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到《乡土中国》 ——感性到理性的转变

从《红楼梦》到《乡土中国》

——感性到理性的转变

这两天一直想聊聊读书的一点感悟。

还是先从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起吧。但是我想先聊一篇文章——《水缸里的文学》,大概是2019年北京卷的文学类文本。我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是,作者童年时产生的想象跟我是如此契合。他由听来的故事里的河蚌,想象自己家里的水缸能有一只神奇的河蚌,给贫穷的童年做一桌美味的佳肴。当然,河蚌姑娘没有出现,水缸依然是水缸。然而,作者认为,那水缸激发了他童年的梦想——应该让孩子保持想象力。

从小学开始,自己就读了很多杂七杂八的书。民间故事,《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故事会》……读的最多的是演义小说和武侠小说:《杨家将》《杨门女将》《十二寡妇出征》《岳飞传》《隋唐演义》《三侠五义》《梁山后代大八义》《梁山后代小八义》……《七剑下天山》《白发魔女传》《冰川天女传》《碧血剑》《天龙八部》《天涯明月刀》……是的,这些都是我小学时读的书,当然没有列举完全,只是没有多少传统意义上的名著。

我也曾像《水缸里的文学》的作者一样,产生过很多奇妙的想象。想的最多是练就一身绝世武功。少林寺有铁砂掌,据说每天照着一棵树练,也能练成。我家院子里有棵梧桐树,有段时间,我每天手掌击树身20下,可是除了手生疼,没有出现一怒之下徒手击碎桌角的现象。我后来练过手掌击水,故事里是小和尚听老和尚的话,每天挑水倒到一口大锅里,然后不停地拍击水面,我实在不知道那口锅有多大,但是,三年后,小和尚练的一招绝世武功——掌力力大无穷。我用我家洗衣的大铁盆盛满水,想练成铁砂掌一样的功力,可惜,也泡汤了。

后来我还想练轻功,打算绑一个沙袋在腿上,逐渐增加沙袋的重量,等以后完全卸掉沙袋,我就能轻易越上墙头。想想我绑着沙袋会招来多少奇异的目光,最终只是想了想,如果我当初真的坚持,到底能不能练成轻功呢?

武侠,没有使我练成绝世武功,却在心中留下了一个永远的江湖。黑衣,长剑,清冷的月光,尖利的呼哨,绝世的秘笈,阴暗与温暖并存的人性……

后来读琼瑶。不下四十本吧,当然包括后来大学里读到的。读琼瑶最好的影响,是练就了细节和心理描写;最坏的影响是,看多了虚幻的浪漫,总希望浪漫在生活里真正上演;到头来发现,所谓的浪漫,真的是一场虚幻。

再后来读名著。我觉得自己真的是个俗人,读名著的感觉一点也没有读武侠的酣畅淋漓。但名著就是名著,经得起岁月淘洗,耐得住细细咀嚼。

我大概是真的喜欢《红楼梦》吧。我2000年带过的学生,在我空间留言说,还记得我讲《红楼梦》的细节描写。20年前,我就开始喜欢了吗?我都不记得了。后来我发现,几乎我带过的学生回忆课堂,都会提到《红楼梦》。

那就是爱了,有时自己却不自知。但我今天想说的是,一直以来,我爱的都是“文学”。小说也好,散文也罢,甚至于《苏东坡传》《李白传》《杜甫传》,虽则是传记,但依然文学的味道更浓一些。

很长时间以来,我都没有读过理论书籍和专业的学术著作。等到真正接触这些书,耐着心性读下去,才知道,这是又一个不同于“文学”的世界;也才知道,曾经的自己是多么单调和浅薄。

理论,揭示规律和本质,探究起源和发展,让人明所以,知方向;学术,专业范围的高精深,某一领域的领航者,让人拓思维,增内涵。

说到这里,才来到《乡土中国》。

最初的想象,《乡土中国》是一幅幅独具风情的美丽画面,那里有溪水潺潺,有云烟渺渺,有茅屋低檐,有巧笑嫣然……

翻开一看,才知道自己又犯了“浪漫”的病。

什么都没有。

有的是调查后的理性分析,是对乡土中国的本质的解析,是对乡土文化的概括和探究。读下去,没有武侠的跌宕起伏,没有言情的华丽浪漫,但是,却让我清晰而深刻地理解了我曾经生活了半辈子的环境——人文环境,我所生活的乡土中国。

乡土社会为什么重男轻女,过去为什么不支持女孩子读书,为什么不重视文化教育……很多问题都恍然大悟,不是一个人的原因,不是一家父母的原因,最根本的是社会原因。

读过了,才深悟,理性本身也是美,只是自己之前感受不深刻。

从此后,那就“文理兼收”吧!

读书,是成本最低的成长。很多人,都在默默成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