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患者的脂肪瘤,我将枳壳、黄芪各用1斤...

治疗患者的脂肪瘤,我将枳壳、黄芪各用1斤,他说:难怪有些西医会半路转学中医。

有中医半路转学西医,就会有西医半路转学中医。我身边就有好几位学西医学到一半,转学中医的人。

问及转学中医的原因:有人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有人说,中医是个好东西,自己有义务为它的发展传承尽一份心力……

说到中医的发展传承,这确实是我们这代老中医最担心的问题。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会的只是些课本上的东西,而且中医这东西,跟哲学联系紧密,医德不提升,医术也会进入瓶颈,难以突破。

我们这的中医近几年去世了五位,目前为止,找不到一位可以补上来的人,因为不管是中医院还是社会上,都很难找到跟他们水平相当的人。

就拿脂肪瘤来说吧,现在不仅连西医建议手术,很多中医也会建议患者做手术,这里面不乏一些中医院培养出来的中医研究生和中医博士。

半年前,我接诊了一位脂肪瘤患者,他呢,之前胳膊上有两个脂肪瘤,后来手术切掉了。结果过了两年多,他的身上又断断续续长出来了四个脂肪瘤,总不能再割吧,他决定找中医试试。

到中医院找了两位中医,还是建议手术切除,他心有不甘,觉得第一次切了能长出来,那第二次切了,还是能长出来。之后经打听,找到我这。

我问:“平时有没有腹胀,便溏,胃脘胀满,反酸,恶心,乏力等不适。”

他说:“有,不仅腹胀,偶尔还腹泻,平时胃口也不好,浑身也乏力。”

舌诊,我见他舌苔白腻,脉诊,发现脉沉细。

后开方:白术、黄芪、枳壳、白芥子、制半夏、浙贝母、白僵蚕、甘草。

7剂药后,他的脂肪瘤就比之前软了一些,也小了一点。后加减药方,让他再用一个月半月的药,先前似鹌鹑大的脂肪瘤,就同黄豆般大小了,后再用药10剂,他之前凸起的疙瘩就看不到了。

其实我一开始询问患者的那些不适,都是脾虚的表现。因为脂肪瘤在我看来,就是由痰湿凝成的一个包块。而这痰湿的根源在脾虚,我询问患者,只是为了得到证实。

脾不仅能运化水湿,还是人体气血生化的源头。脾虚,气不足,同时运化失常,水湿内蕴成痰湿。

人体的气,就好比于管道中的气压,气压强,水流、垃圾才不会淤聚在一起。气足了,痰湿就会随气流通,不会淤结。

所以治疗患者的脂肪瘤,除了健脾化痰、散结之外,我还重用了枳壳、黄芪这两味药。整个治疗前后,枳壳、黄芪我总共为患者各用了1斤,为什么呢?

黄芪能补气,可以辅助白术来健脾;其次,它还能补足人体正气,气足了,痰湿随气运行就有了根。然而光补还不行,我们还得让这气动起来,所以方中我又用枳壳来行气、化痰、消积。

为什么我这里用的是“枳壳”而不是“枳实”呢?因为枳实的破气之力强,行气的同时,会伤正;而枳壳的破气之力较缓,入药,破而不伤。

脂肪瘤是皮里膜外之痰凝成的疙瘩,所以方中我用了一位专去皮里膜外之痰的药——白芥子。而制半夏则能化解人体其它地方的痰湿。

方中浙贝母、白僵蚕这二药,都有化痰散结之效,我主要来破散脂肪瘤。

这位患者之后对我说了这样一段话,他说:“用1斤黄芪和1斤枳壳能解决的问题,西医非得让我做手术,难怪有些西医会半路转学中医,还是先辈们留下来的东西有用。”

先辈们留下的东西是好,可还得有人传承才行,希望我还能在临床上多坚持几年,为中医自己患者多尽点绵薄之力。希望我们都能对中医多一点了解,少一点误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