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敬民丨下司古镇行
贵州简称“黔”或“贵”,地处我国西南腹地云贵高原,距我的生活圈有千里之遥。今年2月13日(农历腊月28日),搭乘直飞贵阳的航班,抵达龙洞堡国际机场,开启了我们的多彩贵州之旅。
15日上午,按照行程,我们驱车前往下司古镇。在车上就听导游介绍,下司古镇位于凯里市西南,地处清水江上游,因明清两代属平定长官司的分司治所,又地处其下游,故称下司,距今已有600多年。下司自古就被称为“清水江上的明珠”,素有“天造山水,人文下司”之美誉。目前是贵州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在古镇入口处,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座有着苗族文化特色、又兼具汉族建筑风格的牌坊,据说为清代所建的三开间八柱型牌坊,是下司古镇标志性的建筑。只见牌坊上雕龙画凤,栩栩如生,正中悬挂着四个黑底鎏金大字“下司古镇”,显示着古代少数民族工匠高超的技艺。
在牌坊的前面,竖立着红黄绿紫底四块牌子,分别上书“奉神”、“集福”、“依饭”、“庆贺”。其他牌子倒都好理解,只有“依饭”一词不知何意。于是忙向导游打问,才知道每逢农历初一,下司古镇的仫佬人都要过一个最为隆重的“依饭节”。“依饭节”仫佬语称“喜乐愿”。是仫佬族敬神、娱神、祈神保佑五谷丰收、六畜兴旺的节日,这天仫佬族人从清晨开始就锣鼓咚咚,歌声萦绕在山间,人们抬着猪羊祭祖,做道场,祈求人畜平安。他还说若是明天来的话,便可和家人一起参与,感受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最传统的生活气息,悬挂祈福物,祝愿来年心想事成。
从牌坊进入古镇,一条古香古色的街景映入眼帘,这条街称为清江街。走在青石板小街上,沿途可以浏览到两旁林立的青瓦屋、商铺,一栋栋清末民国初的古建筑尽收眼底。街边经营各种纯银首饰、腊肉糕点的店铺,不知是因为时间尚早,抑或已是除夕的原因,许多店铺都关着门。
听导游介绍,下司古镇历来为苗、侗、仫佬等少数民族聚居区,自明嘉靖年间被辟为商埠,便成为当地有名的水陆码头,到民国时期更发展为闹市,是黔东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当时,下司镇商贾云集,马帮成群结队,更有不少地方、甚至海外客商迁徙定居于此。清江大街则是下司镇中最繁华的地段。民国初年,这里的商业极其兴盛。有贵阳、安顺以及川滇湘鄂闽赣的商帮长驻镇上,开设庄号经营各种商品。各种商号、货栈、会馆、餐馆遍布街巷,昼夜营业。清水江里的各型商船云集,水客往来不绝。船靠着船,帆挨着帆,船上灯火倒映江里,灿若繁星,岸边水上俨然一个大市场,曾被誉为“小上海”。下司这一西南水上交通枢纽的优势与繁盛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成了远藏西南山区的一处“人烟辐辏地,歌吹不夜城。”据说这里还有一条鹅卵石花街,因路面全用拼成图案各色鹅卵石铺就而得名,街道两旁古老的商铺、建筑至今犹存,便是当年豪门巨贾云集于此的直接见证。
现在的下司古镇,街道格局仍基本保持原貌。民居为院落式布局,多数为一堂两进式住房。沿街多为一楼一底木结构建筑,重檐青瓦。带有铺面的住户,廊檐、门窗、吊瓜等雕刻精美。顺着清江街前行,街边栽植着许多鲜花,种花的容器各式各样,有古朴的石槽,厚重的木箱,甚至闲置的农具、推车和打谷机。间或还有一两处残破的老建筑,看介绍也属文物级尚待修复。透过街旁的一些小巷就可以直通清水江边,依稀可见清水江风貌和岸边的大、小码头。继续往前走,一座有着高高马头墙的徽派建筑矗立在眼前,原来已来到下司古镇的中心——芦笙广场了!
