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唐室于危难的忠武王——李晟

□ 李世英 赵定有

原文摘自定西日报,本文末有赞赏功能,赞赏资金转交本文作者。

  李晟(727—793)唐陇右临洮(今甘肃临潭县)人,字良器。祖父李思恭,曾任洮州刺史(一州行政长官,治今甘肃临潭县);父亲李钦,曾为左金吾卫大将军(正三品,掌宫中、京城巡警及烽候、道路、水草等事宜),陇右节度经略副使(经略使始置于边州,掌管军务。后多由节度使兼领,有副使);他本人官至中书令(宰相),太尉(正一品)。可谓“代有名迹,雄于西土”。
初露头角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五月初一,李晟出生。他刚几岁,父亲去世。聪颖过人的他,小小年纪就懂得恭谨行孝,侍奉母亲。他生性刚毅,才赋出众,善于骑射,18岁从军,身高6尺,英勇果敢,无人可比。当时,河西节度使(总领军旅民政,辖境内各州刺史皆为其属,并兼任所治州刺史,治今甘肃敦煌市西南)王忠嗣攻打吐蕃,被一员猛将凭借城池的坚固奋力抵抗,使唐军伤亡很大。王忠嗣急不可耐,便召集军中善射能手,将他射杀。此时只见李晟挽弓如满月,嗖地一箭,就把那员猛将射倒在地。全军振奋,一片哗然。王忠嗣对李晟厚加犒赏,并拍着他的背道:“此万人敌也。”这就是“万人敌”典故的来历。
  李晟的事迹很快传到凤翔节度使(又称秦陇、兴凤陇、凤翔陇右、凤翔陇、凤翔河陇节度使,治今陕西凤翔县)高升的耳里,便召去封为将领。他曾击退叠州(治今甘肃迭部县境)反叛的羌人与高当川,又打败宕州(治今甘肃舟曲县西)连狂羌于罕山。因功累迁左羽林军大将军同正员(指正员官以外所置的员外官,可与正员官享受同等俸禄待遇)。
  唐代宗广德初年(763),凤翔节度使孙志直安排李晟统领游军,接连打败了党项羌高玉等人,擢升为光禄卿(掌宫殿门户、帐幕器物、百官朝会等),后调任太常卿(掌宗庙陵园、祭祀礼乐、天文术数、学校等)。
  大历初年(766),李抱玉任凤翔节度使,委任李晟为右军都将(统军武职)。大历四年(769),吐蕃围攻灵州(治今宁夏灵武市西南),李抱玉派李晟率五千人马攻打吐蕃。李晟胸有成竹地说:“靠兵力太少了,靠谋略又太多了。”于是只带了一千兵马疾出大震关(今甘肃清水县东北小陇山),至临洮(今甘肃岷县),攻破定秦堡,焚其积聚,俘虏首领慕容谷钟。吐蕃闻讯,急忙撤军,解除了对灵州的包围。李晟官拜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第一等)。大历八年(773),泾原节度使(治今甘肃泾川县北)马璘与吐蕃战于盐仓(泾川县西),被重重包围。在危急关头,李晟率部下横冲上去,从乱军中将马璘救出,因功封合川郡王。
  马璘忌妒李晟的名声,加之李晟对他的礼节不周,就让李晟去京城朝拜。唐代宗李豫任他为右神策军都将(北衙禁军右神策军统兵官)。
  德宗即位,吐蕃进犯剑南道(治今四川成都市)。当时节度使崔宁在京朝拜,三川(唐中叶以后剑南西川、剑南东川及山南西道合称三川)一带惊恐不安。德宗皇帝便命令李晟率神策兵救援,并授官太子宾客(掌侍从规谏,赞相礼仪,位望颇尊,正三品)。李晟到了蜀地,一举攻下飞越,收复肃宁三城,渡过大渡河,杀敌千余人,吐蕃狼败而逃。
横扫叛军
