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福建省龙海县开展农业学大寨,粮食高产再高产

福建省龙海县在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坚持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狠抓两条路线、两种世界观的斗争,打破增产到顶思想,大挖增产潜力,夺得了农业生产的大丰收。去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一千三百六十六斤,比一九六九年增产九十九斤。总产增长百分之二十三。有四个公社平均亩产超过一千五百斤,二十九个大队早稻和晚稻两季平均亩产量都超过《纲要》,一个大队平均亩产突破双千斤。在粮食生产丰收的同时,生猪、甘蔗、花生、茶叶、水果等多种经营也全面增产,分别比一九六九年增长一成至七成。

克服自满保守思想

龙海县位于闽南九龙江畔,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暖,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好。一九六三年全县粮食亩产突破一千斤后,历年来一直保持在一千一百斤至一千二百斤的水平。一九六九年,这个县在党的“九大’’团结、胜利路线的指引下,突破了一千二百斤,创造了粮食平均亩产一千二百六十七斤的历史最高纪录。

这时,县革委会有的领导成员就说:“这是拚出打虎劲创出来的,往后再增产,比赶鸭子上架还难!”有些基层干部也讲:“力气出尽了,潜力挖光了,要想再增产难了。”因此,在制订一九七O年粮食增产计划时,增产指标和措施连续讨论了三次,还迟迟不能落实。

为了实现增产计划,龙海县革委会主要负责同志都打起背包,跑遍全县十五个公社,一个一个地狠抓落实。他们认真帮助社、队各级领导班子实现思想革命化,自觉做学大寨、创高产的带头人;组织大批机关干部开赴生产第一线,加强基层领导;把工交、财贸各行各业都变成服务农业,服务生产,夺取高产再高产的后勤部。在全县范围内积极开展学大寨群众运动。

在夺取农业新高产的斗争中,这个县层层举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以毛主席关于“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教导为武器,广泛进行忆苦思甜活动,比大寨贫下中农对革命的贡献,查继续革命的觉悟,不断对社员、干部进行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的教育。莲花公社罗坑大队一九六九年夺得丰收后,有些人心满意足地说:“我们年年多卖征购粮,队队留有储备粮,家家户户有余粮,现在该歇一歇了。”

因此,有些队抓粮不那么起劲。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柞参观大寨大队,深受教育,回队后,立即组织干部、社员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老三篇”和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教导,学习大寨贫下中农“站在虎头山,放眼全世界”的胸怀,以大寨为榜样,找差距,鼓斗志,提高了广大社员群众为革命种田的觉悟。这个大队去年连续打了开荒、改土、治水、积肥四个大战役,开山造田三百多亩,积肥五十多万担。结果,生产更上一层楼,去年比前年增产粮食一百万斤,单产也提高了一百二十五斤,为国家提供了一百八十多万斤商品粮,比一九六九年多卖了四十万斤。

发扬“穷棒子”精神

创高产靠什么?有些人认为:“要想创高产,不靠国家办不到,没有化肥上不了。”他们张口要钱,伸手要肥。

县革委会组织群众,认真学习大寨精神,联系实际,谈经验,摆教训,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干部、社员执行“自力更生”方针的自觉性。他们从现有条件出发,坚持肥料以农家肥为主;农田基本建设以社队自办为主;农机具以自制自修为主,做到增产不提高成本。社员们概括这一年的生产是“自力更生闹革命,汗水浇出丰产粮!”

锦宅大队原来水利条件很差,全大队三千多亩田,有一半以上常年受到干旱的威胁。群众早就有引九龙江水灌田的要求,但是,一些大队干部看不到群众的力量,总认为“光靠本队的力量,就像跳蚤蹦在牛身上,啃不疼,咬不痒。”他们两眼向上,打报告,找领导,要材料。结果拖了五年没有动工。去年年初,大队革委会发动群众批判了各种懒汉思想,发出了“自力更生办水利,手牵‘九龙’上山岗”的钢铁誓言。开始也有些人望而生畏,说:“这是四两人讲半斤话,双手握空拳,没钱没料怎么办?”贫下中农坚定地回答:“困难九十九,难不倒我们一双手。只要肯动手,困难化水流!”他们以大寨为榜样,穷干、苦干。没有仪器测量,就用绳子双头拉;没有石料,就带着锅灶上山采;资金不足,自己解决;劳力缺乏,就男女老少齐动手。就这样奋战了半年,建了六个电灌站,打通了八十多米隧洞,开凿一条三千六百多米长的盘山渠道,使九龙江水穿过一道岭,翻过两座山,引进了锦宅大队大片“望天田”,扩大了一千六百亩的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田,等于解放二十年来农田基本建设总和的四倍。去年创造了粮食单产一千四百七十斤的新水平,在学大寨、创高产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去年,全县投了三百多万个工日,自力更生,胜利建成了规模宏伟的九龙江西溪水利“一条龙”工程:建起一座六百五十多米长的西溪桥闸,扬程二十八米高的电力灌溉站,打通了七百多米长隧洞开凿一条二百三十多里的渠道,构成一个完整的水利网,迫使九龙江西溪水调头南流,跨河过港,穿山越岭,灌溉下游十个公社十八万亩稻田,扩大了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三万六千多亩。

