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青年人的自我突围
阅读(57) 回复(1) 2021-10-02 20:37:34 赞 快速回复
【青年聚焦·放下手机去运动】
奥运会、全运会带来的运动浪潮未退,即将举办的冬奥会又将掀起青年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可运动人群中,总是少了一些青年人。暂且放下手机,来一场体育锻炼,对他们来说,似乎挺难。
“学习压力大”“工作太累”“球场离家太远”……理由很多,行动很少。“实际上不是没有时间,我把更多时间用来刷手机了。”沉迷手机游戏多年的90后青年张鸥,详细记录自己每天的行动轨迹后,发现自己在一周5个工作日内,竟然有15个小时的时间在手机上“打发无聊”。“这还不算我玩喜欢的游戏的时间。”她承认,她不是不知道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可这腿,就是迈不动”。
即使是那些去到健身房的人,锻炼也未必“走心”。“在健身器械旁边待一个小时,半个小时在用手机自拍。”北京朝阳一家健身房的教练陈立云描述道,“手机放不下,哑铃举不动。”
根据艾媒咨询《2019年中国健身器材产业研究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的数据,2019年中国核心健身用户以青年高学历群体为主,大学本科及以上占到了85%。健身运动似乎已成为当代青年人的潮流。
但运动并非一定与专业的健身器材相关,在更广阔的公园、体育场和广场上,大家看到,参与体育锻炼的青年人,不比中年和老年人多。而因缺乏运动造成的疾病患者中,青年的人数不少。放下手机,去往运动场,已成为一部分青年的自我突围之战。
本期《青年说》走进几位90后“锻炼达人”,他们曾经沉迷手机、沉迷网络,但如今争分夺秒,试图在运动中找回被偷走的岁月、被吞噬的健康以及久违的自我。
1.与亚健康作战
3年前,28岁的孙宇,体重已比大学时重了30斤。体检报告放在面前,孙宇做了几个深呼吸才敢打开。“除了轻度脂肪肝,好像没什么病。”但孙宇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并不好。
研究生毕业后,他一直在互联网公司做视频编辑,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又缺乏锻炼,他经常头昏头痛,而且失眠、容易感冒。“一转头,脖子就'咔咔’作响,像年久失修的齿轮被迫咬合。”后来,他发现颈椎的危机也来了。
这些毛病,在孙宇生活中早已埋下根。中学时埋头苦读,他很少锻炼,理由是“身体先让步给高考”。等上了大学,精力分散在作业和游戏上,他整天窝在电脑前。“那时总感觉自己年轻,抓紧运动改善一下就好,但从没兑现。”工作后,孙宇有了熬夜看剧、打游戏的习惯,日夜常颠倒,问题愈演愈烈。
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9》指出,我国颈椎病患病率约为3.8%~17.6%,而20~40岁的青壮年颈椎病患病率高达59.1%。
担心颈椎,孙宇终于决定改变,他在公司附近的24小时健身房办了卡,给自己定下目标,每周至少锻炼4次。他把工作之余不多的游戏时间腾给运动。
工作繁忙,他总在夜晚10点到达健身房。比想象中热闹——或为了减脂塑形,或为了强身健体,或仅仅是为了调节白天工作生活的压力,这里聚满了健身的青年人。
来的人总是一身疲惫、面无表情,但随着挥汗如雨的锻炼,成就感和满足感让鲜活的表情浮现。坚持一段时间后,孙宇明显感觉到自己僵硬的颈椎正在好转。当然,他还得到意外之喜——之前的裤子“变肥”了,他感觉自己正变得精力充沛。
“体检报告也是成年人的一份成绩单。”他说,“运动,是提高成绩的最好办法。”如今,他从简单的慢跑、健身操,逐渐拓展到更为复杂的综合运动,亚健康状态也正在远离他。