  建中二年(781),魏博节度使(治今河北大名东北)田悦起兵反叛朝廷,兵围临洺(今河北永年县)和邢州(今河北邢台市),德宗任命李晟为神策军先锋都知兵马使(掌军府兵权),与河东节度使马燧(治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古城营)、昭义节度使李抱真(治今山西长治市)合兵救援临洺。李晟阵斩田悦部将杨朝光,又在洺水大破田悦。建中三年(782),李晟在洹水(水名,在河南,也说安阳河)击败了田悦军,解除了对临洺、邢州的包围,继而向魏博进军。不久,德宗对李晟加封检校(中唐以后,使职、外官多带中央台省官衔,其加三公、尚书仆射、尚书、丞郎等高级官衔者,称检校官,为寄衔之意,仅示官品高下,不掌职事)左散骑常侍(左散骑常侍隶门下省,右散骑常侍隶中书省,为正三品)。
  此时,卢龙节度使朱滔(即范阳镇,亦称幽州镇,治今北京城西南隅)因不得所取深州(治今河北深州西南)而不满;成德节度使王俊武(治今河北正定县)也因朝廷收其所辖赵(治今河北赵县)、定(治今河北定州市)二州鸣不平。田悦觉得有机可乘,便派出使者,进行离间,求其援助。朱滔、王武俊一一应之。于是,便率军围困赵州。就在这需要一致对敌的关键时刻,马燧因李抱真分兵两千守护邢州(治今河北邢台)一时不开窍,便想领兵回去。李晟劝道:“当初我们奉旨讨贼,是三将一同进军。李抱真尚书因刑州与赵州相邻,分兵守城,也不是坏事,何况他的精兵强将还都在这里。您突然率军离去,皇上托付给我们的事怎么办?”马燧听了,如醍醐灌顶,幡然悔悟,向李晟道了谢,又到李抱真营中致歉,二人和好如初。
  很快,王武俊引兵围攻赵州。李晟奏本德宗,请求前去解围,先去定州和义武军节度使张孝忠会合,谋攻范阳,王武俊就会放弃赵州。德宗听后很是赞赏,加封他为御史大夫(以示优崇),派禁军(警卫皇帝及皇宫的部队)将领莫仁擢、赵光铣、杜季泚等都隶属于他。于是,李晟领兵从魏州(治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北进,直攻赵州。王武俊闻讯,果然撤军退走。李晟在赵州休整3天,与张孝忠会师后,北征恒州,在清苑(今河北保定)包围了朱滔部将郑景济。田悦、王武俊都派兵救援,在白楼展开了大会战。叛军先是攻击张孝忠军伍,被李晟率领的步兵和骑兵击溃。清苑更加危急。朱滔、王武俊非常害怕,就把魏博的军队全部调来围困李晟。李晟对内攻击郑景济,对外又抵抗朱、王二人的攻击,往往一天几仗。不巧,李晟患了重病,几次不省人事。部将共同商议,用马把他运回定州诊治。朱滔、王武俊虽然闻知,但也不敢追击。可见李晟的神勇与威武,已使叛军胆战心惊。
收复京畿
  李晟病愈后,准备再次进军,不料泾原兵变(建中十四年,藩镇李希烈围襄城——今河南襄城县,德宗令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5000兵赴救。因官兵一路饥寒交迫,至京师又以糠菜犒军,泾原官兵遂张旗鼓噪入城,杀宗室70余人。德宗西逃奉天——今陕西乾县。姚令言拥朱泚在长安称大秦皇帝),德宗令李晟勤王。国难当头,李晟自定州引兵经飞狐道(今山西灵丘道),昼夜兼行,至代州(今山西代县),德宗降诏加封李晟为检校工部尚书(中叶后渐成虚衔)、神策行营节度使。李晟进军至渭北,在东渭桥(今陕西西安东北)扎营,威逼朱泚。
