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虚不受补”,补法不是滥补、蛮补,而是补泻兼施
何为“虚不受补”?
即患者体虚而不能接受补益之谓也。“虚不受补”这种状况在临证时常常会遇到,如不能正确处治,会影响治疗效果,贻误病情,以致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虚不受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1.临证时明明表现为一派气虚之象,如体倦乏力、面色萎白、纳差食少、舌淡脉弱等,但用四君子汤加黄芪、山药补之,反而更加乏力,腹胀不适,口淡无味。
2.临证时明明是面色苍白、全身无力、口唇淡白、脉细无力等一派血虚症状,但用四物汤加阿胶、鸡血藤之类补血之品,患者服后不见有功,反见加重。
3.临证时明显见到唇红、口干、两颧潮红、全身乏力、口干不欲饮、舌红无苔、脉细数无力等阴虚表现。但用大量补阴之品,如生地黄、石斛、沙参、麦冬之类却无寸效。
4.临证时显是阳虚之体,见畏寒怕冷、身倦无力、口淡不渴、舌淡脉微等阳虚证候,但用四逆之辈则难见功效。
其实古代医家早有告诫。李时珍说:“古人用补药,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一辟一阖,此乃玄妙,后世不知此理,专于一补,所以久服必致偏胜之害。”古人运用补剂早有制方之妙。如六味地黄汤用三补三泻、异功散要配陈皮、归脾汤中要配木香等,可见配方之玄机也。
我们运用补法,也不能滥补、蛮补,而是要辨证施之,补泻兼施,在大队补品之中,稍佐行气消滞之味。人体受病之后脾气亦必受损,脾虚不能运化,中焦失斡旋之力,补药呆滞胃中,则精微不能运化四旁,补养之剂当然不能发挥作用。
如在补剂中加陈皮、木香、麦芽之品,则能理气畅血,充分发挥补药的效能,不会出现“虚不受补”现象。另外,慢性病在初用补剂时用量宜轻,待脾胃运转起来之后,再逐步加重补药之量,这样才能达到补虚的目的。在运用补血药时,不要把补血药堆积在一起,可加入补气药以佐之。因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少佐行气之品,还能起到补而不滞之作用。
在用补阴药时也不能仅仅把滋阴药叠加运用。可在大队补阴药中反佐一味助阳药,以求“阴得阳助,生化无穷”;在大队补阳药中稍佐滋阴药,使得“阳得阴助,泉源不竭”。
以上是我对运用补药时所出现的“虚不受补”的认识。然在临证时,因每个人的体质差异和症状表现的程度不同,还是要观其具体证候,随证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