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参菩提】王紫烟丨千年王侯的孤独(散文)
第一次听说曹植墓在淮阳,我瞪大了惊奇的眼睛。淮阳是河南省周口市下属的一个县。我,地地道道的周口人,竟然不知道曹植墓在周口的区域,惭愧得很。淮阳史志办的李乃庆老师笑着说,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人,对此知之甚少,就连当地的居民,也难解其详。于是,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我怀着好奇和敬畏,和几位朋友在李老师的陪同下,驱车前去拜谒曹植墓。
曹植墓在淮阳县城南三四里。那里,玉米一片连着一片,一望无际。青翠的绿色,在阳光下荡漾着碧波似的绿光。这天,刚刚雨后,虽然骄阳当头,天气却不是很热,野外的空气异常清新,丝丝夏风吹拂着,带来了凉爽的感觉,也让玉米花粉的香味黏住了我们的鼻黏膜。我们把车停靠在公路旁,沿着田间的小道,在玉米地里逶迤潜行。玉米使劲伸展着长长的叶子,刺剌剌地亲吻着我们裸露着地肌肤,玉米缨子热情的摇曳着摇曳着,把米黄色的花粉洒在我们的头上、肩上,洒落在我们的脚下。
不大一会,我们来到一座荒丘前。这座荒丘很大,在无山的平原地带,可称为小山,上面长满了杂草和不知名的野树,裸出地皮的地方,长满了青苔,几次把欲攀爬的同伴滑了下来。李老师说,这就是曹植墓。我围着曹植墓转了一圈。在这里,我没有发现牌楼、墓碑、古柏,除了杂草野树青苔,就是坟墓上一个个瞪大眼睛的洞,闪着诡异的光,洞察着世事的万千纷呈和世态的炎凉。李老师说,这些墓洞是盗墓贼的杰作。看着这千疮百孔、满目苍夷的曹植墓,我很难和那“天下才子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曹植联系到一起,如果不是我眼疾,发现了藏在杂草间的一个小石碑,上面刻着“思陵冢”,我断然不敢相信,这就是一代才子曹植精魂的归栖之地。
李老师介绍说,公元232年,曹植被封为陈王,来到淮阳,同年十一月,他病逝在淮阳。曹植死后,四棺从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同出,怕曹丕对他的尸体也不放过,故有四冢。曹植死后,谥号“思”,后人称他为“陈思王”,其墓被称为“思陵冢"。思陵冢距离县城四里路,因此又叫做“四里冢”。附近的老百姓只知道这里埋藏着一位历史大人物,具体什么的情况,他们很难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听着李老师的解说,三国时期的历史片段像老电影里的快镜头,一闪一闪划过我的脑海,我用蒙太奇的剪接手法,把它们连接起来。我第一次纵贯历史,品味着王侯将相的喧嚣,解读着曹植的孤独。
曹植的出身注定了他的喧嚣,也注定了他的孤独。如果他是阿斗式的人物,也许能富贵一生而善终。如果他是陶渊明式的人物,也许能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中获得无穷的乐趣,找准自己的的定位。恰恰,曹植介于二者之间。曹植是文人兼政治家,曹植作为文人,天马行空、俊逸洒脱、聪明绝顶,才高八斗,确属盖世之才,作为政治家,确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其兄曹丕虽说文不如曹植,但是他心思慎密,深谋远虑,特别是他像父亲曹操一样,拥有气吞山河,一统大业的野心和霸气,他更趋向于政治家。在兄弟二人的世子之争中,曹植的文人之气,特别是他的放浪形骸,恃才傲物,目中无人,又嗜酒如命,明显地被曹丕利用,从而输给了曹丕。尽管,曹植是曹操最喜爱的儿子,但是,在争霸天下、建立曹魏政权的伟大抱负的前提下,曹操还是非常理智地把眼光投向了足有政治谋略的曹丕。
曹植在世子之争失败后,他的人生航向标已经发生了根本的逆转。曹操的死,更是曹植人生的重大转折。曹操死后,曹植告别了昂扬奋发的人生阶段,陷入难以自拔的苦闷和浓浓的悲愁中。他从一个优游宴乐的公子哥变成了处处受打击排挤的对象。一首七步诗,虽然保住了他的性命,但是在曹丕父子统治的十二年中,他先后三次被驱赶外封,辗转各地,颠簸流离。此时的曹植,如果他能陶渊明式的挥挥长袖,优雅转身,虽不说隐居山林,但可以在自己的封地,种种豆,锄锄草,打打猎,吟吟诗,作作赋,建造一片让自己心灵栖息的静修林,也许他的人生会舞出另外一种精彩。