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盔甲·3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具装

魏晋南北朝时期,具装骑兵风行一时。所谓“具装”,“俱”即人马“俱”披甲之意,“装”即盔甲。
具装骑兵的盔甲需要耗费大量的钢铁和人工,同时为了承担盔甲的重量,具装骑兵使用的战马必须较为强壮。官渡之战前,曹操曾经说过,“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当时袁绍雄踞河北,但却仅有三百具装,具装骑兵之成本高昂,由此可见一斑。
具装骑兵兼具防御和进攻速度于一体,出现后很快便成为军队的主力兵种。在南北朝时期,具装骑兵成为军队主力兵种,尤其北朝各政权装备为多。史书中有大量此时军队使用“甲骑”、“铁马”、“铠马”、“铁骑”作战的记录。后秦隆安四年(400年),后秦姚兴攻打西秦,“降其部众三万六千,收铠马六万匹”。一次作战可以缴获六万铠马,可见当时具装骑兵之流行。
▲莫高窟285窟西魏壁画《五百强盗成佛图》,可见具装骑兵形象

一,魏晋时期的具装实物

笔者所见国内出土魏晋时期的具装实物包括:辽宁北票喇嘛洞十六国三燕墓地IM5出土具装、辽宁朝阳十二台乡砖厂前燕墓葬88M1出土具装、辽宁北票县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出土具装。

(一)辽宁北票喇嘛洞十六国三燕墓地IM5出土具装

该具装出土时较为完整,白荣金《甲胄复原》中对其进行了复原。

▲喇嘛洞具装复原,辽宁博物馆展示

辽宁北票喇嘛洞十六国三燕墓地IM5为三燕(前燕、后燕、北燕)时期墓葬,墓中出土有金耳坠、铜鎏金面饰、银钗等物,可见墓主地位较高。

IM5出土人甲由头盔、盆领、胸甲、批膊、腿裙组成。

其头盔的盔帽由34件长条型盔片铆接而成,这些盔片的边缘为波浪状,在头顶位置攒在一处,固定在盔顶上。盔顶由内外2片圆形铁片和一件缨管组成,2片圆铁片将攒在一起的盔片夹住,缨管则固定在外部的圆形铁片上。盔帽的下部缀有81片小甲片缀成的顿项,遮住耳部和后脑。
▲喇嘛洞骑兵甲头盔
盆领由外缘波浪形的长条形甲片缀成。同时期的盆领如朝阳十二台乡砖厂盆领、朝鲜地区盆领有一个共同特征,即自咽喉至后颈,甲片逐渐延长,盆领外观呈马蹄莲状,但喇嘛洞盆领所用甲片长短一致,外观为环形带状。
胸甲、批膊、腿裙均由一端圆一端方、方角倒角圆滑的条状甲片缀成。身甲为侧开结构,批膊为梯形和矩形组成的六边形形状,梯形部分位于近手端,腿裙为矩形,可以遮住大腿部分。

盆领、胸甲、批膊、腿裙共使用1579片甲片。

▲喇嘛洞骑兵甲复原,军事博物馆展示
IM5马甲由面帘(马面甲)、鸡颈(颈甲)、当胸(胸甲)、身甲(防护肋部、腹部两侧)、搭后(防护臀部、大腿)组成。
其中面帘由长条形熟铁甲片铆接而成,分为面罩、唇板、颊板三部分。面罩形状狭长,遮挡马头正中部分,顶部翘起成冠状;颊板有2件,以铁环与面罩相连。遮挡两颊,唇板以铁环与面罩相连,遮挡马头前端的唇部。面罩一共使用15片甲片。
除面罩外,马甲其余部件均由长条形甲片缀成,共用1444片甲片。
▲喇嘛洞马面甲、头盔、矛头等
(二)辽宁朝阳十二台乡砖厂前燕墓葬88M1出土具装
见《朝阳十二台乡砖厂88M1发掘简报》,该具装出土时已经散乱,仅能复原出1件头盔、1件盆领、1件马面甲。

十二台子铁盔由长条形盔片缀成,顶部有圆片盔顶和缨管,顿项缺失。该盔大体外观与喇嘛洞具装中的铁盔相似,但盔片边缘平滑。

▲十二台子铁盔、喇嘛洞铁盔,《中国古代军戎服饰》
十二台子盆领与喇嘛洞具装中的盆领相比后颈部位较为延长,其整体外观与朝鲜地区出土的同期盆领相似。
▲十二台子盆领,《中国古代军戎服饰》
▲朝鲜半岛出土铁甲复原

十二台子马面甲的外观与喇嘛洞具装中的马面甲基本相同。

▲十二台子马面甲,《中国古代军戎服饰》
(三)辽宁北票县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出土具装
该批甲片散乱锈蚀严重,已无法复原,见《辽宁北票西官营子冯素弗墓》。
▲辽宁北票县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出土具装甲片
二,艺术品中的具装
南北朝时期不少壁画上都有具装骑兵的形象,如敦煌《五百强盗成佛图》、辽阳东汉壁画墓壁画等。
从壁画中看,这些具装骑兵的马甲的搭后上会有一根竖起的羽毛状装饰物,称“寄生”。不过喇嘛洞IM5马甲上没有寄生,或许是因为该甲寄生由木材、羽毛等有机物制作,发掘时已经腐烂的缘故。笔者所见资料中,唯一一件寄生实物为辽宁省博物馆所藏晋代鎏金镂空铜寄生。
▲晋代鎏金镂空铜寄生,辽宁博物馆展示
喇嘛洞IM5骑兵甲与辽阳东汉壁画墓壁画上的骑兵形象较为相似,可见这种甲早在东汉便已出现。
国内的北朝墓葬中出土过不少具装陶俑,其中有一类俑的盔甲与喇嘛洞IM5具装大致相似,如国博藏西安草场坡出土北魏陶俑即为此类俑之典型。这类陶俑的颈部通常可见一种倒三角型部件,或许为单独附装的颈部护甲,喇嘛洞IM5骑兵甲出土时有一块甲衣用途不明(见《甲胄复原》),可能便是该甲的颈甲部分。
▲西安草场坡出土北魏陶俑,国家博物馆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