大搞科学种田

龙海县创高产的过程,也是认真落实农业“八字宪法”,打破因循守旧思想,不断攀登科学种田新高峰的过程。

在耕作上,是踩着前人的脚印走,还是科学种田闯新路?两种做法反映了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尖锐斗争。这个县主要种植水稻,过去都是采用高秆品种,肥多了就倒伏,肥少了产量低,高产与倒伏的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单产一直过不了千斤。一九六O年从广东引进矮秆品种试种后,表现耐肥、高产、不倒伏的特性,为创高产打开了一条出路。但是,一拿到面上推广,却遇到了各种习惯势力和守旧思想的反对。有的说:“老品种,老脾气,好管理,何苦调换矮种惹麻烦。”有的讲:“矮种肚子大吃肥多,多种多辛苦,不如采用老品种稳稳当当搞生产。”

县革委会针对这一情况,紧紧抓住两条路线斗争这个纲,组织干部、社员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教导,批判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引导大家从两个品种、两样收成的现实对比中,提高广大群众执行农业“八字宪法”的自觉性。

浮宫公社际都大队,原来矮秆良种一直推不开,一九六九年晚季,这个大队的第二生产队相信科学,种上矮秆品种;另一个生产队的一部分人却在相连的土地上种高秆品种,不惜工本与第二生产队明争暗赛。抽穗时,高秆的禾苗长得比人高,有人就高兴过早地说:“到底还是高秆好。”但过不了几天碰上一场雨,高秆品种贴地倒伏,矮秆品种却迎风点头。收打后,第二生产队单产八百九十三斤,那个生产队还不上七百斤。较量结果,“到底还是矮秆好”成了共同的结论。大队抓住这正反两个事例,对群众进行了一次科学种田的教育。社员们形象地比喻说:“守旧思想,就像瞎人走小巷,处处碰壁;敢想敢闯,就像火车挂双头,一日千里。”原来不愿种矮秆良种的队,都组织起“请教队”到第二生产队取经,去年全大队矮秆良种达到百分之九十二。收成结果,平均单产达一千四百八十七斤,比一九六九年增产一成多。

当前,龙海县人民满怀胜利豪情,对照中央两报一刊元旦社论精神,认真总结经验,决心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进一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夺取今年农业生产的更大丰收,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靠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创高产

——福建省龙海县粮食高产再高产的调查

图文无关,内容有删节

(0)

相关推荐

  • 农业学大寨决议 忻县

    农业学大寨决议  忻县 --图书欣赏之二一二八 <农业学大寨决议>,忻县革命委员会翻印.一九七〇年八月.

  • 新中国六七十年代,广州市郊区抓路线学大寨创高产

    新滘大队一九六四年学大寨以来,农业生产经历了上升--下降--再上升的曲折过程.从表面上看,这是个生产措施贯彻得好不好的问题: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却是个抓不抓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斗争的问题.这就充分说明 ...

  • 农业学大寨 忻县专区

    农业学大寨  忻县专区 --图书欣赏之二一二五 <农业学大寨>,忻县专区第一线指挥部学大寨办公室印.一九六七年十一月.

  • 1970年江苏吴县农业学大寨,全县人民夺取粮食高产的事迹

    吴县位于富饶的苏南平原,是江苏省重要的粮食产区.全县百万人民意气风发学大寨,战天斗地夺高产.一九七一年种植的上百万亩水稻,平均亩产跃过了千斤,全县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一千三百多斤,为国家提供商品粮五亿多斤 ...

  • 中国小麦看河南 高产稳产美名传

    权威专家看好,基层政府点赞,经销企业满意,种植大户欢迎--5月8日,在河南省孟州市城伯镇东后津村碧波荡漾.一望无际的麦田里,河南秋乐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秋乐种业")召开 ...

  • T22 普及大寨县

    1975年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提出了"普及大寨县"的口号. 为了配合这一运动,中国邮电部于1977年4月9日发行了这套邮票. 本套邮票共4枚,每枚面值均是8分. 4-1为" ...

  • 1960年代,河北平山县学大寨,粮食生产连续四年超《纲要》

    平山县位于河北省西部,十分之九是山区,绝大部分农田散布在太行山高高的坡岭上.一九四九年粮食平均亩产只有一百二十六斤.农业合作化中,产量逐步上升.自从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 ...

  • 记忆 ‖ 双龙牛娃沟往事

    关注我们获得更多精彩内容 杨世忠/文 双龙镇境内有两条山溪,来自西边的叫石雾溪,发源于西南的叫牛娃沟.我偏爱牛娃沟,因为我的老家万家村就在沟岸,那里有我儿时的美好回忆. 牛娃沟的流程就像山谷里的视野, ...

  • 上世纪70年代,山西省浑源县,落实党的政策,推动学大寨运动

    山西省浑源县张庄公社党委把落实党的政策,当作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大事来抓,进一步落实了党的各项政策,调动了广大社员群众的积极性,推动农业学大寨运动深入发展. 张庄公社有七个生产大队,这里地势平坦, ...

  • 【陈金土】《龙江颂》——时代的赞歌

    为什么一部由郭小川写成的<榜山风格>,会被陈虹谱成<龙江颂>,一个时代的赞歌?这成为我多次拜访当时县委秘书长助理,参与<榜山风格>资料的收集.整理,后又从县党校的废 ...

  • 上世纪60年代,黑龙江“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劳洲公社

    坚定地走在社会主义大道上--记黑龙江省"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劳洲公社(1969年) 黑龙江省肇东县劳洲公社由一个长期落后的单位一跃成为全省农业战线的先进典型.粮食平均亩产超过四百 ...

  • 【灵璧记忆】学大寨

    学大寨 文/同龄人       "学习大寨赶大寨......大寨红花遍地开."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流行的歌曲之一,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大寨,是山西省昔阳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