁。
    秋瑾是在探索革命真理的征途上,从一个“越东女儿”逐渐锤炼成长为民族民主革命先驱者的。她出身于官僚地主之家,少时熟读诗书,雅擅诗词,又能骑马击剑。由于亲历了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清廷同帝国主义签订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从此,她立志绝尘而奔,拯救祖国。她东渡扶桑,寻求救国救民真理与大计,投身革命,加入孙中山的同盟会,开始了她壮烈的革命斗争生涯。

才华横溢的秋瑾常常以诗励志:
    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
    其诗如誓,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惊天动地。她于西湖边上放鹤亭咏梅时也不忘以诗言志:
     一度相逢一度思,最多情处最情痴。
     孤山林下三千树,耐得寒霜是此枝。
    秋瑾的诗,句句充满豪情,字字铁骨铮铮。曾在《题江山万里图·应日人之索》一诗云: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她的诗句里,处处散发着她为国捐躯的豪愿、不怕牺牲的崇高思想和献身精神。她有一首《鹧鸪天》是这样写的: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
    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赳。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龙泉--宝剑)
    类似这样的句子还很多,如:
    “我欲只手援祖国”。
    “死生一事付鸿毛”。
    “誓将死里求生路,世界和平赖武装。”
    甚至在被捕后的供状上,还留下了这样一句经典名句:
    “秋风秋雨愁煞人。”
    由此流露出了对她领导的起义未能成功的惋惜,面对压迫阶级的血雨腥风,她吟出了时代的痛苦,唱出了华夏的悲歌。她英勇就义四年后,志士们的鲜血,终于化作武昌城头上的万里朝霞,光照华夏,埋葬了统治中国人民数千年的封建王朝。
    秋瑾壮烈成仁,深为后人景仰。其未竞奇志,由后人来酬。1939年周恩来曾为其题词:
    “勿忘鉴湖女侠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
    郭沫若也说:“秋瑾不仅为民族解放运动,并为妇女解放运动树立了一个先觉者的典型。”

落笔之际,舞笛禁不住为之吟叹:

西湖,东海岸边的一颗宝珠!

西湖,人杰地灵!
       西湖,诗人的沃壤!
       西湖,诗词的矿藏!
       西湖的每一道波浪,都闪耀着诗的灵光。
       啊,人间之天堂,英杰永远在为你歌唱!

   (全文连载完)

作 者 简 介

舞笛,本名蔡全胜,大学文化,祖籍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长期工作于煤矿企业,高级企业培训师,系河南省作家协会和中国煤矿作协会员,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文艺创作协会副秘书长。曾在报刊上用本名和舞笛、狄湖龙等多个笔名发表文学、新闻及理论作品,出版有《人在旅途》、《借题发挥》等三部文学著作。




(0)

相关推荐

  • 龚自珍死因成谜:没有等到天公来,却等来了情杀

    [龚自珍死因成谜:没有等到天公来,却等来了情杀]龚自珍,27岁中得举人,38岁中得进士,然而辞官一年后便离奇去世,年仅49岁.关于他的死因,历来颇多猜测,一说他跟亲王奕绘的妾室顾春私通,一说是死于青楼 ...

  • 说说诗人的血性

    15 说说诗人的血性 文/尔康 杰出诗人既表达真情,又彰显血性.没有血性的诗人是没有骨头的,其诗作难以震撼读者心魂.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不屈不挠,从不缺乏深明大义的英雄豪杰,从不缺乏血气方刚的 ...

  • 杭州秋瑾墓

    民国英雄--秋瑾墓 秋瑾墓位于杭州市西湖西冷桥南端,是经十次迁徙,于1981年重新建造起来的. 1981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秋瑾(1875-1907)是近代革命家.字睿卿,号竞雄,别署鉴 ...

  • 舞笛丨诗光铺满西子湖》(连载之五)

    九.朱淑真--把酒送春春不语 几乎与李清照同时代且几近与之齐名的还有一位地道的杭州女词人,叫做朱淑真,是西子湖上泛起的又一朵灿烂的浪花.     朱淑真特别喜欢"人约黄昏后,月上柳稍头&qu ...

  • 舞笛丨 诗光铺满西子湖(连载之四)

    七.杨万里--映日荷花别样红 历数世代吟咏西湖的绝句,除了苏轼的诗之外,还有南宋时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也有着相当的创作水平和艺术境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 ...

  • 舞笛丨诗光铺满西子湖(之三)

    五.岳飞--青山有幸埋忠骨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能文能武的英雄人物不少,但我曾多次问自己:若要你认定一位最为推崇的文武双全的民族英雄,该首推谁呢?     多少年的思忖比较,我终于毫不迟疑地认为,当首 ...

  • 舞笛丨诗光铺满西子湖(之二)

    三.柳永--东南形胜三秋桂 宋代的词辞风,有相对于"豪放"流派的"婉约"一派.柳永,便是代表人物之一.     他有两篇代表辞作,一首是以写情而著称的<雨 ...

  • 舞笛丨诗光洒满西子湖(之一)

    自古以来,杭州都是人间之天堂.       然而,杭州成为"天堂"的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她拥有一座滋物润人的西子湖.       那是西子姑娘的大自然化身.       西湖之美, ...

  • 舞笛丨 诗三首

    其一:矿井顶梁柱 你经历过雨雪风霜, 你目睹过天地沧桑. 你于经年的沐风栉雨中, 练就一身的傲骨. 你,峭壁峻崖上, 铸成钢铁般脊梁. 你,义无反顾踏上车船, 你,舍身成仁走进矿井煤巷! 险象环生千钧 ...

  • 舞笛丨妙趣无穷的回文诗

    多年来,我在读书过程中收集了不少诗词,后来归纳一下,发现其中一些回文诗非常富有情调,只怕是咱们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由此更见其我族汉语文化之博大精妙. 记得三十年前曾读到过这么一则短文, ...

  • 舞笛丨由关林话“归寝”(第二章)

    上一章说到关公所归宿的关林,不妨就接住这个"林"这个话头,谈谈咱们中国墓葬这个问题,也就是人的生命终点的最后归宿,在此我姑且用上一个词叫做"归寝".在我国有史以 ...

  • 舞笛丨被皇帝推上神坛的关老爷

    引言:打油绝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家家都要祭祖魂. 人人都有终归地,且听舞笛话归寝. 洛阳有座帝王级别的神庙--关林,距离我们这里不过200公里之遥,那是关公的魂归之地.我曾三度造访游览过,也曾到访过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