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征:最后的西海固

本篇编辑:小河

图片:©王征

资料来源:摄影师相关网站

西海固,一个陌生的名字,代表着一片荒凉的不毛之地,却有着特别的西部色彩。

这里是宁夏,这里是黄土丘陵,这里是中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这里常年干旱。

这些词汇背后,有着一群信仰伊斯兰的回回后代,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他们从这里出发,用镰刀举起了生命连绵不断的火炬。他们是麦客,这里是麦客的故乡。

关于西海固,很多人了解都是通过摄影师王征的《最后的西海固》又名《寂寞生灵》,这个项目一共拍了近1000卷135黑白胶片。

寂寞生灵
王征

当时王征建立的拍摄框架,是以中性呈现西海固回族穆斯林生存状态为主旨,结构方式主要是以社会学为基础,即陈述人地关系、人人关系、人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也包涵人类学、民族志对特定人群本身的考察方法。

这种以丰富系统的影像和社会学调查方式,为中国的纪实摄影作出了有益探索。

王征让我意识到摄影不仅除了自我表达和功能性以外,我们还能够为“看见”做点什么。每个地区都因为有这样的摄影人,我们对地方的印象不再扁平,连同他们的生老病死、信仰与婚姻,呈现出来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与群像概念。
留法摄影评论家高磊评价说,王征的作品以穿透力强烈,深刻揭示了宁夏山区群众的生存现状,让中国影像史从此记住了西海固。

王征:我在拍西海固的时候,基本的观点,这也是纪实摄影师应该恪守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什么呢,不要去强烈的去歌颂什么,也不要去强烈的去批判什么,一定记住要中性表达。

为什么呢?实际上摄影这种东西,特别是纪实摄影,它强调的是关注生活中的常态而不是非常态;新闻恰恰是关注的非常态,比如说“人咬狗”。

出现这种状况的时候,比如说战争、灾难等等不是说每个人都能亲历体验到的。在生命历程中很难体验到这种东西,洪水、瘟疫这都是人类的非常态,象这些东西,人的生命中不会经历很多的,空难我们经历吗?经历一次可能就没有了生命。

那么实际上新闻摄影是关注这一类,而记实摄影恰恰是关注人们生活的常态。

常态生活可能要求我们排除两极化的判断,实际上我理解的是两极化的判断,作为观者,作为摄影者的一种判断方式,尽可能离生活本体比较远的,或者与你拍摄的个体相对比较远的。

那么摄影它又不是一个真实的东西,物象导为影像时它也不可能完全保持真实,它是经过作者的选择的,那时候作者就应该进入中间状态。

实际上我打一个比方说明一个问题:人从生到死都有一个过程,如果生我们认为是一个白色的点,死是一个黑色的点,实际两级我们是不可知的。

比如说:我们是怎么生下来的,我们是没有记忆的;我们将去怎么死亡,最后是怎么死亡的,作为生命个体也是不知道的,恰恰我们生命历程是通过浅灰到深灰的过度。所以在纪实摄影中也应该尽可能进入生命或者生活乃至社会的这种灰带。

有的时候黑白摄影最美的地方就是灰。实际人包括这种表达的时候,纪实摄影也是这样,我一直遵循这一原则。

在我个人看来,应该是这样一个原则:不要强烈去批判什么,也不要强烈去歌颂什么,尽可能靠近生活的本来面目。因为他没有绝对的真实,我们说摄影的真实是相对的,我们尽可能靠近这种中性表达。

我选择这些照片还是靠近普通人的生活。用平民的眼光关注平民,去展现平民的生活。这是纪实摄影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旱天课
王征

《旱天课》是王征在拍摄《寂寞生灵》同一时期进行的创作,《旱天课》分别从乡土语境、人文关怀、自然生态关注等多个层面阐释日常生活,同时更多的是做为艺术家自我身份探寻的影像与乡土社会空间的时间表现。

王征

摄影师

中国摄影艺术最高奖金像奖的获得者,中国新时期纪实摄影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的摄影家、策展人。

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策展人委员会委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大连医科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曾担任美国波特兰摄影节指导专家、亚特兰大摄影节专家见面会指导专家、美国“Critical Mass”担任专家评委、全国影展评委、全国青年影展评委等。