芦笙广场的建筑主要有寨门、鼓楼、戏台、徽派建筑等,寨门为苗家风格建筑,一旁就是那座徽派建筑,另一侧则是一座高塔般的侗家鼓楼。鼓楼,是夜郎古文化的象征。也是侗寨核心的标志性建筑,是最重要的聚会、议事场所,这是下司古镇的最高建筑,共13层,层层叠叠,重檐而上,上有鱼虫鸟兽彩色图案,完全的侗家风格;广场侧对面还有一座西洋建筑,那是一座建于民国时期的邮政大楼,据说是中国最具有特色的邮政大楼了。因为下司当时商贸的繁华引来了西方的商人,从而也带来了他们的建筑文化。但不巧的是邮局外面搭着林立的脚手架,正在进行维修,故而无缘一睹芳容了。
进入芦笙广场又是一番景象,一座大戏台正对着寨门,中间隔着宽大的广场。一组苗族男女吹笙歌舞的青铜雕塑立在一旁,广场上两对舞狮少年正在排练,伴随着铿锵的鼓点左右腾挪,上下翻飞。近观戏台藻井天花、梁枋布满山水花草等图样的彩绘,色彩艳丽,雍容华贵。整个戏台最有价值的地方,是戏台横梁上镶嵌着的“郭子仪祝寿图”木雕板,构图精美,保存完好,人物动作、表情各异,栩栩如生,雕刻工艺精湛。由于设计巧妙,戏台与周围建筑形成共鸣,呈现出余音绕梁的音响效果。戏台是典型的中原北方汉文化产物,这个古戏台是当时来往的汉族商旅出资修建的,同时融入了许多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
芦笙广场周边,各种建筑以苗家的吊脚楼、风雨桥、和侗族鼓楼为主,但也留存有不少徽派、闽、粤甚至西洋风格建筑,汇聚在如此地偏天远的下司小镇,着实令人吃惊。在这里,苗、侗、汉等不同民族文化元素的建筑风格相融合,表明中原汉文化在此扎下根基,并与当地少数民族交汇发展,融合共生,形成了世代相传、影响至今的多元文化。
穿过戏台,背后却是一面砖嵌的拱券式三门石雕牌坊,完全是一种岭南风格。中门最上为“恩荣”二字的竖额,竖额下为“瑞门入胜”的横额,左右门上各有一横额分别为“清风明月”和“高山流水”。匾额皆白底黑字,周围饰以灰色的二龙戏珠及人物浮雕,古朴典雅,风格迥异。继续前行,便来到了有名的阳明书院。
书院,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和传承守护者。这座阳明书院,本是一座旧时学堂,因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而得名。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心学之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其立德立言于一身的学说思想,在明代就影响甚大,后世称王学或阳明学,并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他在贵州修文主政期间,创办了龙岗书院,又受聘主讲贵阳文明书院,首开黔中书院讲学之风,他的学识与德操,深受人们的崇敬。他离开贵州后,人们以他的名号建书院、修祠堂、刻碑记,这座书院亦当属此。
书院由讲经堂、藏书阁、祭祀、园林、等部分组成,供奉有孔子像、王阳明像及万世师表牌位等。展览主要以王阳明的诗与悟为主线,再现王阳明?“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三大思想体系。王阳明再传卓越弟子孙应鳌是贵州清平卫(即现今凯里)人,晚年称病回乡后,并亲自讲学,培养了众多家乡弟子,使得凯里心学风气日盛,成为贵州王学重镇。据说每逢农历正月初四,下司人都会举家来到阳明书院举行盛大的“智慧讲堂”仪式,参与“开笔礼”、“投壶”、“大射”等活动。
在古院内庭闲步,堂前及廊柱上的楹联触目皆是。书院正堂有一副楹联:“有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一查出处,原来这是张载的一句话。意思是你认为自己不智慧,就会获得很多的知识;你认为自己很智慧,则就不会获得很多的知识。就是说做人要谦逊、虚心,不要觉得自己什么都懂、都知道;而王阳明塑像前的上联为“一室简编堆左右”,下联是“二铭义理证东西”。而横批的“真三不朽”,则标明了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实现了古今圣贤最高人格理想的王阳明,位列中国历史上“两个半人”之一(另一个人指孔子、半个人则是指曾国藩)的不朽地位!品味着这一幅幅楹联,瞻仰先人们留下的遗迹与墨宝,静静地体味着王阳明倡导的“知行合一”思想,所带来的内心感触似乎更深了一些。
走出阳明书院,不远处有一座三层砖塔,青砖建造,古朴典雅,六面翘角上雕刻着精美图案,典型的江南风韵,名曰惜字塔。据说在当时的学堂,即便是学子们写满字的纸,也不可随便丢弃,都要集中到塔里焚化,以彰显对圣贤之学的无比虔诚。惜字塔前有几排石案,整齐地排列着,据说是当时讲经之处。于此我忽地生出一个念头:若能于这塔前石案上铺开一张宣纸,提笔饱蘸浓墨,敬抄一段阳明学说经典,细细感受前人在此求学时的心境和领悟,那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境和效果?