最近,孙宇听从指导教练的建议,开始调整运动时间。“毕竟深夜不是个运动的适宜时间,对身体有损耗。”他正想办法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把中午或傍晚的时间挤出来。
2.与自我对话
对着沙袋一拳一拳打出去时,柯柯感觉自己正化成一道闪电。锁定目标,直接出击,一气呵成。
这种久违的自信和坚定,是5年前的她所不敢想的。孩子出生后,她终日奔忙。一方面,担心自己在公司被边缘化,产假没休完就回到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必须面对育儿和家庭琐事。孩子的啼哭声成了生活的背景音乐,她辗转于工作、家庭、育儿之间。
年龄以“3”开头,柯柯觉得越来越找不到自我,“是父母的女儿、丈夫的妻子、孩子的妈妈、老板的下属,唯独自己不知去哪儿了”。偶尔她会对着镜子怔愣:“几年前有活力有冲劲的自己,是被琐碎的生活吞噬了吗?”她开始在工作闲暇玩网络游戏,用游戏角色让自己暂时逃离。
一次聚会,朋友推荐她,一起去拳馆练拳。
“我可以?”她表示怀疑,但决定跟朋友去看看。从此,这位身材瘦小的女青年,成为拳馆的常客。密不透风的生活中,她有了喘息的机会。
她所去的拳馆位于北京丰台,有不少女性拳击爱好者,她们来自各行各业,年龄相仿,平时一起运动,还通过微信群召集线下活动,建立友谊。拳馆经理介绍:“近几年有不少女青年热衷拳击,她们练起来比男性更专注、更用心。”
不是要练出多么专业的拳脚功夫,而是要让身心在一段时间里专注于日常生活之外的一项有意义的事。逐渐地,她发现这种直接对抗性的运动能给她一种心灵疗愈。每当换上运动服,扎高头发,柯柯就觉得,“世界又回到自己手中”。
不停对抗、闪转腾挪,当衣服湿透,头发像淋过雨,各种社会角色的压力就一扫而空。
朋友们看到,这位瘦小的女青年,在实战课上特别勇猛。“对手再强,我也敢试试。再难,能比别的地方遇到的困难还难不成?”柯柯说,练拳后,她比过去更愿意直面生活中的种种琐碎,自己也有了更多的信心、耐心和勇气。
生活不易,柯柯的眼角处已经开始出现细纹,但笑起来眼神明亮,她身轻如燕,矫健如少年。她对自己小腿上的淤青表示“骄傲”,它记录着这位女青年“与消极的生活状态对抗过”。
3.与自然相处
沈菁第一次户外跑时,深圳的高楼和车流在夕阳下的景色深深震撼了她。“生活在这个城市已经6年,为何从未好好看看身边的风景?”她感慨。
她的职业是电竞,在一些人看来似乎就是个“天天打游戏”的职业。可偏偏这个“职业打游戏”的人,非常注重运动。
一方面,常坐电脑前容易得职业病;另一方面,沈菁希望有好身材。她曾长期处于健身的焦虑中:定时定点执行减脂塑形的任务,时间表严密得如同机器,每天摄入热量、运动流程、动作细节都一丝不苟。
每当遇到工作日程有变化、不得不推迟健身计划时,她总会心生厌恶,“感觉今天的任务没有完成”;有时练了一段时间不见成效,她会焦躁不安,“投入总不见回报”。
太累了,这种折磨自己的锻炼,逐渐让她身心俱疲。
与夕阳美景的一次邂逅,改变了她的想法,她开始思考运动的意义。“急速运转的社会中,大家都太容易着急了。”仔细雕刻每一块肌肉,把每天的饮食精准控制到克……在沈菁看来,这与其说是运动,不如说是一种过分苛刻的“身材管理学”,人和身体形成了一种高度理性又极度功利的关系。
“不应该是这样的。”沈菁只要有时间便离开楼宇,开车半小时到城郊,去公园跑步。新鲜的空气给紧张的大脑带来舒畅感,阳光、风、植物的气味令她身心放松。
“人要花一辈子的时间去认识自己的身体,要学会调动身体、感受自然,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如今沈菁已经坚持户外跑3年多的时间,她相信,通过运动获得身体的自主权和自由的感受力,可以帮助她调整好身体状态,去应对未来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光明日报记者 彭景晖 曹雅楠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