第四届、第五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的总策展人。拍摄完成的大型纪实摄影专题“永远的西海固”,先后在荷兰那顿国际摄影节、法国尼斯国际摄影节、亚特兰大摄影节、美国休士顿摄影节、美国旧金山摄影周、法国巴黎中国之家、中国台湾国父纪念馆、北京宋庄艺术馆、广州双年展等地举办40余次展览。

主要学术出版物有:《中国摄影家王征—寂寞生灵》、《摄影中国1956—2006》、《像说》、《非像说》、《隐没地—上圈组文学与影像越界实验》、《乾坤湾—陕北单纯视觉与文化利用影像实验》、《华山论—新风景影像实验》、《显影》、《非常像—艺术家手机影像实验》、《影子的影子》等。

为王征的摄影点在看☟

(0)

相关推荐

  • 王征:纪实之外的中国摄影

    王征看上去粗犷,沧桑,"有一双习惯黄土的眼睛",一看就是个西北汉子.能在西海固这个"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一头扎进去的人,想必是非常粗砺,忍耐力超强的人.西海 ...

  • 魏庆:红旗漫卷西风

    摄影师简介 魏庆,男,自由职业者.2000年以前业余玩摄影,2000年以后正式加入摄影大军.在<博联社>.<车坛影协>.<图虫>发表作品.作品曾多次在宁夏银川获奖, ...

  • Christopher Anderson

    Christopher Anderson1970年出生于加拿大,成长于德克萨斯, 2000年获得罗伯特卡帕金奖,05年正式加入玛格南, 现工作生活于纽约布鲁克林. Christopher Anders ...

  • 左雪兰:西海固,给我感动

    第一次听到西海固这三个字,是在一本杂志的报道中.干旱.贫穷,民风淳朴,是我最初的印象.第二次看到西海固,是同心大海老师用专业的影像和执着的精神,把西海固再次摆在眼前,给我感动,那时的我在想,如果可以, ...

  • 刘玉明:我在西海固的打狼棍

    1968年底,六十多名大学生分配到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固原县.当时,适值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指示,我和北大国际政治系的施裕壬.复旦大学新闻系的李安达被分配到古城公社任河大队北 ...

  • 西海固,为啥喊了一年又一年?|固原

    最近,电视剧<山海情>引发热议,该剧讲的是20世纪90年代西海固地区的扶贫攻坚故事.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故事都与当代很多年轻人存在一些距离,以至于刚开播时,常有人一头雾水地询问:&quo ...

  • 《清水里的刀子》:苍凉、悲壮、神秘、肃杀的西海固

    2004年的夏天,台湾音乐人李正帆,去了一趟宁夏的西海固地区,被孩子们质朴而又温暖的笑容所打动. 就写了一首<宁夏>. 没错. 正是梁静茹女士那首传遍大江南北的名作. "宁静的夏 ...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今日中国】西海固旧貌换新颜 数说脱贫攻坚中的宁夏力量

    央视网消息:今天(6月18日)的<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今日中国>我们带您走进宁夏.宁夏是中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上世纪70年代,宁夏西海固当地的贫困发生率曾高达74.8%.如今的西海固 ...

  • 宁夏旧影:1936年西海固(固原)的风土人情

    1936年,一名叫克劳德·毕敬士的美国牧师组队对中国西北等地进行了考察研究,沿途拍摄了大量的照片,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穆斯林的日常生活. 本组图片拍摄地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固原县(今固原市),下面让我们通过 ...

  • 季栋梁:西海固的小庙

    一道巨蟒般的山梁上伫立着一栋房子,孤伶伶的.小管说这户人家连个院墙也没有,日子过得肯定不怎么样,不过倒是很有想法,把家安在山梁上,站得高,看得远.我说那是庙.小管说还有这么可怜的庙,哪个庙不是高屋大宇 ...

  • 西海固,为啥喊了一年又一年?

    最近,电视剧<山海情>引发热议,该剧讲的是20世纪90年代西海固地区的扶贫攻坚故事.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故事都与当代很多年轻人存在一些距离,以至于刚开播时,常有人一头雾水地询问:&quo ...

  • 改写西海固学子命运的“特殊高中”

    在宁夏,有两所"特殊"的高中:它们建在首府银川,却专门招收贫困山区的学生:它们不仅免收学杂费.住宿费,还给农村户口学生发放生活补助:它们首届招生时,少人问津,甚至还被当成" ...

  • 历史上,西海固为何从“富庶”走向“瘠苦”?都怪乾隆的馊主意

    历史上,西海固为何从“富庶”走向“瘠苦”?都怪乾隆的馊主意