  当时,朔方节度使李怀光也从河北来勤王,驻扎在咸阳。他怕李晟独当一面分去自己的功劳,就奏请皇上与李晟会合。李晟接诏后移兵陈涛斜(今陕西咸阳东),与李怀光合营。但早有叛意的李怀光驻军咸阳80余天,以等待战机为借口,始终不肯出兵,且暗中勾结朱泚。李晟怕自己的部队被李怀光吞并,曾秘密奏本,请求移驻东渭桥,以分散李怀光的兵力。但未能实施。后因情势紧急,李晟以“奉旨”为由,迅即进驻东渭桥,摆脱了李怀光的控制。果然不出几日,李怀光吞并了鄜坊节度使(治今陕西黄陵县东南)李建徽和神策行营节度使杨惠元的军队。李建徽逃了出来,杨惠元被李怀光所杀。
  兴元元年(784)三月,德宗君臣一行逃至梁州(今陕西汉中)。由于山南地薄民贫,德宗还想西行成都。山南节度使(治今陕西汉中市东)严震从战略观点,竭力劝谏。已经一身兼任数使、并在前线运筹帷幄的李晟也上表规谏,才使德宗打消了念头。
  同时,行在(皇帝所在之地)都知兵马使浑瑊率西路诸军进驻奉天,与李晟形成东西呼应之势,完成了对长安的战略包围。为了抓住战机,李晟在西路军尚未到达的关键时刻,于五月二十八日率步骑精兵攻下长安。朱泚与姚令言带领近万名残兵败将向西逃去。就在同一天,浑瑊统帅的西路军攻克了咸阳。西逃准备投靠吐蕃的朱泚残部,一路遭到官军的不断追杀和袭击,部下相继逃散。到泾州,姚令言被麾下的泾原士兵所杀。朱泚只得带领范阳亲兵转而向北逃窜,到彭原(今甘肃西峰市境内)西城屯,也被部下射杀,部众归降了泾州。至此,泾原兵变彻底平定。捷报传到梁州,德宗高兴得泪流不止。封李晟为司徒(为大臣加官,正一品),兼中书令(宰相)。
  七月十三日,德宗的车驾在浑瑊等人的护卫下回到长安。李晟全军到城外奉迎,“步骑十余万,旌旗数十里”,这个盛大的凯旋式标志着大唐王朝又恢复了以往的威严和气派。而“能克复长安,立不世之功”者,乃是“忠诚感于人神,功业施于社稷,匡时定乱,实赖元勋”的李晟!
名垂青史
  李晟挽唐室于危难之际,有再造之功。正如德宗皇帝说:“晟有兴运之略,有匪躬之诚,有定乱之勋,有禁暴之德。”因此,他一回京上朝,就大赦天下,赏给李晟永崇里宅院、泾原良田和延平门园林等。在李晟住进宅院的那天,京兆府(治今西安市)为他陈设摆酒,派出乐队迎接开路,朝廷的宰相大将也去送他。德宗思慕李晟的勋业,为其树碑立传,命皇太子撰写碑文,勒石树于东渭桥,让其人其事与日月同辉,和天地共存。同时,又令皇太子抄下碑文副本,赐于李晟。
  收复京畿后,李晟考虑到泾州临近边界,又是军事重镇,但此地多年治理不善,也多次发生兵祸,便主动请缨,前往泾州。于是,德宗任他兼凤翔、陇右、泾原节度使,行营副元帅,改封西平郡王,进驻泾州。
  贞元三年(787)三月,德宗在宣政殿召见李晟,册封他为太尉、中书令。翌年(788)三月,皇帝下诏给李晟建立五代家祠,追封李晟高祖父李芝为陇州刺史,曾祖父李蒿为泽州刺史,祖父李思恭为幽州大都督,父亲李钦为太子太保,母亲王氏为代国夫人。
  贞元九年(793)八月初四,李晟病逝,享年67岁。德宗闻知这一噩耗,泪流不止,5天未去上朝,命群臣上他府第吊唁,令京兆尹(职掌相当于郡太守。因地属京畿,故不称郡。治今西安市西北)李充全权置办丧事,并追封他为太师(赠于德高望重元老大臣的荣衔,正一品,所施极严),谥号忠武。德宗还撰写了近400字的悼词,派宫闱令(内侍省宫围局长官,掌侍奉宫围、出入管钥)送到李晟的灵柩前。李晟出殡时,德宗又亲到望春门送葬,遣使者在灵车前宣读诏书,命百官在路旁哭拜。