过良心桥便来到了两湖会馆。始建于清末的两湖会馆由门楼、戏楼、禹王宫、无量佛殿、长廊、阁楼、享堂、莲塘等多处建筑组成,据说由湖南客商出资修建。循径徐徐前行,路旁高台之上一座宏大建筑很是醒目,建筑外形为白粉马头墙,又融入西洋建筑的波浪状,中西合璧,既具岭南韵,更兼欧美风,这便是始建于明代的广东会馆。这毗邻而居的两处会馆,都曾见证了下司曾经的繁华和湘粤客商的辉煌。
沿着逼窄的古街迤逦而行,便来到了江边。站在修建于清乾隆年间的龙潭口大码头的石条上,放眼望去,清澈的江水缓缓流淌,整个江面似一条绿丝带。遥想当年清水河上船来舟往、樯林帆影、桨声欸乃,古镇商贾云集、力伕劳碌、人声鼎沸的繁忙景象。回首身后的风雨桥和江边的接官亭,一座小小的“接官亭”,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信息,如今它却成了一个观赏江景、缅怀过往的休憩场所。时光荏苒,世事沧桑,岁月已将历史深深刻印在这脚下青石条上,汩汩的流水似在不停地诉说着过往。
古镇下司,虽然有着独特的商埠文化、民族文化、饮食文化、名犬文化,底蕴深厚。但以前除了凯里附近的人,外界的确知者甚少,我在来贵州之前也不听说过。而今天重新规划建设的下司古镇旅游景区,也是去年“五一”才正式对外开放的。这几天老听导游念叨,说下司酸汤鱼是黔东南四大名菜之一,扬名省内外。下司狗肉汤锅也堪称美食中一绝。可惜来得不是时候,因为已是除夕,镇上的商户店铺大都关门歇业,因此无缘品尝了。说起狗肉,倒让我想起导游在车上多次提到的下司犬。据称下司犬头大颈粗、额平鼻宽、薄耳直立、毛色纯白,面部硬毛针立,相貌丑陋如猪,但善于狩猎,据说在世界猎犬中排名第三。听他说镇上尚有家户豢养,只是未能一睹真容。从下司古镇出来,方见入口处风雨桥的靠河一边,路旁立有一尊纯白色的下司犬雕像,表明这里就是名犬之乡。除此之外,据说这里还是目前国家皮划艇示范基地、中国红蒜之乡、锌硒米之乡,为古老的下司增添了体育文化、养生概念等现代元素,赋予古镇新的魅力。
回望余晖下的下司古镇,宁静恬淡,鸡犬之声相闻,村舍炊烟袅袅,山静水清,秀美和谐。就像一位待字闺中的乡野少女,虽不像西江千户苗寨被人们耳熟能详,但是却拥有它早已丢失的灵气。一旦你撩开了她轻薄的面纱,便会被她的天生丽质所吸引。依依挥别古镇下司,心中不由充满疑惑:这古老的小镇,究竟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地方?
作 者 简 介
何敬民,网名日月星辰,山西运城人。喜好文学,作品散见于《经济日报》、《山西日报》、《学习报》、《运城日报》、《黄河晨报》、《盐湖文学》、《今日盐湖》等报刊及《我在河之东》、《行参菩提》、《文学微刊》、《现代散文网》、《春夏秋冬》等微信公众平台。
郑 重 提 示
企鹅号、百家号、美篇、博客、QQ空间、简书等网络媒体发过的文章,不要再投稿给新媒体《行参菩提》。如果愿意继续投稿新媒体《行参菩提》,请先删除,后投稿。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