特别是在封地陈----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他完全可以和伏羲神农讨教稼穑事宜,体恤体恤民情;可以在九曲桥旁,和孔子相向而坐,饮酒对弈吟诗,研究研究学问;可以在龙湖湖滨,倾听艄公的哨声和木浆拨水的声音,或者在荷花吐艳的季节,找一个有月的夜晚,邀上美仑绝幻洛神,摇一叶小舟,横一管竖笛,在蒲摇苇曳中穿梭。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曹植走出了政治中心,应该选择另外一种生活。然而,他却选择一再上书朝廷,要求建功立业,给他孤苦的人生增添一笔败笔。曹植像一只搁浅的船儿,无法行驶到更广阔的海面上。他虽然走了出来,但是思想却被牢牢禁锢,任凭时光的涂改液和橡皮擦如何努力,也难以擦掉他悲苦的痕迹。他让自己一次次走进了孤独。最终,他,孤独而死、抑郁而终。也许,他的王侯将相之身,骨子里注定他难以舍弃一些东西,从而难以得到一种真正的洒脱。他的失败,不在他人,而在自己。
曹植的生命在孤独中终结,而他的文采却在孤独中绽放异彩。
曹植前期生活,很忙碌。他忙着随父出征,忙着撒马掂花,忙着饮酒宴乐,忙着争世子,忙着在编写以“江山如画换取美人笑靥”的童话故事。所以,他的诗词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真正奠定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他后期在颠簸流离生活中孤独忧郁的体现。他后期的诗歌则主要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应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他给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奉献一块灿烂的文化瑰宝。
我是一个喜爱文字的人,对曹植雄健的笔力,庄雅奇谲、卓尔不群的文字喜爱有加。一直以来,曹植在我心里是位高大上的历史人物。他出身帝王之家,贵为王侯,出则骥马华盖,入则錦裘玉食,文能诗词歌赋,武能驰聘疆场。特别是他那流芳千古的斐然文采,使他像重雾下的世界奇观,如梦似幻,神秘莫测。他在我心里,就是海市蜃楼的风景,流光溢彩,可望而不可即。就连他的抑郁,我也一直认为他是作为王侯的矫情,是为赋新诗的做作。乍一听说他的坟墓竟在周口的淮阳,这个穷乡僻壤的地方,惊奇之余,似乎一下子拉近了和他之间的时空间的距离。当我真真切切站在他荒芜的坟前,一种的凄凉、一种孤独,不觉油然而生。这种感觉不但来自曹植,更来自我的内心。
曹植,皇室贵胄,王侯将相,无论生前多么喧嚣忙绿和繁华,最终不过是一抔黄土、一座荒丘。作古近两千年的他,恐怕做梦也没想到,若干年后,在空旷的原野,陪伴他的除了一望无际的稼穑,还有那荒草野树斜阳和背夕阳的飞鸦。让后人真正铭记他的不是官宦之位,王侯将相之身,而是他不经意间涂写下来诗词歌赋。这些诗词歌赋,任凭历史的车轮咕噜咕噜碾过多少沧桑岁月,永远是后人学习的塔标,成为中华文学库中不朽的亮点。
余秋雨说,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一杆杆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我想,这是对曹植人生价值的真正评价!
此时,我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其实,每个人都是世界一匆匆过客,无论多少繁华和盛世,都是昙花一现,在历史的长河中转瞬间化作流星。如果一个人,能在忙碌后守得住清闲,能在喧嚣后耐得住寂寥,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观天外云卷云舒,便能达到人生最高的境界!可惜,两千年前的曹植不懂,两千年后的后人,包括我自己,可否真正懂得!
我斗胆和同伴相互搀扶,攀上了曹植墓的顶端,扶着一棵野树粗壮的枝桠。也许我们的冒昧,惊扰了睡梦中的曹植,他把自己饲养两千年的鸟雀纷纷放出,扑扑楞楞地在在我们头上打着转,不愿远远飞去。它们叽叽喳喳”的叫声,像一挂长长的鞭炮,引爆着这里的荒凉。荒凉终究还是荒凉,不荒凉的永远是那“翩若惊鸿”的经典篇章!
我站在曹植高大的墓上,举目望去,似乎看到,曹植羽扇纶巾,在一望无际的玉米地上空漫步,把自己的精髓,化作玉米的雄蕊,是花非花,遗世独立,奉献给缤纷的世界。
作 者 简 介
王紫烟,媒体编辑,一位喜欢在文字里行走的普通女子。
微信查找公众号“jgyxcpt”进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