  相隔16年之久的元和四年(809),唐宪宗下诏:“能使国家安定,人民安宁,扬名千古,建不朽功业者,我必以特殊的恩宠、亲切的眷顾报答他,国存荣存,载入典籍。已故为国平叛的功臣、太尉、兼中书令、上柱国、西平郡王、食实封一千五百户、追赠太师的李晟,是少有的英雄,秉性忠诚,有扭转乾坤的韬略、用兵如神的才干,在国家遭难之际,立平叛之功……我想增加对昔日功臣的褒奖,将他家和皇室后代并列,成为宗亲,以表达一片厚意。他的家族也应编入皇室名册。李晟的灵位要放进德宗皇帝祠庙,享受祭祀。”
  北宋宣和五年(1123),宋朝照唐代惯例,为历史名将设庙,在72位名将中,亦包括李晟。
  明朝洪武二十一年(1388),明太祖朱元璋取古今功臣37人配享历代帝王庙,其中就有李晟。
根深叶茂
  据史载,李晟有15个儿子,其中长子李愿,河中节度使(治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赠司徒(为大臣加官,正一品);二子李聪,光禄寺主簿(掌监印、检核文书簿籍等事);三子李总,太子中允(亦称中允,正五品);四子李逊,左神武军大将军(北衙禁军左神武军长官,正三品);五子李凭,右威卫大将军(唐十六卫大将军之一,正三品);六子李恕,光禄卿,赠右散骑常侍(隶中书省,正三品);七子李宪,岭南节度使(治今广州)赠陇西郡公;八子李诉,陇右节度使,赠太尉(正一品);九子李懿,渭南县尉(治今陕西渭南市东南,县尉掌课调征收,判司户、司法等);十子李昕,武宁军(治今江苏徐州)节度使,检校司徒(大臣加官,正一品);十一子李惎,右羽林军将军(唐北衙禁军右羽林军统兵次官,从三品);十二子李殷,岚州刺史(治今山西省岚县北);十三子李侗,早逝,赠资州刺史;十四子李胄,早逝,赠程州刺史;十五子李偕,早逝,赠太子中光。
  可见,李晟的子一代在唐代中叶多是朝廷重臣,不论在外为将,还是入朝为相,他们已从陇右到河东、从京畿到中原、从山南到岭南……落地生根,繁衍后人。经过1200多年的瓜瓞绵延,李晟后裔分布广泛,支族繁多,已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或五洲四海,异域他乡。
  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继承忠武王李晟的爱国精神、铭记其挽救唐室于危难的丰功伟绩,2011年12月,由李晓炎为首的33位李晟后裔倡导,在湖北汉川市成立了中华世界李氏西平忠武王宗亲联合会。经过4年多的寻亲联谊活动,至2015年底,已在湖北、湖南、江西、重庆、四川、山东、广东、贵州、福建等17个省市建立了分会,在65个地市组建了区域联谊会,成立了由38人组成的西平郡王文化历史研究会,先后召开了四次全国宗亲代表大会,进行了三次学术研讨会,并参加了在陇西、鹿邑、香港、马来西亚等地举行的祭祖恳亲活动,尤其是在2015年11月26日举行的第二届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代表们经过慎重权衡和一再斟酌,一致通过在“天下李氏出陇西”、李氏郡望在陇西、李晟祖籍是陇西、一度征战于陇西的李家龙宫筹建西平忠武王李晟总祠。这与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决定在陇西堂大殿西南侧修建忠武王祠不谋而合。这天然巧合的机缘,不仅体现了陇西李氏文化研究的成果斐然、又上阶石,而且也反映了忠武王李晟的根深蔓长、枝繁叶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